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十五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8.6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五章 内意识“静态现象”的经脉象管道大系统 内意识系统中的“静态构件”、五藏象、六府象、奇恒之府象、形体、五官、九窍等,见上文。现叙述连接这些“构件的管道”——经脉象,它不同于西医的血管与神经,是内意识“静态”的象,或是内意识的“静态现象”,因此经脉象也是内意识系统形态(静态)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经脉象分:十二经脉象、十二经别象、十二经筋象、十五络脉象、奇经八脉象等。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选自《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赵洪钧著P111—129) 在所有中医疗法中,没有哪一种像中西医结合成果针刺麻醉那样曾经轰动世界,因而,在所有中医理论中,没有别的学说像经络学说这样引起全世界医学界较长时期的广泛关注。 经络学说最难得到当代解释的原因,不是它与西医理论完全不兼容,相反,倒是因为它在很多原则问题上与西医的循环、淋巴、神经理论——尤其是前二者,很相似却不相同。西医的循环、淋巴理论成熟很早,现有知识完全可以取代经络学说,从而更全面、准确、细致地解释气血运行。然而,这样取代不足以解释针灸效应。加之,经络分布那么复杂、严密、整齐有序,而且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似乎应该有未知的解剖生理基础。于是,现代经络研究曾经长时期寻找其他形态和生理依据。这方面的努力大多集中在神经系统上,即从中寻找能够满意解释针灸现象的形态或功能基础。结果是找不到形态学上的依据。功能方面,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生理,只能不太准确地解释某些针灸现象。总之,古人用以支持针灸的经络学说至今未能证实或证伪。换言之,针灸原理研究,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突破。 需要指出,在某些特殊时代背景下,经络研究曾经出现伪科学的做法,一度严重干扰并误导有关研究。这是目前必须清除的污染。 此外,曾有过五花八门的假说,却没有一种能满意地解释针灸。 于是,传统的经络学说要暂时保留——尽管它也不能解释针灸。 何以如此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与这种学说相关的针灸疗效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特别是针灸走向世界之后,它的理论基础的真理性更有了临床疗效的保护。人们可以不相信理论,但多数人很难怀疑经得起重复的事实。即便可重复性不是很强,对与它相关的经络学说却是有力的支持。 总之,只要当代医学不能更好地解释并指导针灸实践,经络学说就会继续作为一种“工具”性的理论存在。 中外科学界有那么多聪明且勤勉的头脑,下力气研究过针灸问题,当代研究手段如此先进,至今没有满意的突破,所以,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 笔者不是针灸专家,更没有从事过针灸实验研究。但是,早在正式作医生之前,即已使用针灸治病,而且至今没有完全停止过。笔者学针灸是自学的,练习是从自身开始的,凡自己能够施针处,都自己反复扎过,也用心体会过针刺感传现象。在专业从事外科工作时,也在针刺麻醉下做过大手术。不过,真正用心思考有关理论问题,还是近20年来的事。 一 经络的本意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日: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需要指出,在某些特殊时代背景下,经络研究曾经出现伪科学的做法,一度严重干扰并误导有关研究。这是目前必须清除的污染。 此外,曾有过五花八门的假说,却没有一种能满意地解释针灸。 于是,传统的经络学说要暂时保留——尽管它也不能解释针灸。 何以如此呢?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枢》所述确切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他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于朝。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可以断言,经文中几乎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若掌握西医的外科急救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总之,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在脉中运行。 或问:如此说来,不是可以拿西医所谓循环、淋巴和神经系统来充实并改造经络学说吗? 回答是:经络的本意是血管,按西医理论,单靠血管或循环系统还不能完成运行气血功能。故最好说,所谓经络就是循环和淋巴系统。循环和淋巴系统正常运行,自然需要神经和内分泌调控,但神经不是管道,加之,循环系统的独立性相当强——离体心脏可以自主跳动相当长的时间,故经络的本意不包括神经系统。 《内经》关于神经的内容,集中在《灵枢·经筋》。 古人至少知道某些外周神经的主干。《灵枢·经筋》应该是基于神经、肌键、骨连接形成的体系。该篇明确记载了尺神经。其他叙述包括那些神经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该篇所述的经筋病与《灵枢·经脉》的经脉病基本不同是肯定的。前者主要叙述运动系统疾病,特别是肢体运动障碍;后者主要叙述脏腑病。 奇怪的是,古人没有说经筋上有穴位。当代中医实际上把《灵枢·经筋》所述的整个内容都淘汰了。人们对这一事实似乎熟视无睹,否定、淘汰都无所谓。如果要否定《灵枢·经脉》就会有人激烈反对。其实,针灸实践大多不能在经典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如众多的阿是穴和经外奇穴与经络无干即是。 二 经络学说的意义 经络学说主要不是为满足针灸实践的理论需要,也不是针灸实践发现的经验事实积累的结果。它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怎样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人体各器官、部分之间通过什么互相联系、互通信息、交流物质。这是经络学说的意义所在。 人们经常强调中医学的整体观。其实,没有经络学说,中医学的人体只是很模糊的整体。 《素问·灵兰秘典论》拿人体比附当时的封建国家,说心为君主,其余器官受君主统帅。这种比附不能解决脏腑之间通过什么信息和物质通道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五行学说把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附在五脏上,五脏之间互相作用,就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若问:五脏之间通过什么联系通道实现生克乘侮呢?问题仍没有解决。 不相邻的物体之间要发生作用,信息和物质通道至少须有其一,否则只是无中介的遥控或遥距离作用。当代科学至今对无中介的遥距离作用——万有引力持保留态度。 所以,只有经络学说成熟后,中医学才有了科学意义上的整体观。这一学说对中医学是至关重要的。其意义较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经络学说的要点可以表述如下: 1 经脉及其络脉、孙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无所不至。 2 气血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 3 脉循环无端,气血在其中循环运行。 4 医生可以通过切脉了解气血运行状态(《内经》已明确可以通过气口,但也有遍诊法)判断疾病所在及其性质,并通过调整异常状态治疗疾病。 哈维提出的血液循环还不完全具备上述要点。 单就这四点而论,和成熟的西医血液循环学说基本上没有矛盾。所以,要坚持经络是循环和淋巴系统之外的未知实体,就必须将上述要点都否定。那样就等于否定了经络学说。 只是中医没有说明气血循环是以心脏为中心的(尽管有“心主身之血脉”之说,见《素问·痿论》),而且这种循环有离心和回心两种脉(尽管中医有动脉之说),回心者带回氧气或养料,也带回废气和废料;离心者则向器官、组织供应氧气、养料,同时在有关器官排出废气和废料。 经络学说缺什么不要紧。问题是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详情与循环理论大相径庭。加之循环理论不足以解释多数针灸效应,故必须对针灸原理给以其他解释。 不难看出,上述要点中基本上不包括神经生理。我们可以承认暗含有部分神经生理。如上所说,《内经》还有经筋理论。此外,对气是否都在脉中运行,古人不很肯定。说还有行于脉外(似乎伴随脉运行)的比较神秘的“卫气”。这在古人算是很慎重的猜测。这不要紧,凡古典理论所无的内容,都可以补充进去,正因为它没有,才不会排斥。 三 经络学说的形成 如上所说,经络的本意就是血管。运行气血的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和淋巴系统。为什么会形成与血管、淋巴实际分布差异很大的经络系统呢? 简言之,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其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尤其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于,构造理论时,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观,如阴阳、五行以及和这两种观念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起到激发、同化和吸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哲学自然观迁就经验知识,而是按照哲学自然观的模式增加经验知识中没有的东西。 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切莫以为,指出哲学思想的作用是对古代贤哲的亵渎。任何时代的科学家都不可能不受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就形成理论体系而言,哲学思想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没有哲学思想——亦即没有对世界的一般信条,就没有理论。我们说哲学思想有负面作用,是指其排他性并且常常要求研究对象迁就它。一般自然观总是一种思维定势,而且会渗入人们的价值观。至于说哲学思想常常要求经验知识迁就它,至今仍是普遍现象。问题是,一旦有足够的经验知识否定旧学说时,是否有勇气解构它。 何以见得经络系统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呢? 古人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灵枢·经别》说: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上述引文应是十二经脉说定型之后的说法。由这两段话就能明白,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 此外,还有别的天人相应经脉论述。 比如,《素问·阴阳别论篇》如下说: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此话也应该出于十二经完成之后。“十二月应十二经”是清楚的。与四时相应的“四经”是什么呢?大约是冲任督带。 《灵枢·五十营》还有28脉说。 为什么要28脉呢?因为要应28宿。即该篇所谓“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其算法大约是手足十二为二十四,再加冲任督带。其余的脉,就不管了。 此说还见于《灵枢·卫气行》。这两篇都有大段文字讲人气运行如何与太阳运行相应,不再引。 穴位、孙络、溪谷的数目也是天人相应的。 《素问·气穴论篇》说:“黄帝问日: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本知其所,愿卒闻之。……凡三日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脉,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这样推论来的穴位等数目,也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还有类似说法,不再举。 更有甚者,为了与天六地五相应,早期经络学说只有十一脉。那时不但没有手厥阴脉,手少阴脉也没有穴位。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于是,经文不得不做些自相矛盾的解释。 总之,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即天人相应)的。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 或问:如此说来,至今公认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大多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吗? 答案是:据以上所述,除非认为经络与循环和淋巴无关——即经络不运行气血,而且确实是现在根本没有认识到的天人相应构造,只能说多数经络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是与动静脉走行相符的。 至于《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更是错误的。按照现代循环、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内》《难》更不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证明人体有传统的经络分布体系。 也许,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局限性还不宜全盘否定。 但是,就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当代哲学思想来看,应该及时地对它进行扬弃。否则便没有新理论出现,科学再无法进步。 四 经络学说导致的谬误和矛盾 如上所说,经络的本意是血管,为满足天人相应需要,形成的经络体系却远离了实际血管系统。迁就哲理导致经络循行远离血管分布也是谬误,但只是理论问题。真的刺破血管放血就不仅是理论问题了。 (一) 谬误的放血疗法 当代中医也知道,所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大多不是较大的血管所在。现代针灸都要避开大血管,但不要认为古人也这样看。古人不但认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都是运行气血的,而且常常有意刺破大血管放血。于是出现严重谬误。 或问:针刺放血都是错误的吗? 答案是:刺破大血管大量放血,肯定是错误的。挑刺或浅刺皮肤见血对某些疾病可能有效,故至今还偶尔浅刺十宣和挑刺风池、风府等少量放血。民间还有其他挑刺法,与刮痧原理大约相同。只是,这样的疗法既不讲经络,也不讲穴位,不能用经络学说解释。至于局部严重充血或有瘀血、死血而放血,如中医治疗扁桃体炎点刺放血有效,却不必用经络学说解释。 (二) 难以理解的出邪气和得气 古人认为,针刺也可以放出无形的邪气。 《灵枢·官针》说:“脉浅者勿刺(洪钧按:据此可知,当时有人认识到不可刺破表浅的大血管),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至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这是讲针刺时分三步。第一步“刺绝皮,以出阳邪”——靠迎来的血气;第二步“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出阴邪;第三步,“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有针刺经验的人都知道,刺入肌肉之前,一般不会“得气”。看来,古人认为,针刺得气,所得是谷气。 针刺得气显然不是谷气。得气之前何以能“独出邪气”也难以说清。 (三) 说不清的补法 针刺怎样补呢? 就是得气之后再“追”一下——捻转刺激的同时再稍微深刺一点。 古人认为,这样就是补充了谷气。 显然,现代人不会同意此说。 总之,不引进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理论,就不能解释针刺治病原理。 (四) 非血管循行处的穴位是什么? 不刺中血管放血而得气,刺中的是什么呢? 笔者恰好翻到一张2002年1月26日的《中国医药报》。其中第7版上有一篇文章:用针灸探索人体传导密码——记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王文远。其中提及几例神奇的疗效是否完全可信且不论,王氏发现的某些穴位和所谓“平衡针灸学”则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 其中说:“他终于惊奇地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是在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位上,而是在西医解剖学的神经干上。……王文远认为,受中枢神经的支配,机体内部有其自然的平衡机制,发生疾病则是平衡的破坏。通过针灸刺激传递给大脑一种生物信息,由它指挥人体自身传导密码,调动能量修复平衡系统,促进机体康复,这就是平衡针灸学。” 这又是关于针刺机制的一种新假说。王氏的看法虽然很空洞,却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如果他的疗效确实像报道说的那样好,就可以肯定,最便于解释其疗效的是神经理论。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发明的很多刺法与传统经络理论没有关系。如耳针、头针所刺部位,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毫不相干。这两个地方也没有较大的血管分布。 (五) 经络学说在外感病治疗方面失败 以伤寒为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六经与经脉有些瓜葛。伤寒病在太阳且有针足阳明,使病不传的经文。实际上,没有医家这样做,至少当代中医不这样做。显然是因为曾经有很多人这样做过,而没有效果。不仅如此,《伤寒论》中还提及其他针灸法,大多被仲景否定,后世也很少应用。比如,足阳明属于胃是无疑的,可是,承气证显然不能用针灸阳明经的穴位来治疗。 温病按卫气营血辨证,按说可以使用针刺放血或补气治疗。但是,温病学家几乎无人使用针灸疗法。 读者或许认为,这是实践过少的缘故。其实不然,《内经》中,治外感就以针刺为主。 那时有很多刺法,现在几乎都淘汰了,这说明疗效不好。 (六) 穴位主治不能体现所在经脉的特异性 由于每一经主要联系一个脏腑,按说治脏腑内伤病,最便于经络学说指导。即脏腑病只能或者最好是循经取穴。实际上,常常不是这样。 我们常常背诵的歌诀是: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酸痛取阿是,面口合谷收。这一歌诀是很实用的。倘问:肚腹里面有那么多脏腑,为什么只有三里穴最重要呢?经络学说显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七) 刺激穴位的方法与疗效没有特异相关性 按传统说法,最早是用石头刺激的。后来用过铜针、银针,现在最多用不锈钢针。更有激光针、电针、磁针、超声针、穴位注射疗法。似乎机械、声、光、热、电、磁、化学刺激都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可见,疗效与刺激的性质没有关系。不过,凡做过针刺的人都知道,电刺激的针感最强。所以,应该认为,多数刺激最终都要转化为电刺激,而且主要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 有经验的医生还知道,疗效最好的穴位不在神经线附近,就在四肢远端——即膝肘以远。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地方神经敏感。 至于针刺治疗昏迷和惊厥,就是刺激可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与经络学说没有什么关系。 总之,传统经络学说,非但不足以解释针灸效应,还曾经导致严重错误的刺法。 五 可否接受工具主义 所谓工具主义,就是理论上的实用主义。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必管,利用它能达到实用目的或解释某些现象即可。但是,所谓理论,正是人类特有因而最可贵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工具主义至少是对理性思维的蔑视。实际上,与客观实际相距很远的理论,不可能有满意的实用价值,也不可能满意地解释客观对象。据笔者所知,近现代科学理论中,只有电子从负极向正极运动与电流从正极向负极流动,是实际与理论恰好相反,但理论上仍按电流运动方向讲。这一事例,不能算工具主义。因为实际上知道电子如何运动,在普通电路中两说的结果也完全等价。在离子回旋加速器中,则只能按离子实际运动方向设计。 对经络学说这样重要而且复杂的理论,不能满足于工具主义。况且,如上文所说,传统的经络理论,也不能解释针灸效应。 如何认识或评价现代经络或针灸原理研究,见下附“关于现代经络研究的理性思考”。 附:关于现代经络研究的理性思考 所谓理性思考,是说不盲从一切古代或现代人的有关见解,而是从已经实验充分证实的理论和自己的有关经验知识出发,运用尽量严密的逻辑思维考虑问题。当然,所谓“已经实验充分证实的理论和自己的有关经验知识”也不是绝对可靠,但总比盲从或从古今许多猜测性假说出发更好些。 一 现代经络研究扼要回顾 近50年来,经络研究面对的是以下7个问题。 1 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怎样? 2 经络是否特殊构造?如果是,相当于西医已知的什么系统、器官或组织? 3 如果不是已知构造,它是否一种未知构造? 4 如果找不到经络构造,它是否已知构造的未知功能? 5 古人描述的经络循行完全或基本上正确吗? 6 )经络和穴位在功能方面的特异性能够证实吗? 7 不同性质的刺激手段可否表现为不同效应? 到目前为止,以上7个问题的求解情况大致如下。 1 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比较好,但不是重复《内经》和《甲乙经》等,特别是主要不再用于热病。 2 古人描述的经络,与西医已知的构造几乎没有对应关系。古人所说经络的基本功能,只能是循环系统的功能。换言之,经络功能的传统理论不能解释针灸效应。 3 找不到与经络基本相符的未知构造。 4 已知构造中,以神经、内分泌,即人体调节系统最便于解释针灸效应。 5 古人描述的经络循行,可重复性很低很低。 6 经络和穴位的特异性,未能得到满意的证实。 7 针灸刺激手段的特异性与产生的效应基本无关。 于是,对经络实质有过不胜其多的假说。多数假说与西医所说的调节系统有关,但至今没有一种令人满意。 二 笔者对经络学说的粗浅见解 到底该怎样看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古代的针灸原理,研究它的理想结果是:找到与经络分布、循行完全相符的解剖学或生理、病理学依据并且能够据以全面而准确的解释针灸效应,特别是针灸的疗效。 现在看来,找到与经络学说完全或基本相符的解剖学依据是不大可能了,不宜再去钻这个死胡同。 经络的原意或实指就是血管,然而,循环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针灸效应或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只有神经和内分泌理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针灸效应,可惜太不准确,太不严密。 于是,必须重新认识针灸效应。 重新认识的关键是:经典和后来积久形成的观念(包括近数十年形成的观念)必须转变。不但传统理论和循环理论不能解释针灸效应,神经和内分泌生理、病理也不能全面、严密而准确地解释针灸效应。所以,不宜一味追求通过一种学说,企图全面解释针灸效应。 今后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要害穴位与西医所谓系统、器官之间的关系。即探讨人体表层与内部构造之间如何相关。 笔者以为,今后的经络研究,重点应放在强化穴位特异性上。基本无效的穴位,应予清除。新旧有效穴位,进一步弄清其特异性。假说固然不可没有,但是,对同一现象有数十、上百种假说,则不是正常现象。科学史上的学派争论,大多只有两派。 那么,经络学说或针灸原理研究的前途怎样呢? 此种研究的对象既然是弱相关生理或病理反应现象,其理论就不可能是强相关的,只能形成一种弱理论(或称软理论)。即不可能形成一种像神经、循环理论那样可以严密解释有关现象的理论。此种弱理论只能附属于已知调节理论,可命名为边沿或边际调节理论。 三 如何看待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他意义? 关于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他意义,笔者的认识是: 1 运行气血的经脉、络脉、孙脉和冲脉等就是血管。血脉循环不息,周流不休,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营阴阳、濡筋骨、温分肉等循环营养功能,就是血液循环的营养功能。现在已无必要保留十二、十四、二十八、三百六十五脉等说法。当代血液循环解剖生理,已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脉或经络学说。新说比旧说准确而且严密得多。 2 主要不运行气血的经筋学说,是不完善的神经、肌肉和骨连接解剖生理学说。现在也没有必要保留十二经筋说。当代神经、肌肉和骨连接解剖生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筋学说。新说也远比旧说准确严密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