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三十六期 二 五行象与病变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2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人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搞,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搞,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3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哺静。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 4 《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5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6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7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哺。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哺。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8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9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变栗冽,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10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土郁之发……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 金郁之发……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隘干面尘色恶。 水郁之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愤、胪胀,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善暴死。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二)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黄帝问: “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 岐伯答:“自然界的气运,不可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要变利为害。” 黄帝问:“变为害又怎样呢?” 岐伯答:“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能战胜,患病就轻;如不能战胜,患病就重;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 2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五藏疾病的传变,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藏,传给它所克之藏,留止在生己之藏,死于克己之藏。当病至即将死亡之时,必先传到克己之藏,病人才死,这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啊!例如: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其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病气传行到肺,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病气传行到肾,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病气传行到肝,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病气传行到心,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分属五藏,就可推测出死候的早晚时间。”……“但如果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的情志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脾气就因而乘之。过忧伤肺,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所谓传化,就是相乘的别名。”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不安,呼吸时身振动,若这样,大约6个月就会死亡。只要见了肺的真藏脉,就可预知死的日期。大骨枯萎,大肉消陷,胸中气满,喘息不安,心里痛牵动肩项都不好受,若这样,大约1个月就可死亡;只要见了脾的真藏脉,就可预知它的死期。大骨枯萎,大肉消陷,胸中气满,喘息不安,腹内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肌肉消瘦,有褥?,这时如果见了真藏脉,大约l0天内就会死亡。大骨枯萎,大肉消陷,大椎的骨髓在内部消脱,动作也更加衰颓,若这样,如未见肾的真藏脉,大约1年的时间就死亡;见了肾的真藏脉,就可预知它的死期了。大骨枯萎,大肉消陷,加上胸中气满,腹痛,心里不安,全身发热,有褥 ,肌肉消脱,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能见人,就会很快死亡;如果目能见人,到了它所不胜之时,也要死亡的。” 3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病在肝,在夏季当愈。假如夏天不痊愈,到秋天就会加重,秋天如果不死,到冬天病情就呈维持状态。第二年春天,肝病就能有些起色,但禁忌遭受风邪。患有肝病的人,在丙丁日会见好。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会加重,庚辛日不死,在壬癸日就呈维持状态,到甲乙日又会有些好转。患有肝病的人,在天刚亮时,会感到好些,到了傍晚时,病情就会重些,到了夜半,也会安静些。”……“病在心脏,愈于长夏。假如长夏不愈,到冬天病就会加重,冬天如果不死,第二年春天病情就呈维持状态,到了夏天,就能逐渐好转。但要禁忌温衣热食,患有心病的人,在戊己日会见好转,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就会加重。如壬癸日不死,在甲乙日就呈维持状态,到丙丁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心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半夜,病情就会重些,至天刚亮的时候,又会安静下来。”……“病在脾,愈于秋季,假如秋天好不了,到了春天病会加重。春天如果不死,到了夏天就呈维持状态。到了长夏时,就会有些起色。但要禁忌温食,饱食,或居湿地,穿湿衣。患有脾病的人,在庚辛日会见好,如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就要加重,如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就呈维持状态,到戊己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未时,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天刚亮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又会安静下来。”……“病在肺藏,愈于冬季,假如冬天好不了,明年夏天病就会加重。夏天如果不死,到了长夏就呈维持状态。到了秋天,就有起色了。但要禁忌冷饮冷食和衣服单薄。患有肺病的人,在壬癸日会见好,如果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会加重,如丙丁日不死,在戊己日就呈维持状态,到庚辛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肺病的人,在傍晚时,就会感到好些,在中午时,病情就会加重,到未时,又会安静下来。”……“病在肾,愈于春季,假如春天好不了,到了长夏之时病就会加重。长夏没死,到了秋天,就呈维持状态。到了冬天,就会有些好转,但要禁忌煎炒烧爆和过热饮食及烘热过的衣服。患有肾病的人,在甲乙日会见好,如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会加重,如戊己日不死,在庚辛日就呈维持状态,到壬癸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肾病的人,在半夜时,就会感到好些,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就会加重,到傍晚,便安静了。” 4 《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黄帝问:“足阳明经的经脉发生病变,厌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么听到木音就惊惕呢?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岐伯答:“足阳明经是胃的经脉,胃在五行中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怕的,是因为土厌恶木克的缘故。” 5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肝发的热病,病人先是小便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盛,就要狂言,多惊惧,胁痛,手足躁扰不安,不能安卧。逢庚辛之日,病会加重,逢甲乙之日,会出大汗而热。若邪气横逆、正不胜邪,将在庚辛日死亡。……心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盛则心痛烦闷,恶心,头痛,面部发赤,无汗。逢壬癸之日,病就加重。遇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肆逆,正不胜邪,那么在壬癸日就会死亡。……脾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脸的两侧疼,心里烦闷,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盛,则感到腰痛不能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造成戊己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肆逆,正不胜邪,就会在甲乙日死亡。……肺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是寒冷,寒起于毫毛,怕风,舌上发黄,身体发热。热盛,就要发喘咳嗽,咳嗽会震得胸痛,牵连背,不能大喘气,头痛得使人受不了,出冷汗。逢丙丁日则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肆逆,正不胜邪,那么在丙丁日就会死亡。……肾所发的热病,病人先是腰痛,小腿发酸,口渴,想喝水,身体发热。热盛,则头项痛而又强直,小腿觉凉而酸,脚下热,不想说话。肾气上逆,感到项痛迫急。逢戊己之日,病会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肆逆,正不胜邪,那么在戊己日就会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6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热侵入肾,肾为水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7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关于疾病的转变,心病是先发心痛,约1天时间,病转到肺,会发生咳嗽;约3天时间,病转到肝,就要胁部胀痛;约5天时间,病转到脾,会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痛且沉重;如再过3天不好,就会死亡。冬天死在半夜,夏天死在中午。” 如肺病先有咳嗽,三天后传于肝而见胁肋胀满疾病,再过一天传脾可有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传胃可见腹胀。再过十天不愈,冬天死于日落的时候,夏天则死于日出的时候。肝病先是头目眩晕,胁肋撑胀,约3天,病转到脾,就产生体重身痛;约5天,病转到胃,就产生腹胀;约3天,病转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过3天不好,就会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时辰,夏天死在早餐的时辰。 肺病先发喘咳,3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1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5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10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肾病则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约3天,病转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约3天,病转到小肠,产生少腹发胀;约3天,病转到心,发生两胁撑痛;如再过3天不好,就会死亡。冬天死在天亮之时,夏天死在晚饭之时。 如胃府有病可见腹部胀满,5天后病邪传肾,可见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3天病邪传于膀胱,可有背部筋痛,小便闭塞不通;再过5天病邪传脾,可见身体沉重疼痛。再过六天不愈,冬天常死于半夜之后,夏天常死午后。 膀胱病先是小便不通,约5天,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约1天,病转到小肠,发生腹胀;约1天,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再过2天不好,就会死亡。冬天死在半夜后,夏天死在午后。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藏、四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8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上下相互交合,寒暑相互加临,其气相生的就和平,其气相克的就使人生病。黄帝问:有气相互生旺却使人生病的,这是什么缘故?岐伯答:以下位加临于上位,在下的在泉之气由右向左转,左右运转一周为一年,才回归到原来的位置。 9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脾土遭受其害……火运太过,暑热流行,肺受火邪……土运太过,则雨湿流行,肾水遭受其邪……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邪气伤肝……水运太过,则寒气流行,邪气损害心。……风生于东方,风可使木气旺盛。……它的异常变化是销烁煎熬,它的灾害作用是焚烧。湿是生于中央的,湿能使土气旺盛,特性是湿热,生化是使万物丰满全备,职权是使万物安静,它的表现是湿,变动是暴雨如注,灾害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燥是生于西方的,燥能使金气旺盛。……其变动是肃杀万物,灾害是使万物青干陨落。寒是生于北方的,寒能使水气旺盛……变动是酷寒,灾害是冰霜雹。所以观察它的运动。……有变动,有灾害,而万物互相随,人也与之相应。 10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土郁而发作时……这时人们多患心腹胀满,肠鸣并且频频泄泻等病,甚至发生心痛、胁胀、呕吐霍乱、痰饮、水泻、浮肿、身体沉重等病。……金郁发作时……人们受了秋燥气候影响,多患咳嗽气逆,心胁胀滞连及少腹,常常突然疼痛,不能翻身,咽干,面色难看,象蒙上了灰尘。……木郁发作时……这里人们多感寒邪,患心痛,腰痛,大关节运转困难,屈伸不便利,经常厥冷,痞硬、腹中胀满等病。……木气郁而发作时……这时人们多患胃脘当心疼痛,上肢两胁胀痛。咽喉隔寒不通,饮食不能下咽,甚至耳鸣眩晕、眼花认不清人,时常突然倒扑等病。……火气郁而发作时……因此人们多患气不足,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头四肢胀大,肉皮发紧,或生痱疹,呕逆,四肢抽搐挛急,骨痛,骨节里像有东西蠕动,泄泻如注,温疟,腹中急剧疼痛,血热妄行,出血如流,津液减少,眼目红赤,心中烦热,甚至昏昏烦闷,心中懊恼不安,常常突发死亡等病。……郁气的发作先有一定的征兆,而后才出现报复之气,都是郁遏到极点开始发作的。木的复气,发作没有定时,水的复气,发作在二火的前后,仔细察看它的时令,疾病产生的原因就知道了。如果不知时令,违反岁气,就是五行之气失其运行,生化收藏之事,都没有了规律,怎还能知道胜复的异常变化吗?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2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3 《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4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有才,好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四)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恐惧和思虑太过能损伤心神,神伤而恐惧的情绪时时流露于外。因悲哀太甚,内伤于肝,能使正气耗竭以至绝灭而死亡。喜乐过度,使神气涣散而不守。忧愁太甚,使气机闭塞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识昏迷。恐惧太甚,也使神气散失而不收。 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便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槁,死亡在冬季。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举动,皮毛憔悴,气色枯槁,死亡在春季。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魂,魂伤便会好忘而不精明,举动失常,甚或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皮毛憔悴,气色枯槁,死亡在秋季。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魄,魄伤便会形成癫狂,语无伦次,皮毛肌肤憔悴,气色枯槁,死亡在夏季。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的志,志伤便会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皮毛憔悴,气色枯稿,死亡在季夏。 2《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竭绝,皮毛就会憔悴枯槁。手太阴肺,能运行精气以湿润皮毛。所以肺虚两不能运行精气以发挥营养作用,皮毛就憔悴桔槁;皮毛憔悴枯槁,是由于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润;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润,于是爪甲枯槁、,毫毛折断脱落;毫毛折断脱落,是肺的精气先衰竭的征象。此种征象,丙日危重,丁日死亡,这是由于火胜金的缘故。 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经脉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唇舌,是肌肉之本。经脉不能输布营养,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则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口唇就外翻;口唇外翻,是肌肉先衰萎的征象。此种征象,甲日危重,乙日死亡,这是由于木胜土的缘故。 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骨枯槁。肾应于冬,其脉伏行在深部而濡养骨髓。若骨髓得不到肾气濡养,肌肉就不能附着于骨;骨肉不能亲合而分离,肌肉就软弱萎缩;肌肉软缩,就显得齿长而多垢,头发也失去光泽;头发不光泽,是骨气先衰败的征象。此种征象,戊日危重,已日死亡,这是由于土胜水的缘故。 足厥阴肝经脉气竭绝,筋的功能就衰竭。足厥阴属肝的经脉,肝脉外合于筋;经筋会聚在阴器,而脉联络于舌根。如果肝脉不能营运精微以养筋,则筋就掏急;筋急牵引阴囊和舌根。所以出现口唇发青、舌体卷届、阴囊上缩,是筋先败绝的征象。此种征象,庚日危重,辛日死亡,这是由于金胜木的缘故。 3 《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说:各种疾病在发生时,都由于燥湿寒暑风雨等外邪侵犯、房劳过度、喜怒不节等情志刺激、饮食及起居失常所致,邪气与正气褶搏就会出现各种症状体征,邪气入脏都有一定的病名,这些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许多病人多在早晨病情减轻而神志清爽,白昼较安静,傍晚病势渐渐增重,夜间病情最甚,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而造成的。 黄帝说:想听你讲讲关于四时之气的问题。岐伯说:春天阳气生发,夏天阳气隆盛,秋天阳气收敛,冬天阳气闭藏,这是四时之气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的阳气变化也与此相应。以一昼夜来分四时,早晨就像春天,中午就像夏天,傍晚就像秋天,半夜就像冬天。人体早晨阳气生发,邪气衰退,所以病人感到神志清爽;中午人的阳气逐渐隆盛,正气能胜邪气,所以病人较安静;傍晚人的阳气开始收敛,邪气就会逐渐嚣张,所以病情加重;半夜人的阳气闭藏于内,只有邪气处于身形,所以病情就更重。 黄帝说:疾病在一天中的轻重变化,有时没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是疾病变化不和四时之气相应,而由内藏单独对疾病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样的疾病,必定在受病内藏被时日所克的时候就加重,若受病内脏能克制时日的时候病就轻减。 4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木型人,属于木音中的上角,他好像东方地区的人。他们的皮肤苍色,头小,面长,肩背宽大,身直,手足小,有才智,好用心机,体力不强,多忧劳于事务。对时令的适应,可以耐受春夏,不能耐受秋冬,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生疾病。……火形的人,属于火音中的上徵,好像南方地区的人。他们的皮肤色赤,脊背宽广,面瘦,头小,肩背髀腹各部的发育很好,手足小,走路步履稳重,思考敏捷,走路时肩摇,背部的肌肉丰满,为人有气魄,轻财,缺少信心,多忧虑,对事物善于观察和分析,喜爱漂亮,性情躁急,不能享高寿而多暴死。这种人能耐受春夏的温暖,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凉,秋冬时感受外邪,容易发生疾病。……土形的人,属于土音中的上宫,好像中央地带的人。他们的皮肤呈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满健美,腹大,下肢从大腿到足胫部都很健壮,手足小,肌肉丰满,全身上下各部都很匀称,步履稳重,行路时举足不高,内心安静,好帮助别人,不争逐权势,善于团结人。这种人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寒冷,不能耐受誊夏温热,春夏感受了外邪就容易生病。……金形的人,属于金音中的上商,好像西方地区的人。他们的体型是面方,皮肤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足跟坚壮,其骨如生在足踵的外面一样,行动轻快,禀性廉洁,性急,能动能静,动之则猛悍异常,善为官吏,有决断之才。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的寒冷,不能耐受春夏的温热,感受了春夏的邪气易于患病。……水型的人,属于水音中的上羽,好像北方地区的人。他们的皮肤黑色,面多皱纹,大头,颐部呈棱形,两肩小,腹部大,手足喜动,行路时摇摆身体,尻骨较长,脊背亦长,对人的态度既不恭敬又无畏惧,善于欺诈,常有杀戳致死。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的寒冷,不能耐受春夏的温热,春夏感受外邪容易发生疾病。 (五)经典原著《难经》 1 《难经·五十难》……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2 《难经·五十三难》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3 《难经·五十四难》五十四难曰:藏病难治,府病易治,何谓也?然,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藏同法也。 4 《难经·五十六难》五十六难曰: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名日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院,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责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六)经典原著《难经》白话解释 1 《难经·五十难》依据五行生克关系,从生我之藏传来的邪气,称为虚邪;从我生之藏传来的邪气,称为实邪;从克我之藏传来的邪气,称为贼邪;从我克之藏传来的邪气,称为微邪;直接侵犯本藏的邪气,称为正邪。 2 《难经·五十三难》五十三问:医经上说,五藏疾病按七传(次传)方式传变的,预后不良;按间藏方式传变的,预后较好。这是什么道理呢?答:所谓七传(次传),就是病变依次传给所克之藏;间藏相传,就是病变传给所生之藏。为什么这两种传变方式的预后不同呢?举心为例,七传(次传)是心病传给肺,肺病传给肝,肝病传给脾,脾病传给肾,最后肾病又传给心。任何一藏不能再次耐受病邪的伤害,所以这种传变的预后是不良的。间藏相传则是心病传给脾,脾病传给肺,肺病传给肾,肾病传给肝,肝病传给心,这是母藏和子藏之间的相传,因母子之气相生,终而复始,如环无端,所以这种传变的方式预后较好。 3 《难经·五十四难》五十四问:藏病难治,府病容易治。这是为什么?答:藏病所以难治,是因为其病变传给所克的藏器;府病所以容易治,是因为其病变传给所生的藏器,这种判别藏府病变预后好坏的方法,与前述七传、间藏传变预后的道理是一致的。 4 《难经·五十六难》五十五问:五藏的积病皆有名称吗?它们都是在什么时间得病的? 答:肝的积病名叫肥气,发生在左胁下,积块象倒置的杯子,边界清楚。经久不愈,病人就会出现咳嗽,气喘,疟疾,持续数年不愈。常在季夏戊己日得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肺有病邪就会传给肝,肝受邪当传给脾,季夏戊己日正是脾旺盛的日期,藏气旺盛不易受邪,肝病邪又想返还给肺,而肺不肯接受,于是肝病邪留滞郁结形成积块。由此知道肥气是在属土的季夏戊己日发病的。 心的积病名叫伏梁,发生在脐的上方,肿块象手臂一样大小,上达心下(上腹剑突下)。经久不愈,病人则出现心中烦躁。常在秋天庚辛日得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肾有病邪就会传给心,心受邪当传给肺,秋天庚辛日正是肺旺盛的日期,藏气旺盛不易受邪,心病邪又想返还给肾,而肾不肯接受,于是心病邪留滞郁结形成积块。由此知道伏梁是在属金的秋天庚辛日发病的。 脾的积病名叫痞气,发生在胃脘部,积块形状像翻扣放置的盘子。经久不愈,病人就会出现四肢无力,并发黄疸,身体消瘦。常在冬天壬癸日得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肝有病邪就会传给脾,脾受邪当传给肾,冬天壬癸日正是肾旺盛的日期,藏气旺盛不易受邪,脾病邪又想返还给肝,而肝不肯接受,于是脾病邪留滞郁结形成积块。由此知道痞气是在属水的冬天壬癸日发病的。 肺的积病名叫息贲,发生在右胁下,积块象倒置的杯子一样,经久不愈,病人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并发肺痈。常在春天甲乙日得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有病邪就会传给肺,肺受邪当传给肝,春天甲乙日正是肝旺盛的日期,藏气旺盛不易受邪,肺病邪又想返还给心,而心不肯接受,于是肺病邪留滞郁结形成积块。由此知道息贲是在属木的春天甲乙日发病的。 肾的积病名叫贲豚。发生在少腹部,上至心下(剑突下),时常有股气从少腹上下奔突,像受惊的猪在奔跑,发作没有定时。经久不愈,病人就会出现喘逆、骨痿无力、活动障碍。常在夏天丙丁日得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脾有病邪就会传给肾,肾受邪当传给心,夏天丙丁日正是心旺盛的日期,藏气旺盛不易受邪,肾病邪又想返还给脾,而脾不肯接受,于是肾病邪留滞郁结形成积聚。由此知道贲豚是在属火的夏天丙丁日发病的。 以上就是辨别五藏积聚的基本方法。 (七)经典原著《伤寒论》 1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寸脉……阳绝……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2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八)经典原著《伤寒论》白话解释 1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寸脉为阳,下不至关者阳绝,尺脉为阴上不主关者为阴绝,此阴阳偏绝,都决死。如果不即死,其余下的生命时间,也以月节克之而死。 2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问:恶寒为什么自己停止?答:阴阳属胃居中,主土。土为万物所归,故邪热归胃,则无所复传。阳明初病一日,虽仍恶寒,是太阳之表未解,至二日恶寒自止,是太阳之邪已悉归并阴明,此为阳明病也。 (九) 经典原著《金匮要略》 1 《金匮要略·脉藏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十)经典原著《金匮要略》白话解释 1 《金匮要略·脉藏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人体正气具有抗病能力,若五藏原真通畅,则人体各藏府、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协调,不易感受邪气发病,若元气不足,藏府功能失调,则客气邪风等各种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使疾病发生,甚至死亡。 2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肝病禁辛味,心病禁咸味,脾病禁酸味,肺病禁苦味,肾病禁甘味。 (十一)经典原著《脉经》 1 《脉经·第一卷·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2 《脉经·第四卷·诊损至脉第五》……春,脉当得肝脉,反得脾、肺之脉,损;夏,脉当得心脉,反得肾、肺之脉,损;秋,脉当得肺脉,反得肝、心之脉,损;冬,脉当得肾脉,反得心、脾之脉,损。当审切寸口之脉,知绝不绝,前后去为绝。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脉尽,下脉坚如弹石,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死。不绝不消者,皆生。 脉来五十投而不一止者,五藏皆受气,即无病。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无气,却后三岁麦熟而死。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藏无气,却后二岁,桑堪赤而死。脉来十投而一止者,四藏无气,岁中死。得节不动,出清明日死,远不出谷雨而死。 3 《脉经·第五卷·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4 《脉经·第七卷·热病五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热病,肺气绝,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能言语,死。魄与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热病,脾气绝,头痛,呕宿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人,狂言谵语,腹大满,四肢不收,意不乐,死。脉与肉气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热病,心主气绝,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与荣脉俱去,故心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热病,肝气绝,僵仆,足不安地,呕血,恐惧,洒淅恶寒,血妄去,遗屎溺,死。魂与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热病,肾气绝,喘悸,吐逆,踵疽,尻痈,目视不明,骨痛,短气,喘满,汗出如珠,死。精与骨髓俱去,故肾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故外见瞳子青小,爪甲枯,发堕,身啬,齿挺而垢,人皮面厚尘黑,咳而唾血,渴欲数饮,大满,此五藏绝,表病也。 5 《脉经·第九卷·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问曰:有一妇人,年二十所,其脉浮数,发热呕咳,时下利,不欲食,脉复浮,经水绝,何也?师曰:法当有娠,何以故?此虚家法当微弱,而反浮数,此为戴阳。阴阳和合,法当有娠。到立秋,热当自去。何以知然?数则为热,热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于未。未为六月位,土王,火休废,阴气生,秋节气至,火气当罢,热自除去,其病即愈。 师曰:妇人带下,九实中事。假令得鼠乳之病,剧易。当剧有期,当庚辛为期。余皆仿此。 (十二)经典原著《脉经》白话解释 1 《脉经·第一卷·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假使肝木病者必因……得病于戊已日。 2 《脉经·第四卷·诊损至脉第五》春木,脉当得肝木弦脉,反得脾土软脉肺金之浮脉,病损。夏火,脉当得心火钩脉,反得肾水石脉肺金之浮脉,病损。(长夏土,脉当得脾土软脉,反得肾水石脉肝木之弦脉,病损。)秋金,脉当得肺金浮脉,反得肝木弦脉心木之钩脉,病损。冬水,脉当得肾水石脉,反得心火钩脉脾土之软脉,病损。 当详细诊断按寸口之脉,以知脉过不过,前来后去为过,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脉之上部空虚(上脉虚尽)下部实(下脉尚有),是谓之有胃功能不死,如上部至下部脉皆空虚按之如无物者死。脉不断不消散者皆生。 ……脉来到五十次搏动而不停止者,五藏皆受津液而功能正常,亦即无病;脉来到四十次搏动而一停止者,一藏无功能,退后四年,春草生时而死;脉来到三十次搏动而一停止者,二藏无功能,退后三年(岁),夏麦熟而死,脉来到二十次搏动而一停止者,三藏无功能,退后二年,桑椹红而死;脉来到十次搏动而一停止者,四藏无功能,年中死,得节日不改动,出清明日死,或稍远不出谷雨而死。 3 《脉经·第五卷·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肝木病,皮黑,肺主色白,助肺金之克肝木日为庚辛金日,故庚辛日主死;心火病,目黑,肾主色黑,助肾水之克心火日为壬癸水日,故壬癸日主死;脾土病,唇青,肝主色青,助肝木之克脾土日为甲乙木日,故甲乙日主死;肺金病,颊赤目肿,心主色赤,助心火之克肺金日为丙丁火日,故丙丁日主死;肾水病,面肿唇黄,脾主色黄,助脾土之克肾水日为戊己土日,故戊己日主死。 4 《脉经·第七卷·热病五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热病,肝功能断,摔倒,站立不稳,呕血,恐惧,哆嗦恶寒,血失去,遗屎尿,两窍不禁,主死。魂与筋血皆去,故肝先死,庚日病重,辛日死(金克木)。热病,心主功能断,烦闷,骨痛,咽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且笑,膻中毁,主死。神与荣脉皆去,故心主先死,壬日病重,癸日死(水克火)。热病,脾功能断,头痛,呕隔宿之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入口,狂言,谵语,腹大满,四肢不能回收,意不乐,津液断,主死。意与肉功能皆去,故脾先死。甲日病重,乙日死。热病,肺功能断,喘逆,咳嗽唾血,手足浮肿,面黄,身振动,恐惧,不能言语,魄去,主死。魄与皮毛皆去,故肺先死。丙日病重,丁日死(火克金)。热病,肾功能断,气喘心跳,吐逆,足跟生痈,尻生痈,目视不明,骨痛,气短,腹满气喘,出汗如珠,三焦不运,主死。精与骨髓皆去,故肾先死。戊日病重,己日死。 因此外见瞳子色青而小,爪甲枯干,发落去,身体皮肤湿,牙齿挺立而有垢,又面皮厚如落尘色暗,咳嗽且唾血,干渴欲频饮,腹大满,此示五藏功能断绝,主死。 5 《脉经·第九卷·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问:有一妇人,二十岁左右,其脉浮数,发烧,呕,咳嗽,有时泄泻,不爱吃东西,脉又浮,月经断,为什么?师答:按脉象当为有孕了,什么缘故呢?据有时泄泻可知此妇人是体虚者,脉象当微弱,而实际脉反浮数,称此为戴阳,荣卫和合,脉象浮当为有孕。到立秋,热当自然去而病愈。如何知晓如此呢?脉数则应热,热者在五行是火,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故死于未土。未为六月位土王,火休废,天气渐凉,立秋节气至,火热当休,热自除去,其病则自然愈。 (十三)经典原著《中藏经》 1 《中藏经·生死要论第十三》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 2 《中藏经·生死要论第十三》凡不病而五行绝者死…… 3 《中藏经·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而缓,其色当黑,今其反者,是土来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也。 (十四)经典原著《中藏经》白话解释 1 《中藏经·生死要论第十三》因此人在天地之间成长,却败坏于阴阳,而顺从着五行的顺逆变化而生长。 2 《中藏经·生死要论第十三》凡是人表面上没有病的表现,而五行的运转变化断绝者,死。 3 《中藏经·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肾病,手足逆冷,面色赤,眼黄,小便不自禁,全身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逆上冲于心,脉象本应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而缓,其色当黑,今其反白,是土克水,是不顺大逆,十死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