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科普连载第四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7.13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三节 与中医人体形态结构学有关的一些论文 一 现代对经络现象的研究 (摘自《关注中医》P152-157;又P163-167;曹东义文) 徐立孙1958年报道了临床实践中亲见的循经感传现象、针刺后出现循经红线的病例以及练功时任督交会的亲身体验,认为“经络路线即不能理解成循环系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为神经系统,就针灸路线来说,主要是在‘经遂’即分肉之间,也就是人体的组织空间”。孙幼立1963年报道了一例循手太阴肺经出现红线的手臂酸痛病例,经针刺治疗红线于次日变淡,第三日消失。但这些关于经络现象的散在个例报道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直至1972年,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循经感传现象及其他循经现象的调查和研究。 197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发现的一位大肠经循经感传显著的病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1972年他们组成经络研究协作组对1000名受试者进行了系统调查,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为18.3%,显著性感传出现率为1.3%,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的性别没有明显关系。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绝非偶然现象。卫生部对此非常重视,决定进行广泛的经络普查,并制定了全国统一调查方案和循经感传显著程度的分型标准,大规模的经络调查工作随即在全国各地展开,先后参加调查的单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保定地区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军区262医院、黑龙江省针麻协作组、辽宁中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西安市经络研究协作组、新疆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宁夏贺兰县医院、安徽中医学院、江苏淮阴人民医院、山东中医学院、浙江省经络感传现象研究习作组、江西中医学院、广东中医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省中医研究所、广西针麻经络研究协作组、河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成都市第一医院、四川省南充医学专科学校、重庆中医研究所等28家,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全国用统一规定的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的方法,严格按统一标准调查了63228人,其中感传出现率平均为20.3%,显著性感传出现率仅为0.35%。1972~1979年间,共调查了约20万例,虽然由于刺激穴位方法和调查条件不同,所得到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所有的调查结果都证明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中国学者还利用在国外工作的机会,对黑种人和白种人按照国内统一的调查标准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种族人群中循经感传出现率无显著差异。国内外的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与地域、民族、种族、性别无关的生命现象。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某种生物共有的某种结构或功能,总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某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某种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应该为该生物的正常个体所共有。大规模调查的结果虽然表明循经感传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但在普查条件下其出现率仅为20%左右,其中能够通达经脉全程者更为少见。如果循经感传是人类获得的一种稳定的生命功能,那就应该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所有个体,尽管在普查条件下没有出现,在另外的一定条件下,也应该表现出来。70年代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隐性循经感传的测试和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 1975年上海中医研究所等单位在调查循经感传现象过程中发现少数受试者在复查时感传情况发生变化,进而发现截瘫患者的感传出现率较正常人高出10倍以上,这就提示循经感传可以被某些因素所掩盖,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释放。1976年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首先提出了“隐性感传”这一概念,认为循经感传是有条件的,不仅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同时也受刺激条件的影响,如果不具备必需的刺激条件,感传可能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显性感传的形式转化。1977年,北京市中医医院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低频脉冲电刺激井穴,激发经气,辅以机械叩击检测,在一些无感传或感传较弱的受试者身上,成功的测试出隐性感传的轨迹。自1977至1987年间,全国各地用北京中医医院等单位介绍的方法,先后对1030人作了调查,隐性循经感传出现率为58%至100%。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循经感传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绝非少数人所特有,只是显著程度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 循经感传作为与经络密切相关的现象,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古典经络的存在,因此受到经络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肯定了这种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之后,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实验观察,对循经感传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84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在8个方面肯定了循经感传的规律性,即: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控性、可激性、变异性、循经性。多年来经络研究者对此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感觉的性质和传导速度:当人体肢端穴位受到一定刺激时,可以产生特殊的酸、胀、麻、痛、热、凉感或“电击”、“气流”、“水过”、“蚁行”等感觉,沿肢体呈线形(感觉较强的中心线2~5毫米)带状(较弱的边缘区2~5厘米)传导,其传导的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一般为每秒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比最细的C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0.6~2米/秒)要慢数十至上千倍。 感传的路线:感传线在四肢与经典经脉线基本一致,在头部和躯干相差较多,阴经全部上头,与经脉线出入较大。循经感传有时会趋向病灶,或偏向于一个事先的刺激点。感觉除循经传导外,还有不循经的“乏经感传”,即在非经非穴给予刺激,可出现与经脉线平行的多条感觉传导线,这种现象有偏身分布(一侧身体有)和截身分布(半截身体有)的特征,多与脑神经疾病有关。 循经感传的回流与乏感传期:在停止刺激或刺激超过一定时间后,感传可以出现返向回缩,这一现象被称为感传的“回流”。当感传回流到刺激点后,会有一段时间的“乏感传期”,在“乏感传期”内无论怎样刺激都不会再产生感传的。乏感传可波及本经全程,但对其他经并无影响。 循经感传的效应性:感传所到部位有时可出现红线(毛细血管扩张)、白线(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出血和肌肉抽动等外周生理反应。当感传到达相应的脏器和感官时,可使该器官的功能活动发生可以感知的改变。 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在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施加机械压迫、降温或高压注射生理盐水等,可阻断循经感传的传导,此现象称为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 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感传的出现率和传导距离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感传出现率越高,感传距离越长。某些通经活络、增强代谢的药物可增加感传的出现率。人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状况对感传也有影响,气功入静可显著提高感传的出现率,甲亢、截瘫等病人的感传出现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等。循经感传是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个复杂过程。由于对它的判断有赖于受试者的主诉,故其研究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方法学的改进。 特殊的循经感传现象:1959年上海市耳针协作组报道,在200名耳针治疗的病人中有59人(29. 5%)出现向十二经脉放射的感传。后来刺激耳穴诱发出全身循经感传的现象得到多数学者的证实。1961年北京医学院15例截肢患者中有12例出现幻肢痛或患肢感,针刺其断肢残端上的穴位仍能引起可通达已截肢体末端的感传,称为幻经络感传。另外,有人可以在不受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自发地出现循经感传。 50年代开始,国内即有关于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循经性皮肤病的报道陆续发表。循经性感觉障碍是指沿经络循行路线自发地出现异常感觉,患者感觉的性质可以多种多样,而以疼痛最为多见。循经性皮肤病的病理改变与一般同类皮肤病并无不同,主要特点是皮损沿着经络循行路线分布。循经性皮肤病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通过对20余种皮肤病300余例患者的观察,发现皮损可出现于十二正经和任、督、带脉,其中以肾经最为多见,其次为大肠经、肺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膀胱经,见于其他经者为数不多。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网状通路,针刺等刺激激发的经气沿着经络运行时,自然会出现气行感觉的循经传导;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在相应的皮部表现出来,感觉障碍和皮肤病损沿经络循行路线分布也是十分自然的。然而现成的西医理论中却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认识,要想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必须从头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对经络线的理化特性的研究以电阻抗特性研究为最早。生物电阻抗的具体含义是生物组织对组织内带电微粒运动的阻力,包括细胞内外的电阻和细胞膜的容抗。50年代,继日本中谷义雄使用低压(12V)直流电在人体皮肤上发现“良导络”之后,法国人Nikoyet直接用欧姆表对皮肤进行测量,也发现了与中医穴位经络相似的低电阻点和低电阻线,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在活体上存在,在尸体和截下的肢体上,甚至在剥离下来的皮肤上也同样可以测得,因而认为低电阻特性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无关。 中国有关经络循行路线电阻抗的研究始自1958年。当时的中国工业部设计总局副局长张协和,仿照日本中谷义雄发明的测定皮肤电阻的仪器,设计制造了几个不同型号的“经络测定仪”,试图通过测定经络线的电阻变化,来“帮助医生用中医理论诊断疾病”。1958年4月16日,卫生部中医司专门约请张协和到卫生部进行了经络测定表演,“参观的同志们都亲身受试验,一致证实了经络的存在。卫生部李德全部长请张协和同志检查了她的经络状态,在检查足少阳胆经,试原穴‘丘墟’的时候,发现标明经络状态的指针反应极弱,说明足少阳胆经有病,李部长立刻自己证明说,她早已把胆囊摘除了。徐运北副部长检查时发现足阳明胃经有毛病,经杨济生大夫针了足阳明胃经的俞穴——‘陷谷’和‘足三里’以后,再作检查,经络探索器指示针迅速指向了正常范围,这样不但说明足阳明胃经的病如果进行治疗预后很好,也生动地说明了经络运行的路径。”当时所用仪器的精密度、测试结果的灵敏度、受试者反映的真实度等,都可能带有大跃进年代的色调,但这种尝试对于宣传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促进中国经络研究的开展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经络客观检测的先驱。 1978年,北京大学张人骥等,采用四电极法测定28名正常人皮下约2毫米深处的阻抗分布,将沿肢体纵向出现的低阻点连接起来,即可划出与传统的经络路线十分接近的低阻线,两侧对称、稳定、可重复,被认为反映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因而称之为“低阻经络”。197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等开始用低频脉冲皮肤阻抗仪对隐性感传线的皮肤阻抗进行研究,发现大肠经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一条低阻抗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合作,以同样的方法测试出三焦经、胃经、心包经等经脉的隐性感传线也具有低阻抗的性质,并发现,除了与古典经络线基本一致的低阻抗线以外,在肢体部还可观察到一条在主线1~2厘米之外与主线相伴行的侧线,与中谷义雄发现的“新经络”具有相似性。祝总骧等1982年又证实了在已截下的肢体上循经低阻线仍然存在,即使将皮肤从肢体上剥下,皮肤的循经低阻线也保持不变,说明它可以脱离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这和50年代法国人Nikoyet的测试结果基本相符。祝总骧等还在大白鼠、家兔、羊、猪等动物身上测试出与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相似的低阻线。经进一步研究认为,经络线的低阻抗性与表皮层下的任何结构没有直接关系,经络线上的角质层变薄是其阻抗低于非经络线部位的根本原因。80年代后期,胡翔龙、李志超、张维波、龚启华等又不断改进测试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虽然结果各有差异,但都证实了经络的低阻抗特性。 1980年,辽宁中医学院的王品山等,首先发现了经络的声发射现象。当用压诊头激发显性循经感传时,用声电换能器可以记录到与感传同步的声信号,类型不一,速度甚慢。后来发现没有循经感传时也有声信号发射,其出现率为83.3%。其他学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声发射信号与人体内血管波动、肌电等其他声源无直接关系,切断神经、血管和环切皮肤都不能阻断声信号,只有当环切肌层以下的全部软组织时才能阻断切口远端的声信号,提示有关的传导基质可能位于深部组织中。动物实验证明,当动物死亡后立刻进行检测,声信号的检出率迅速降低,说明声信号的存在与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祝总骧等还用听诊器在经脉线上听到了一种高亢洪亮的声音,并发现,高振动声线、低阻抗线和隐性循经感传线三者的位置高度重合,用这三种方法可在人体上精确厘定出十四经脉的位置,称为“实验经脉线”。祝总骧进而对高振动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与肌肉中存在的一种结缔组织束有关。 1960年,贵阳医学院乔晓波曾报道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经络循行路线的结果,在人体的穴位上注入P32后,用r-闪烁计数器记录放射性强度,测试到的十二条高强度线与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符合,在非经非穴的部位注射,则观察不到循经迁移的现象。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了福建医学院等其他研究者的证实,但由于仪器水平的限制,没有得到经络循行线的客观显示。80年代以来,罗马尼亚、法国和中国学者使用r照相机发现了具有类似经脉循行线的放射性同位素迁移轨迹,开拓了同位素示踪研究的新前景。在“七五”国家经络攻关课题中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被作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健康成年人的腕躁穴位注射同位素,绝大多数可出现向心性的同位素循经迁移轨迹,这种轨迹基本呈等宽的单向条状,表现出同位素蛛约束在一定区域内定向移动的特征,然而迁移后的同位素并非在一个有形的梦道之中,而是主要集中在组织间质里。十二经在四肢的迁移基本上都是向心的,在躯干部则可出现上行或下行的迁移。直接将同位素注入穴位后,一般要经过37.28±15.63秒的潜伏期才出现迁移。非经非穴的部位注射同位素后,同位素的迁移多呈淤积移行,并向附近的经脉线、合穴、郄穴或络穴移动,进入经脉或穴位后即沿经脉向心迁移。加压、针刺、改变温度等可对同位素迁移产生一定影响。注射不能被毛细血管吸收的同位素,同样出现循经迁移,提示同位素迁移轨迹不是血管。大肠的显像在大肠经注射后更为清楚,膀胱经注射同位素后,膀胱有明显的显像,另外,在绕阴器的肝经上注入同位素后膀胱也有明显的显像,这些用血液、淋巴液循环机能无法解释的现象,提示同位素迁移轨迹可能是一种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不同的实体通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可以实现某些物质的通导。 除上述电、声、同位素迁移特性外,经络研究者们还进行了光学特性、热学特性、磁特性、力学特性、组织液压及其传播性、离子特性及氧分压、二氧化碳释放和pH环境特性的多方面研究,从多种不同角度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但企图沿着古人划定或今人测定的路线寻找出独立于其他已知结构之外的实体,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 二 古人是怎样发现“藏府经络”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入经”现象的 远古时代蛮荒时期,古人类象“野兽”一般,并不具备任何最起码的现代科学知识,其地位是极其卑劣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炎黄祖先只具备有极其简陋的条件,尽其所能,其看家的本领也只有“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了。因此他们只能尽量地利用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意识本能,向大自然索取,或极致地挖掘人类本身所具备的,和潜在可能发挥的一切功能。在这过程中为了生存,他们在白天清醒时到大自然中去战天斗地;夜晚他们在睡眠时到梦中去“游戏虚拟”。由于他们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睡梦中的种种“神奇梦境”,于是一些古人中的“智者”为追求这种“虚幻”,在一定偶然的意识条件下,如模糊的导引术意识状态(中间意识)下,便可以重现“梦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于是导引术便在这些人中产生了。数千年前面世的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治宜导引按礄”。说明了这时的古人已经很普遍地应用导引术来给人们治病了。 产生于远古的导引术无疑是一门极其深奥又其妙无穷的医学技术,它的产生让古代导引术大师“古真人”看到了医学的一片新天地,并进一步有了更有意义的发现成为可能。于是《黄帝内经》的著作者们在肉眼看不到,两手摸不着的情况下,发现并记述了完整的藏府、经络现象。战国时代的古思想家荀子说:“虚一而静,得大清明”。古哲学家导引术大师庄子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无不为也”。所谓的“正则静”,即人在排除去私心杂念后,让大脑集中在一种专一的意念中,这在导引术上称为“入静”,而“静则明”指让此单一的意念,转化而进入,另一种更高级的“入定”的意识境界,再由此转而进入“入慧”的意识最高境界。儒家经典《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既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易·系辞》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就是导引术“入静”、“入定”进尔“慧而明”的全过程,也就是导引术者“发光、大清明”的全部进程。以上所说所指的是高级的导引术是个深奥奇妙的中间意识(模糊意识)训练技术,炼术者必须按一定的中间意识导引术训炼程序训炼后,才可以让人产生一些有异于常人的各种感知觉变化,进尔拥有某种异于常人的功能,比如“发光、大清明”等。当然这种感知觉变化一般只在人处于中间意识(模糊意识)的导引术状态时产生,说白了就是这种中间意识训练技术和西方科学是两码事,不沾边。 《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藏府经络现象(“内意识静态”现象见《全意识学》),以及四气五运(“内意识动态”现象),还有中药的四气五味入经(“内意识”所感知到的药物“无形”运动)等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的“超先进”原理,都是由上古的导引术大师拥有“慧而明的大清明”智者“古真人”发现的,并由《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等以中医学理论论著的方式记录下来。 从古到今,无论是医、儒、教还是一般的仁人志士,学了一辈子的导引术,所追求的也就是这种上古人所能做到的“大清明”,因此发现藏府经络和中药的性、味、入经等是古中国人的骄傲,他们在数千年前就已经站到了世界文化之源源头的光辉顶点。 众所周知,人是由卵子经精子受精结合后而发育而成的。因此受精卵是全息的,因为它带有人类从远古进化而来的一切基因和组成人体信息的一切要素。古人也“无意”中注意到了这一点,《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人。”总之,从受精卵,发育成人,从单细胞发育成构成人体的“六根”(即: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身的触觉、脑的知觉)或人的消化、运动、泌尿、呼吸等系统功能,都源于受精卵这个单细胞。从“造人的原理”上来说,这些器官和系统都是“全息共通”的,都存在有单细胞受精卵的影响,其遗传信息都是共有的,和毫无“特殊性”的。 1980年,我国山东大学教授张颖清提出我国针灸穴位全息的科学依据——“穴位全息”、“生物全息”。此新的学说是在各生物学家(包括医学专家)所公认的“泛胚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提出“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小到一个细胞,都隐藏着整个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结构特征”。也就是说,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组织及每一个器官等等都像是一个整体的缩影,它包含着整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能量、组成,能真实地反映出整体的全部特征。因此,每一个局部实际上都是一个缩小的人体。因为“全息胚”对于人体来说是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结构功能上都有相对的完整性,与其他部分有着明显的界线,所以医学专家可以通过机体的某个局部来观察、诊断和治疗全身疾患。这一学说确切解释了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念,包括头面诊、手诊、耳诊、眼诊、舌诊、脉诊等传统的诊疗方法(如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还为“手部第二掌骨全息速诊法”、“小腿内侧胫骨全息速诊法”在医学界兴起,为诊断疾病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大量科学实验和实践证实了生物全息胚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 人睡熟了会做梦,梦中的梦境是种“内视”现象,而人处在导引术的导引态(模糊、恍恍惚惚)也同样有着与梦境类似的内视现象,根据张颖清教授的《生物全息胚》理论就可以推导出,处在导引术的最高境界“大清明”中的“古真人”“用内视”可以做到“手中有眼,眼中有手”以致可以发现藏府经络的走向是客观和可能的,数千年来的中医学实践和近代的仪器测试,也都证明了藏府经络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与正确性,其理论依据的物质基础是内意识(见本人所作《全意识学》的“内视”)。 有一个古代名医的故事说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注: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站”),扁鹊说:“您有小病在腠理(皮肤)间,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起来。”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侯说:“医生就是喜欢医治没病的人借此来表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肌肤(肌肉皮肤)之间,不抓紧医治就会更加厉害。”桓侯不理睬。扁鹊出去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中,再不医治就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出去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运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疾病在皮肤表层,用汤药热敷就能够治愈;在肌肉皮肤之间,用金石针灸就能治愈;在肠胃中,火齐汤也还可以治疗;在骨髓里,那是司命之神所掌管的,医药已经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因此就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发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病死。 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说了二则故事,他说:华佗有很珍贵的奇方,可以治疗许多难治的病,经他救治的人太多了,一时也没有办法都记下来。就知道有一个直祭酒(古代官名?)叫刘季琰的人,有一年发生了一种“畏恶”的病。经治疗,很快就好了。因此就对刘季琰说:“你的这种病在九年以后,还会复发,疾病发生时自己可以感觉到,并且得的还是“畏恶”这种病,当然当你的这种病再次发生时,人就必然会病死的,最后的结果真的象华佗所说的一样。 有一天张仲景见到了待中王仲宣,那时候仲宣二十多岁,就对他说:“你有疾病埋存在身体里,到四十岁的时候,你的眉毛就会掉落下来,从眉毛掉落下来的日子算起,到半年后就会死去。为此你一定要吃我所开的这种“五石汤”(中药汤剂),这汤剂看似平凡,却可以免去你的疾病。仲宣听了很不高兴,我好好一个没有病的人,你为什么要用这种话来吓唬我。于是板着脸接受了仲景所开的药,却并没有去服它。过了三天,仲景又见到了仲宣,就问他说:“药服了吗?”仲宣回答说:“已经服了。”仲景就接着说:“从望诊的‘色候’来看,你是还没有服下药的,你为什么对自己的生命如此看轻。”仲宣仍是不相信。经过了近二十年,到仲宣四十岁那年,果然眉毛脱落了,又经过一百八十七天,仲宣就死了。 现代的绝大多数人对导引术是毫无接触或是“功力”非常粗浅的。他们很难理解,也谈不上理解“古真人”中的“大清明者”。就象吃梨子,光看,甚至只闻,而没有去亲口尝一尝梨子是无法理解甚至根本无从谈起梨子的真正味道的,更无法了解梨子的甜、香、爽口的度,叫无实践者去理解实践者所总结的理论,其难度有时真可以用“对牛弹琴”来形容,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总之一句话,不管你心里服不服,想真正发现或“看到”古人所描述的藏府经络,并实践它们的存在,非导引术“大清明者”不可,他们是藏府经络学说实践的“有缘”人。可以断言其它“无缘”者,如果不凭借现代仪器或其它“高级”辅助方法根本无法“看到”古人感知到藏象学说现象的存在。 《大衍新解》一书的作者(王赣、牛力达)对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他在1989年到安徽毫州参加“陈抟千年祭”学术讨论会讲《陈抟易学内功》时,将1963中写下的有关导引术内功的初、中、高三大层次的诗告诉了与会人,其诗和解释如下: 〔一)已知光自心中发,渐觉明从体内生;眼耳鼻舌身心意,合成一体如明灯。 (二)六根互用号“圆通”,明到极时便是空;一个真空藏万有,太阳移到月明中。 〔三)一分为二即阴阳,四面八方见镜光;照影如真真唯物,大千世界镜中藏。 为了能走捷径、得实效,对三首小诗用的名词略作解释,供读者进行导引术内功实践时作参考。 1.“明灯”:这是练导引术内功由“入静”致“入定”的转折点,也是由生物电向生物光转化的转折点,又是由阴性的0内小数向阳性的1为整数转化的转折点。(《易图》用黑格表示阴、白格表示阳,道理在此)就自我感觉来说,就是高度入静时大脑里出视的一个发光点。它能合、能分、能动,稍一分散心思它就消失了。意念定于一,它就又会出现,这就是感觉向视觉转化,它其实就是大脑意念的集中点。出现后的形象,很像个油灯点燃时的灯头儿。历代许多练导引术内功的人给它起了名式各样的名,例如:道家叫“黄芽”;佛家叫“燃灯”;儒家叫“灵明”;近代练导引术内功的人又叫它“光点”,等等。总之是一个红黄色火焰向上的发光点。它标志着这个练导引术内功的人已进了“入定”之门,大脑能向外集中发射人体生物光了。佛教徒称为:“传灯”,是能生“般若光”的信号。传来传去,越弄越神秘。其实是不管在家出家、吃荤吃素、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有何不同,练到意念会专一持续时间又较长时,它自然会出现。而且,古今中外的人和生物,所发的生物光本质相同,没有两样。它和世界上的电本质相同没有两样,道理是相同的。 2.“空”:就是物体能透明,而不是什么也没有。对外界物体缩影能收、能发、能存,所以说是“一个真空藏万有”。“太阳移到月明中”,则是对大脑生物光的形象化比喻。当大脑“灵明”光度加强、范围扩大时,中心点光度最强,活像个金光四射的太阳;周围光度差些,像月亮的银光;再向外按“七色光谱”的层次一圈又一圈逐渐淡下去,紫外是黑色。《周易参同契》称为“外廓”。练内功到了中层境界的使命是:继续练下去,让中心点光度越来越强,照亮的范围越来越大,使全身内外都处在月的银光照耀之中。中层境界的名词更多:中心发光点,道家叫“内丹”;佛家叫“宝珠”;儒家叫“圣胎”…… 3.“四方八方见镜光”、“大千世界镜中藏”,是内功高境界。道家叫“成仙”;佛家叫“成佛”;儒家叫“成圣”。脱去封建迷信外衣,看它的实质。“佛”是译音,原意是“觉悟了的人”;“仙”的高级称呼是“真人”;“圣”的繁体字是“型”,为“口耳王”,即“聪明人”。总之,还是一些人,不过比平常人聪明些、觉悟高些,生物光能大些而已。对子生物光能的高境界,孟子说过:“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无声而无臭,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实就是人体生物光不断加强、在体内体外照亮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又可以收藏在体积很小的生物细胞里。这种“大圆宝镜”的境界很难达到,但知道比不知道好些,使自己终身练内功有个远大目标。 “照影如真真唯物”的意思是:要注重真凭实据,不为幻想、妄念所迷惑。练内功像办其他事一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欺骗别人。达到了什么境界,要寻求真凭实据来作印证。例如:感到大脑出现发光点而且能移动了,这时就可以想到用自身的一个部位来检验。例如想到左手,手掌、手心、手背、手指,从肌肉到骨骼,隐约可见,那就用右手去摸一摸,直接了当地找到它了,连右手的按影也隐约可见,那就证明是实在的,也证明发光点真是自身的意念中心,形成全身内气的统帅了。又如:闭着眼睛,大脑生物光能反映出身外几尺远的物象,那就可以合着眼睛用手摸摸、用脚踏踏,看是否真有这一实物。倘若别人说,他合着眼睛也能看到身外的物象了。那也要安排个他事先无法知道的条件,实际检验一下,再决定是否可信。最轻而易举的是:在他眼前伸出几个手指,让他说出是几个,反复几次,若是全说对了,才能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只有这样做,才免得上江湖骗子的当。特别是结伙行骗的江湖骗子,很会像演戏一样,互相呼应,骗人骗钱,必须小心。应处处用辩证唯物观点去分析判断,以免上当受骗。古书上记载闭目能见外界物态变化的事例太多了。有的比较合理,可能是事实记录;有的太玄虚,可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必须用辩证唯物观点去分辩真假是非;才能不把《封神演义》的神话故事错认为“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
| | | | | |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 | | |
| |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gif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9.gif | |
| |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gif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1.gif | |
三 现代人是如何实践古“经络”理论现象的 中医导引术是目前现代人可以用于实践古“经络”现象的唯一有效手段。其原理是:当人处于导引术意识朦胧状态时,现实意识模糊,智力判断力等大幅下降,因此很容易接受外界或自身的语言、想象、情景虚拟等的暗示,人在这些虚拟和暗示的不断刺激下,极容易产生“错觉”,并让操术者逐渐去接受和适应这些暗示,当这些虚拟的暗示信号在大脑中不断加强后,条件和非条件反射就建立了。其具体过程是:让导引术训炼者在中间意识(朦胧的意识)训炼时,接受存在于语言、想象和情景虚拟中所暗示的“气”。在导引术中这种“气”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每一个炼导引术有成者都可以具备,即所谓的“得气”。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导引术训炼者的“得气”过程。 我们知道,导引术所强调的“气”,它的存在与运行,其实主要是指内意识的意念以及它的运行状态而言,而意念的训炼有二条途径。一条是:“精化气、气化神、神化无。”另一条是:“无化意、意化气、气化物(舍利子)。”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无化意和意化气。其实这是在说意念从导引术训练之前无序的“无意”发展成有序的“有意”、“得意”、“意动”又发展到有序的“气”的过程,无序的“无”是说未经训炼的意念是泛散的,是一种无规则的“杂念”,它即不规范,也不集中,更别想能意守着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从功法的角度上讲,这只是“无”技术含量的意识。然后到意念要想到达身体的那一个位置,就能真的可以做到,这便是“有意”,是导引术训练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让意念到达这个部位并守住它,这便是“得意”。接着甚至可以让意念随着大脑的意识的动向而随意而动,这便是“意动”,它就是意念从“无”到“意”即“无意”、“有意”、“得意”、“意动”总之为“无化意”的过程。接着这种意(意念)可以运转自如随心所欲,这便是“随意”,接着这种随意逐渐就若有若无地有着一种“得气”的感觉,它可以是一股“气”样的身体某个位置的非常感觉,比如胀、热、凉、酸麻等等。然后是“气”的运动或称为“气机”,总之这种感觉所到之处,往往有着一种让人很舒适的感觉,并且有着它所应有的某些感应,例如“气”到鼻部可以让原来可能具有的鼻塞消失,到胃部可以有很舒服的“喛气”等。这就是意化气的表现,这就是“有气”、“得气”、“气机”和“气化”的过程,至此就完全可以说训练导引术已经有成了。 唯有导引术训炼者已达“得气”境界者才能谈得上如何去实践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现在我们来述说如今的人类如何去实践古人所发现的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导引术“得气”者当其存在于意念中的“气”基本成形后,其意念所注意的局部一般都会有所感觉,如:胀、气团、热气团等。在导引术中,我们称这种感觉为“气化”,而把这“气团”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运转”。好了现在让我们的“气团”进入经络进行“气机运转”吧。 存在于内意识意念中的“气团”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见图1-10)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见图1-11)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见图1-12)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见图1-13)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隔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液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见图1-14)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见图1-15)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见图1-16)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内,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1-17)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营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见图1-18)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有,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见图1-19)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进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见图1-20)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见图1-21) 督脉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 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眼下部的中央。(见图1-22) 任脉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见图1-23) 冲脉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街,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与足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 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见图1-24) 带脉 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见图1-25) 阴跷脉、阳跷脉 循行部位 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 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见图1-26)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见图1-27) 阴维脉、阳维脉 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见图1-28) 阴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见图1-29) 至此我们已经全部实践了产生于古代的,经络理论所揭示“内意识”运行现象的事实存在,而且这种实践是每一个炼导引术有成者都可以反复实行的。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3.gif |
| | | |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9.gif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0.gif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1.gif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5.gif |
|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8.gif |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9.gif |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1.gif |
四 藏象
根据解放后50余年来所走的中医现代化之路来看,其研究事实上仍未取得根本性或突破性进展,以致在西医日益成长的今天,中医界的生存状况每况日下,就业的西医人员日增,中医则日渐萎缩,时到如今甚至产生了被西医淘汰的危机。据调查解放初(1949年)中医有50万人,而如今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开方的不到3万人,甚至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真正的名老中医已经不超过300人。中医存在的影响力日益减少,以致让人产生误解。如前不久的网上所产生的中医不科学的论调等。 经多年(四十年)研究后,我们认为要想了解中医,必先了解藏象学说和它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细读中医的经典原著,如《黄帝内经》等,并深入地去考察古中医家已经熟练地掌握并应用于临床的一些高级技能,如“导引术”等。第二必须针对性使用与藏象理论相关的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如: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中我们肯定中医的现代理论研究中还缺少一些现代大多数中医人仍未能接受和掌握的新理论,如“全息胚”等。鉴于种种严峻的事实,我们只能举重若轻,因此只能从现代的系统论和古代的经典原著说起。 五 气与藏象 中医的气是只能用全意识去了解的综合性、多学科的一种中医学学术概念。系指事物的无形存在与运动。如:呼吸之气(空气);针灸得气的酸麻胀痛(感觉)等。 藏象好比西医所讲的内脏器官与系统,是人体相对固定与内藏的“内意识静态现象”;气则流行于这些内藏的藏府经络中,生生不息,新陈代谢。形成“意象科学”的侧然不同于西医解剖学的新中医人体结构学,为中国人使用几千年,一直存在直到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