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三十期 第三节 阴阳象的运用 一 阴阳与形体藏府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3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人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飨泄,久为肠僻。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5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二)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对于人体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而以躯干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若单就藏府来说,心、肝、脾、肺、肾五藏都属阴,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属阳。……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上面所说的都是人体的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对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的阴阳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藏走。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府。……“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黄帝问:“这是什么原因?”岐伯答:“东方属阳,阳性向上,它的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因此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不便利的现象。西方属阴,阴性向下,它的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便的现象。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同,身体哪里虚弱,邪气就会乘机滞留在哪里。” 3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黄帝问:“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太阴、阳明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与四时之气相互配合也有虚实、逆顺的差异,发病的原因有的是从内生,有的是从外入,所从的原因不同,所以病名也就不同了。” 黄帝说:“请你讲讲不同的情况。” 岐伯说:“阳像天,为人体的外卫,阴像地,为人体的内护。外邪多有余,阳道常实;内伤多不足,阴道常虚。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饮食不慎时,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得病,传入六府;内得病,传入五藏。邪入六府,就会发烧,不能安睡,发喘。邪入五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经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以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4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黄帝问:“有人四肢热,遇到风,热得似烘烤、火烧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种人是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四肢属阳,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致表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阳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胜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得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5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黄帝说:“实从什么渠道来?虚又是从什么麽渠道去的?我想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岐伯说:阴经和阳经,有输入和会合的俞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的气血满了,流走于他处,这样阴阳得以平调,充实人的形体,使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就称为正常的人。 (三)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2 《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第六》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内合于五藏六府,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3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4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漂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5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第三十四》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6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7《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黄帝曰:五行以东方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 8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第七十二》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纳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提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古人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9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纷纷盼盼,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10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11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揣而精明也。 (四)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肺属阳中之少阴……心属阳中之太阳……肝属阳中之少阳……脾属阴中之至阴……肾属阴中之太阴……。 2 《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第六》就人体的阴阳而论,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在内与五藏六府相合,在外与筋骨皮肤相合。所以体内有阴阳,体表亦有阴阳。在体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体表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3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刺治的道理,一定要完全掌握“始终”的意义。要明确知晓“始终”意义,应以五藏为钢领,然后分别确定阴阳各经的部位。手足三隅经主于五藏手足三阳经主于六腑。阳主外,受气于四肢;阴主内,受气于五藏……五藏属阴,六府属阳。 4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天气轻清属阳,地气重浊属阴;人体腰以上象天属阳,腰以下象地属阴。以十二经水分阴阳,海水以北属阴,湖水以北属阴中之阴;漳水以南属阳,河水以北至漳水之间属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之间属阳中之太阳。这是举大地一部分区域河流的阴阳属性,用来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应的情况。 5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第三十四》四时是春、夏、秋、冬,其气候各不相同。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阴阳互相协商的,清气与浊气不致互相干?,这样就能顺应四时而保持健康。 6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道: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岐伯说:人所受谷物化生之气是浊的,所受饮料与空气化生之气是清的。清气注入于阴分,浊气输布于阳分。但水谷浊气之中的清气可上升于咽喉,清气之中的浊气可以下行。如果清气与浊气互相混淆,不能分别而行,升降失却其常,这就叫做“乱气”。……黄帝道:诸阳经都是浊的,哪一经的浊气为最甚呢?歧伯说:诸阳经中以手太阳经的浊气为最甚,因其独受诸阳经的浊气;诸阴经中以手太阴经的清气为最甚,因其独受诸阴经的清气。大体上说:清气上走于空窍,浊气下行于诸经。而在诸阴经中都是清气,唯有足太阴经独受雳经的浊气,是为清中之浊。 7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说: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天、地、日、月是怎样与人体相应的?岐伯说:人体的腰以上应天而属阳,腰以下应地而属阴,故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足三阳和足三阴左右合计共十二条经脉在下,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相应,因月生于水,属阴,所以在下的属阴;手的十指在上,与十日相应,日生于火而属阳,所以在上的为阳。……足在下属阴,所以足的阳经,为阴中的少阳(阳气微);足的阴经,为阴中的太阴(阴气盛)。手在上属阳,所以手的阳经,为阳中的太阳(阳气盛);手的阴经,为阳中的少阴(阴气微)。总的说来,腰以上属于阳位,腰以下属于阴位。把这种上下划分阴阳的方法来划分五藏,则心肺居于隔上属阳,心属火为阳中的太阳,肺属金为阳中的少阴;肝、脾、肾居于隔下属阴,肝属木为阴中的少阳,脾属土为阴中的至阴,肾属水为阴中的太阴。……黄帝说:根据五行归类法,方位上的东方,天干中的甲乙,同属木,木气旺于春季,春在颜色上为芲色,在内藏应于肝。肝的经脉是足厥阴。现在以甲来配属左手的手阳,与五行配天干的规律不符,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根据天地阴阳的规律来说明手足经脉的阴阳属性的,不是按四时配合五行的次序来分阴阳的。 8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第七十二》黄帝说:五种类型人的不同点,可以告诉我吗?少师说:太阴型的人,性情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假装正经,内心却深藏阴脸,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看风使舵,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太阴之人。……少阴型的人,喜贪小利而暗藏贼心,见到别人有了损失,他就幸灾乐祸,自己很得意,好搞破坏来伤害人,见到别人有了荣誉,他反感到气愤,心怀嫉妒,对人毫无恩情。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少阴之人。……太阳型的人,处处喜欢表现自己,而扬扬自得,好说大话,但并没有能力,言过其实,好高骛远,作风率率,不顾是非,常常意气用事,过于自信,虽屡遗失败,也不知悔改。具有这些特性的人,就是太阳之人。……少阳型的人,做事精细,很有自尊心,稍有小小地位,就高傲自得,喜欢出头露面,善于对外交际,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少阳之人。……阴阳和平型的人,生活安静自处,不介意个人名利,心安而无所畏惧,寡欲而无过分之喜,顺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遇事不与人争,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压服的手段来治人,具有极好的治理才能。 9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大要》上说:通常是以日行环周二十八宿的每一宿之时,卫气也运行在手足太阳经,所以日行一宿的时间,卫气也恰恰运行过三阳分与三阴分,经常这样周行不已,它同自然界的变化是同一规律,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虽然纷繁,但却是有条不紊的,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的时间,卫气在体内完成了五十周的运行。 10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一数,比象于天。天属阳,在人体五藏中,肺主呼吸,外与天气相应。肺位最高,为五藏六府的华盖。肺,外合皮毛,皮毛浅在体表,属于阳分。 11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大凡瞳孔黑眼是属阴的,白眼,赤脉是属阳的,所以阴阳之精相合,就能使眼睛产生视觉。 (五) 经典原著《难经》 1 《难经·十九难》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2 《难经·六十七难》六十七难曰:五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六) 经典原著《难经》白话解释 1 《难经·十九难》男子生于寅,寅为木,属阳;女子生于申,申为金,属阴。所以诊察男性脉多在关上属阳的寸部,诊察女性的脉多在关下属阴的尺部。男性的尺脉经常是弱的,女性的尺脉经常是充盛的,这是一般常规情况。 2 《难经·六十七难》六十七问:五藏的募穴都在属阴的胸腹部,而前穴都在属阳的脊背部,这是什么道理?答:内藏或阴经的病气,也可从阳出于阴分的胸腹部穴位。所以募穴分布在属阴的胸腹部,而俞穴分布在属阳的脊背部。 (七) 经典原著《伤寒论》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八) 经典原著《伤寒论》白话解释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大多是因为医治不当所引起的毛病。比如用发汗的方法过份地发了病人的汗,又过份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这都可能引起病人的“亡血”。这种病人会先恶寒,后又发热,而无法停止。夏天酷热,仍穿着厚衣服;冬天严寒,却裸露着身体。这种因阳气微弱引起的恶寒,阴气微弱引起的发热,都是因为医治不当地让病人发汗,产生阳气微弱;或不当的攻下让病人阴气微弱的结果。五月时,病人因其内在的阳气微弱,无法调节畏冷会想穿厚衣服。十一月阳气在人体内部,胃中表现出烦热,是因病人的内部阴气微弱,所以无法控制人体的发热,而只想脱衣服。因此病人表现有迟涩的阴脉象,往往是“亡血”的结果。 (九)经典原著《脉经》 1 《脉经·卷第三·肾膀胱第五》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匿藏。其脉为沉…… 2 《脉经·卷第六·脾是太阴经病证第五》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荣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十)经典原著《脉经》白话解释 1 《脉经·卷第三·肾膀胱第五》肾的方位为北方,五行属水。四时为冬,为万物之所闭藏之时,百虫,窝伏入蛰。阳热下降阴寒上升,阳热下降穿出,上升之阴寒,猛烈变化成为霜,阴寒逐不上升,因已化为雪霜。冬季猛兽伏窝诸虫入蛰,蜾虫藏匿。肾脉为沉…… 2 《脉经·卷第六·脾是太阴经病证第五》缓为阳脉,即卫气在增长,迟则为阴脉,即荣血短少,荣卫和合,刚柔相得,三焦相继,荣卫功能必强盛。 (十一) 经典原著《中藏经》 1 《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第一》阳施于形,阴慎于精…… 2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由天地痞而人气厥。 (十二) 经典原著《中藏经》白话解释 1 《中藏经·人法干天地论第一》阳表现为形,阳守护于精。 2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天属阳,地属阴。生属阳,死属阴。天地之间以阴阳对于人来说,得到阳的人主生,得到阴的人主死。阳中之阳是纯阳,阴中之阴是纯阴。长属阳,短属阴。热多的人属阳,寒多的人属阴。阳在上,阴在下;快速属阳,缓慢属阴;体轻的属阳,体重的属阴。阴阳平衡表现于天地为平和,表现于人为气宁;而阴阳逆反,则天地人都会有反常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