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8|回复: 0

[中医思考]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08: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科学的哲学内涵

中医学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只所以没有被消灭,尤其是未被西医学吞并,关键是它本身有着许多独特的“精髓”部分,有着西医学及其他学科根本没有的宝贵“特色”和“思维方法”,尤其是许多哲学理论与思想、许多独特经验与中草药、许多奇特疗法与针灸技巧…  所有这些,仍然是我们“现代中医学”继续要保持和发扬的重点内容。

(1)、阴阳学说: 它原本是中国哲学上对自然界任一事物,任一现象对立双方进行的相对“属性”的分类方法。应用于医学就是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性等等中的研究对象,进行的对立双方“属性”之概括。如:脏与腑、气与血、表与里、寒与热、酸与碱、兴奋与抑制、正与负、合成与分解…等等。可见,它的这种分类方法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但又是“相对的”、“可变换的”。因此上,这是很符合人们对事物或机体特定属性的简单认识;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因而,在中国的古代,它便是人们认识科学、建造学科体系的主要理论学说。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不仅都可以概括为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阴和阳”两类,而且其阴阳之中仍有阴阳可分,故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人的身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为用、相互消长取得平衡统一的结果,如果失去平衡,即就形成疾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另外,在诊断治疗上,中医学一般也是按色、脉、症之性质“先别阴阳”,详分“八纲”,再配以五行、脏腑及药物之色、味、效之性质,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阴阳”及气血、正邪、寒热(或酸碱、正负)…等相对属性的辨别与调理。可见,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是中医还是西医,阴阳的概念及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现代中医学更应继承它、创新它,让它能更深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及药理的本质属性特征,发挥独具特色的对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2)、气化学说:其含意是说“气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万物之内皆有气”。这是我国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和设备,来认识事物内部活动规律及原因的情况下,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部及外表“功能与代谢、物质与结构、形态与颜色”之本质特征进行总体上的模糊认识与概括。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由“气”运动变化而生,又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灭,把这种现象或规律又称之为“气化”。

所以说,气化运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气”既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代谢方式和功能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医学上“气”便成为对人体各脏器、细胞、系统的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本质”进行的“哲学”概括与分类认识方法,如:宗气、卫气、元气、正气、肺气、肾气、…

可见,“气”既代表着人体的各种“物质”,又代表着人体的各种由物质而产生的“功能”,是二者的综合性概念。因为,一切物质必定都有其各自多种不同形式的功能,各种功能必定都有其产生的基础物质。所以,物质与功能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整体,不能离开物质形态去谈功能;更不能抛开功能状况去说物质;物质与功能的总和,便是中医的“气化”。因而,自然界中所有物体内部及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物质与功能、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运动,便都是“气化”运动,而“运动变化”,这是自然界的一大普遍规律,这又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是绝对的”这一科学论断。

因此说,“气化学说”也是中医学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发现“病理”原因,指导临床调节其机体之“气化”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气化”的立论及其过程和机制,是中医学理论中称绝之处,在辨证论治时,临床家每能据食气化精、形能转化、营卫水气循环和升降出入之理,创造出新奇的治法来(孟庆云,论气化学说,中医杂志,2007,5(48):391)。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也就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所以,气和气的升降出入活动,就是人体生理、病理代谢活动的抽象总结。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它对人体各种物质的各种代谢及各种功能活动的认识应当是一致的,现代中医学应当更深入、更具体地揭示出各脏腑、细胞、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的各种物质、各种代谢、各种功能间的相互关系、活动方式等,从而探讨各种气和气化运动的本质特征。这样,可以既简单,又深入;既准确、又全面地认识人体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规律。可见,这里说的“气”,并非通常所说的“气体”的气,因而,这一名词很容易产生“歧义”,应当变更为“物能学说”,以利于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3)、其他精髓:中医之所以流传了千百年,其根本原因便是在临床上直接发挥治疗作用,并有奇特疗效的“中草药”起作用。且不管古人说它是“寒”是“热”,是“酸”是“苦”的正确与否,关键是它能治愈疾病,这是事实。尤其是许多有确切疗效而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和秘验方”,值得我们积极地“保护它”、“开发它”,因为它们能促进人们对相应疾病病理和药理的认识与创新。

    此外,还有“针灸学”及其理论,就是医学与中国古代历法及地理等学科,相互溶合形成的“子午流注”和“五运六气”型理论,这又是中医学的一大“发明创造”。我们必须从“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出发,全面而深入、系统而准确地阐述和揭示针灸的基本原理、手法技巧原理、配伍原理…  等等;必须要建立多学科研究方法,使“现代中医针灸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工具、名词等等,都得到规范和发展。如:目前“水针”“火针”“电针”“磁针”及“小针刀”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独特而神奇的临床疗效。

还有“五行学说”利用生克制化原理,阐述机体各脏腑间相互关系和普遍联系的规律,在中医生理、病机、药性、治则等许多方面都在广泛应用。

还有“全息藏象理论”,它极大丰富了中医及针灸学的诊断和治疗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生物体的统一性,不仅可以解释针刺麻醉的机理、发现新穴位,而且在方法论上它提出了局部反映整体和整体最优的特性,它对以“还原论”为特征的西医学,对现代生物乃至于自然科学都有所启发,如,“全息胚理论”“全息生物学”等等(孟庆云《中医理论渊薮》第65页,重庆出版社,1990)。

    还有临床治疗方法的“理论性”经验,比如:“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等等,都体现和隐含了一定医理与哲理的深刻理论与密切联系。更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其本质关系。

    还有“系统化、条理化”的思维方法;“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思想…等等。

    总之,经过对传统中医学中哲学思想的挖掘与整理,发扬其科学而正确的理论内容之“精髓”部分,补充其不足内容,再溶入现代流行的哲学思想,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从而可建立起科学时尚、通俗易懂的现代中医“哲理学”。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12-22 19:07 , Processed in 0.3437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