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当代病理学 中医病理学运用中医意象科学与象数哲学的各种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原因(病因)、机理(病机),揭示病人在各种致病因素(邪)的作用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明确疾病(邪)与人体(正)改变的过程,阐明其本质,从而为掌握与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找出一条系统具体的意象科学与象数哲学的疾病因果关系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医防病、治病,提供必要的可实际应用于临床的基础理论。 因此中医病理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地连接了中医基础学与中医临床科学,成为此二者间联系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桥梁。是研究疾病原因、机制、形态结构、功能机制;气血、津液等水液循环、代谢的多方面改变;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见本系列Ⅳ《中医病理学》。 一、中医病因病理学(病因) 疾病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生病的原因与因素(邪),使疾病得到缓解、痊愈的原因与机体的反应(正),都会发现各种变化与改变,观察与研究这些情况所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中医临床判断疾病实质状况的依据,和临床诊治疾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外因病理(疾病表现) 中医外因病理为意象科学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引人生病的六种疾病表现。 1、风的病理(疾病表现):风性上,多动善变,为百病之长,随气候、季节不同而流行最广。 2、寒的病理(疾病表现):寒为阴邪,性主收引。 3、暑的病理(疾病表现):暑为夏季产生疾病的表现。 4、湿的病理(疾病表现):湿为重浊之邪,粘滞难化。 5、燥的病理(疾病表现):燥为秋天主气,亦称秋燥。 6、火的病理(疾病表现):火为热邪,由风、寒、暑、燥、湿等五气所化。 (二)内因病理(疾病表现) 中医内因病理,指七种情绪变化,以及痰、饮、瘀、饮食、寄生虫等所引起的疾病与疾病表现。 1、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化。《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痰、饮、瘀的病理(疾病表现): (1)痰的病理(疾病表现):脾阳衰弱,水湿不化,稠粘者,凝结成痰,其主要症状为咳嗽。 (2)饮的病理(疾病表现):水湿不化,清而稀薄者为饮。凡呕吐清水、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者。 (3)瘀的病理(疾病表现):瘀、瘀积,通常由血运行的停滞形成。 3、伤食、寄生虫的病理 (1)伤食:多指胃肠疾病、消化不良等。 (2)寄生虫:以蛔虫、蛲虫等为常见。 (三)不内外因病理: 1、房室伤:指色欲过度、精气受伤。 2、金刃拳剑伤:指刀剑、跌打损伤一类。 3、汤火伤:指汤水烫伤或火烧灼伤等。 4、猫、狗、蛇、鼠、虫、兽类伤:除体表受直接伤害外,还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5、中毒:指食物或药物等中毒。 二、病机病理学(病机) 中医病理学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具有独有的性质与权威性。是中医研究人的各种疾病以及病变特点,从而推理出中医疾病的机量,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医临床诊断、鉴别与防病、治病以及养生等。它让中医能从意象科学、象数哲学(病机十九条)等方面,在临床中去鉴定筛选,解释疾病的过程。所有中医临床行为,都需要也离不开中医病机病理学的应用。 以下为病机十九条:1、凡是风病,振摇眩晕,都属于肝。2、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属于肾。3、凡是气病,喘急胸闷,都属于肺。4、凡是湿病,浮肿胀满,都属于脾。5、凡是热病,神志昏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6、凡是疼痛,瘙痒的疮疡,都属于心。7、凡是厥逆,二便不痛或失禁,都属于下焦。8、凡是痿症,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9、凡是口噤不开,鼓颌战抖,神志不安,都属于火。10、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11、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12、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13、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越常,都属于火。14、凡是突然发生强直,都属于风。15、凡是因病有声,叩之如鼓,都属于热。16、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都属于火。17、凡是转筋反折,排出的水液,都属于热。18、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属于寒。19、凡是呕吐酸水,急剧的下利,都属于热。 三、中医病候病理学(病候) 中医的病候,相当于西医的临床症状,包括:藏象病候;阴阳、五行等象数病候;病因、病机病候;神精、气血、营卫、津液病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