中医、气功科普连载第六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7.11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五节 中医经典原著中藏象(系统)的 基础分析和点评(示意图1-30) 一 总论: (一)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五藏者,所以藏精神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2 白话 五藏贮藏精神气血魂魄,六府传化水谷而输送津液。传化水谷属消化系统,输送津液属循环系统。 3 现代基础分析 精神、魂、魄属心理学范围,气血属生理学范围。传化水谷属消化系统,输送津液属循环系统。 4 山人点评 众所周知,精神、魂、魄者是属于大脑一种功能的不同表现,因此五藏决非指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五个脏器。既会消化水谷,又会输送津液的六府,肯定不是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大肠、小肠、胃、胆等消化系统。还有膀胱与三焦,六府组合是纯中医行为,与西医无关。 (二)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2 白话 肝长在左;肺生在右;心主管外表;肾治理体内;脾输送水谷精华给各藏府,像差役;胃容纳水谷,像集市;膈盲的上面,人体的中央有心、肺,七节的旁边,身体的中央有小心。 3 现代基础分析 肝生于左,肺生于右,是千古之前古人所创造,令当代人为之抓狂的现代之“谜”;而心主管外表,肾治理体内。据现代看法:这种“主管”与“治理”的分法是否科学,实在值得商榷;脾是什么?是消化系统?为什么又会输送水谷精华给各藏府?胃容纳水谷,像集市,这种说法有道理和解剖学相同,事实也确实如此。而心、肺在人体中央吗?还有“小心”是什么东西?它也在人体中央? 4 山人点评 根据现代解剖学,左肝右肺不对;心主管外表,肾治理体内等,不属于现代生理学所可以理解与讨论的范围;脾如果是消化系统,那么输送养分(水谷精华)给各藏府为什么也是它而不是血循环系统,因此中医的脾不是专指解剖学和生理学意义上的消化系统而只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与现代西医生理学与解剖学的意义肯定不同。心、肺之外还有小心吗?它们都在人体的中央?这些等等都和西医人体解剖学所说,肯定是两回事。 (三)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存肉,肾存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2 白话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存肉,肾藏志,于是形成了五藏的形态。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联系,形成了人的整个形体五藏,五藏相互联系的道路是经脉并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 3 现代基础分析 所谓心藏神,而事实上解剖学中的心只属于循环系统,神则是人大脑的功能,按现代说法,显然心脏和大脑功能完全不同是两个系统,因此心藏神不科学;关于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表面看有解剖学的内脏,如:肝、脾、肾等,其中有属于循环系统的血,运动系统的肉、脑神经系统的志,但联起来看,却不能只用循环,运动、脑神经系统等某一个单一功能去解释。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的关系,以及形成了人的整个形体五藏等,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用生理、解剖等知识去解释这些关系,更肯定十分勉强。而且关于五藏的道路是经脉,并通过经脉来运行气血则更是那儿的话,那是把消化、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全部混为一谈。这是哪门子的科学?中医肯定与西方科学无关。 4 山人点评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这些东西就可以形成五藏的形态?而意志又和内部骨髓相联系?且五藏联系的通道是经脉?经脉又运行血气等。这些观点显然不属于西医,它是另一门科学,也许真由古代中国人中的“真人”、“圣人”等所发现?好了,现在我们首先由“藏象”这两个字说起,藏指内藏,也可以理解为“藏”,即偏重于哲学想象的“匿藏”。明·张景岳说:“象者,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象则指形状、形象、现象、象征、摹拟、想象、表现等。也就是古人很明白地给我们指出,藏象学里所指的是有关“匿藏”起来的内藏的形状、形象、摹拟、现象、想象、象征、表现等。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象,一种“匿藏”起来内藏的象。它可以是形状、是象征、是形象、是现象,并可通过想象,观察摹拟等手段表现出来。说穿了就是说藏象学说所说的内藏只是一种存在于意识上的“象”,并不是专指某一个西医解剖学内脏实质。 (四)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遇四时、化五节也。五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府要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2 白话 五藏是与天地互相对应的,肺心在上是天,肝脾肾在下是地。五藏与阴阳互相配合,肝心为牝是阳,脾肺肾为牡是阴。五藏与四时又相联系,肝春心夏肺秋肾冬。五藏与五季的五行变化相应。五藏本身就有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及偏斜的不同,六府也有大小、长短、厚薄、曲直、缓急的差异。 3 现代基础分析 天地是大自然化身,五藏六府是人体结构,阴阳五行属古哲学,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把这几种东西有机地扯在一起,确实越扯越远,这了不起的现象是现代科学和西医所根本不敢想,也想象不出来,因此中西医两种理论肯定是两回事,“风马牛不相及”,中西医事实上存在着内在本质的根本差异。 4 山人点评 首先应当承认藏象包括藏府经络等,为《黄帝内经》时代古中国人发现,并用此来了解每一个人的人体结构。在19世纪初之前,约2000年漫长岁月中中医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中医人体结构学理论。而且这种学说按照自身轨迹发展,经过医患双方严酷的医学实践考查,孕育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与技术。经各朝代中医界人士不断完善,让这种学说终于成为一种,事实上应用于实践相当成熟的理论,并形成了文化。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魂,用不着别人对它说三道四。在全意识学的支撑下,当代最重要的任务已经不是否定是肯定,说得彻底点就是“识相点”趁早去找出藏象学说的最基础本质,时不待我,更待何时?但单靠西医不够,因其发展充其量也就三、五百年,用它解决千年中华医学奇迹——藏府经络学说,客气点说还未成熟,不客气地说不够格。因此我们只能另找出路。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已经走到又一个世界科学顶点的重大发现面前。 二 中医学(习)者沙龙 (一)活动形式:随意; (二)时间:西元2007年7与17日晚 (不定期); (三)地址:高山休闲阁; (四)组成:郑年萌(郑院长)、林宗山(老林医师)、林文清(大林医师)、林明笙(小林医师)、林明芬(小林姐医师)、王娇云(香港妹医师)等。 郑院长:(望着老林)我们都参与中医的多年临床和研究,按你的看法,中医科学吗? 老林医师:(微微点头)你我都是老同学(老三届)那敢在你的面前有什么看法,我只能讲些想法,供大家探讨。我以为按西方的现代科学和西医标准,中医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这些所谓的科学,真正发展以达芬奇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到牛顿、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时代,满打满算,不过二百到五百年之间的事。而中医已经独立地发展了数千年,近代还几乎停滞了近百年。但至今仍在许多方面如哲理、学术的内涵性、广泛性等远远地超过了西医,因此这事就像大人问小孩谁高,谁有本事一样,是浅薄可笑的。 郑院长:人家西医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现代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我们中医则是“一无所有”,因此你准备从什么地方说起呢? 老林医师:(看了看小林) 小林医师:(站起来对郑院长和老林医师客气地点了点头)谢谢你们给了我机会!我以为中医学的最难之处,是在其自成系统的生理结构与组成上。因此,应从中医的人体形态结构说起,它认为人首先是由五藏为中心的,并通过经络系统把六府、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作用来完成其统一的生理机能活动。也就是说研究中医学首先应当由五藏的物质基础开始。 郑院长:你说得太好了,那么你认为五藏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 小林医师:谢谢你的提问!我认为五藏的物质基础是意识,因为数千年前的古人仍处于蛮荒时期,除了意识可以最自由、最无限度地进行认识和利用之外,还能依靠什么!(说到这里,小林便望了望老林)。 老林医师:(微笑地点点头)这方面我已经有了专著,103万字书名叫《全意识学》。因此我认为五藏六府的物质基础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器官,而只是一种“全意识”的内意识静态现象,它的古代学名叫“藏象”,现代学名则应是“全意识”“静态”的内意识结构系统或称中医人体内意识“静态结构”系统。这是一个有别于西医的,由古代中国人发现的,并已经临床使用了数千年。而到了今天仍不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明白接受的“活的”内意识意象科学系统。它根本不同于以物象为依据的西医解剖学中的各个系统及脏器。为区别于西医的各个内脏,我们把这种人体内藏由内环境所产生的内意识静态现象称为藏象,其所属的五藏、六府则分别称之为心藏象、肝藏象、脾藏象、肺藏象、肾藏象;小肠府象、胆府象、胃府象、大肠府象、膀胱府象、三焦府象等。(全场陷入无声沉思,达五分钟,然后……) 郑院长:大家讲得真好,真有趣,因时间关系,今天就讨论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本章小结(第一章) 中医内意识系统的形态(静态)结构——藏府(图1-30)经络系统,是由远古时代的古中国人所发现,并依据内意识所感知到的内意识现象而创立的。其实用性、可重复性,以及发生学几率的正确性,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医患实践检验。其中医学的古经典部分,更是成为中医学术界的公理,以致于在漫长的数千年时光里不容所有人质疑。因此它的学术成果现代化必将意义重大。比如:将填补了许多现代医学的空白,如:医学的意识学和哲学的应用等等。因此有了中医学的新基础的未来现代新医学必有更大的新飞跃。中医人体内意识系统的形态(静态)结构如下: 一 五藏象:心藏象(附心包象)、肺藏象、肝藏象、脾藏象、肾藏象。 二 六府象:胆府象、胃府象、小肠府象、大肠府象、膀胱府象、三焦府象(附:膏盲、募原)。 三 奇恒之府象:脑府象、髓府象、骨府象、脉府象、女子胞府象。 四 五官九窍象:目、耳、口、舌、鼻、前后阴。 五 形体象:肥瘦、大小、强弱、五态、身度、首面、躯干、四肢、毛发、腠理、肌肉、筋。 六 经络象:十二经脉象、十二经别象、十二经筋象、十五络脉象、奇经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