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0|回复: 0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4: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8.10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二节   由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组成的概念大系统
为了更好地把握到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实质与内涵,我们可以把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看成是人体形态结构的一些概念,而不必认为它们都是某种具体的物质结构。因此这是一组概念组成的实践中证明其事实存在的人体现象,我们简称之为概念大系统。除血外,它们并无西医解剖学的具体依据,但可以用来阐明内象总系统中的内部状态与形态运动的各种具体表现。
一  总论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2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十四》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二)白话(解释上文)
1  黄帝说:听说人身有精、气、津、液、血、脉,而我本来认为这是 “一气”,现在分为六种不同的名称,我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岐伯说:男女交合,和合而成为新的形体,在新的形体产生之前的物质叫做“精”。什么叫“气”?岐伯说:五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从上焦散布,熏蒸于皮肤,充养周身,滋润毛发,好像雾露一样地溉养万物,这就叫做“气”。什么叫“津”?岐伯说:“肌腠疏泄太过,溱溱地流出来的汗液,叫做“津”。什么叫“液”?岐伯说:水谷精气充满到全身,外溢部分注于骨,使关节的屈伸滑利;渗出的部分,能补充脑髓,散布到皮肤,使皮肤润泽,这叫做“液”。什么叫“血”?岐伯说:饮食之物经过中焦吸收所化生成的精气,取精微部分再经气化而变化成为红色的液体,这叫做“血”。什么叫“脉”?岐伯说:象隧道一样地管朿着营气的运行,不使它泛滥妄行的管道,叫做“脉”。
2  黄帝说:人的寿命长短各不相同,有夭折的,有长寿的,有猝然死亡的,有患病很久的,希望能听到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如果五藏强健,血脉调顺,肌肉之间通利,皮肤固密,营卫的运行不失其常度,呼吸均匀徐缓,全身之气有规律地运行,六府也能正常的消化饮食之物,使精气津液能散布周身,各藏府功能正常,所以能寿命长久。
二  精神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2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之。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泛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泛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巳,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3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二)白话(解释上文)
1 头是精明之所在,如果头部侧垂,眼光无神无力,那就说明精神要衰败了。
2 黄帝问:人所居住的环境不同,劳逸程度不同,身体之强弱不同,经脉、血气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答:人在惊恐、恼怒、劳累以及或动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者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在夜间走路,恐惧出于肾藏,如果走路过长,就要伤害肺。因为堕坠,恐惧出于肝,过于惊慌,就要伤害脾。因为大惊,恐惧出于肺,气过妄行,就会伤害心。或渡水跌仆,恐惧出于肾和骨。这时如果身体强壮,气能流畅,则无碍。而身体衰弱,就会得病。
3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就是所的谓五脏所藏。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第七》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2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主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3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四)白话(解释上文)
1 调节阴阳,才能使精气充足,形体与气的活动,内外统一,神气同藏而不泄散。所以说好的医师能调节阴阳之气,使之归于正常的平衡状态。
2 天所赋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气候、日光、雨露等),地所赋予人的是“气”(如:地面上的物产)。因此,由于天之德下流与地之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人才能生存。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质叫精;男女交合,两精结合后而形成的生机叫神;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并从精的先天本能叫魄;脱离母体之后,可以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做心;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定,决心实现的叫做志;掇据志而反复思考叫做思;思考范围由近及远叫做虑;通过考虑而毅然处理的叫做智。
3 眼睛能看见东西是由于五藏六府精气的输注,它也是营、卫、魂、魄经常营运之处,是神气反映的部位。
(五)经典原著《难经》
1《难经·三十四难》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2《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
(六)白话(解释上文)
1人有七种精神状态,五藏中分别藏有哪一种?
五脏主宰人的精神活动,是神气的基础与载体。具体地讲,就是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和智,肾藏精与志。
2 命门是全身精气和神气藏舍的地方。
(七) 小结(精神)
1 精的概念: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和基本的物质,这是一组由有不同的人体形态概念所组成的一种综合性中医学术语。
它包括(1)先天之精:源于父母和本身所具有的生殖之精,是生命的本源。
(2) 后天之精:由水谷的精华所化生,用以维持生命的各种活动。
(3)藏府之精:分藏于五藏六府,用以维持藏府的正常功能活动。
(4)有时可专指藏于肾中的生殖之精。
2 神的概念:神广义是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等外露征象等。狭义是指精神和思维意识的活动。其含义有:
(1 ) 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2)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3)人的精神意识。(4)附:神、魂、魄、意、志。
三  气血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2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骨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二)白话(解释上文)
1 脉是血所聚的地方。脉长说明气机顺达称气治;脉短说明气不足称气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说明病热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
2 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人体血液濡润而卫气充盛;如果气候寒冷,日光阴翳,人体就血液滞涩而卫气沉伏。月亮初生之时,人的血气就随月新生,卫气也随之畅行;月亮正圆之时,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之时,人的肌肉减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因此强身是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的。……因此善于养神的医生,必须了解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气血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能不谨慎地调养。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2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者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阳者,深而留之,刺阴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以数调之也。
(四)白话(解释上文)
1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中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水色的青黄赤白黑不一样,清浊也不相同,而人身上的血气都是一样的,其相应的状况怎样呢?岐伯说:“人体内的血气,假使能够一样话,那么推及天下的人也就相合为一了,那里还会有多变乱的情况发生呢?黄帝问:我所问的是一个人的情况,并不是问天下众多人啊!岐伯答:一个人的体内也是有气乱情况的,而在天下众多人之内,也有变乱的人,总之看来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黄帝问: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岐伯说:人所受谷物化生之气是浊的,所受饮料与空气化生之气是清的。清气注入于阴气,浊气输布于阳分。但水谷浊气之中的清气可上升于咽喉,清气之中的浊气可以下行。如果清气与浊气互相混淆,不能分别而行,升降失却其常,这就叫做“乱气”。
黄帝问:所谓阴清而阳浊,浊气之中有清气,清气之中有浊气,究竟清气与浊气怎样来分别呢?岐伯说:气的大致区别:清气是先上注于肺的,浊气是先下行而走入胃府的。胃府的浊气所化生的清气,又能上升于口。肺的清气,所化生的浊气,又能下注于经脉,内积于气海。
黄帝问:诸阳经都是浊的,那一经的浊气为最甚呢?岐伯说:诸阳经中以手太阳经的浊气为最甚,因其独受诸阳经的浊气;诸阴经中以手太阴经的清气为最甚,因其独受诸阴经的清气。大体上说:清气上走于空窍,浊气下行于诸经。而在诸经阴经中都是清气,唯有足太阴脾经独受五藏的浊气,是为清中之浊。
黄帝问:对清浊之气的刺法怎样?岐伯答:凡是受清气的都比较滑利,受浊气的则比较滞涩,这是一般情况。所以刺阴经时要深刺而留针,刺阳经时要浅刺而快出针;如果清浊互相干扰紊乱,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按常规分别调治。
(五)经典原著《难经》、《中藏经》
1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2 《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3 《中藏经·上下不宁论第九》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
(六)白话(解释上文)
1 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和推动藏府活动,血的功能主要是润养藏府组织。
2 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贯通阴阳以营养全身各藏府组织。
3 血属阴,为心之所主;气属阳,为肺之所主。
(七)小结(气、血)
1 气
气是一种概念。是我国古代人民从实践中反复观察,并总结而来的一种,涉及面极广的说理工具。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许多综合性功能,用以说明古哲学中的某种特定范畴,而成为一种古哲学符号,用以标示那些古人用肉眼无法见到的气态物质,或各种无形的状态、形态、情况与性质,包括:能量、信息、心理、意识、感觉、机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运动与变化等。如:针灸中的气是指酸、麻、胀、痛的感觉;藏府之气是指藏在于藏府中的各种功能;肺所呼吸的气,则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以上各点都具有无形,古人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等特点。
气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中;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来自父母和藏于人体肾中的元气;后天之气为来自水谷精华的精气和来自大自然的清气。人胸中有空气;血脉中有营气,脉外有卫气。
2 血
中医的血只是一种与血有关的概念。尽管血从直观的感觉指一般的血液,而用古哲学的中医学概念去理解,却是指“阴性”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如果用“象系统”来观察它,血应流行在血脉中,而我们知道血脉决不等同血管,因此中医的血不等于就是血液,中医的血强调的只是它在象系统中的功能与现象,我们可以把这些与血有关的功能现象,看成是与血有关各种现象组合而成的一种概念。
(1)血的生成:
①由水谷之精华化生而来。其过程是由脾、胃、心、肺等作用下完成的;
②由肾精化血而来。其过程与肝、肾等作用相关。
(2) 血的运行:
①血在脉管内运行全身,“如环无端:循环不息。其过程是心→经脉→络脉→孙脉→全身藏府组织→孙脉→络脉→经脉→心。
②血运行的因素:其运行受到藏府功能气的作用,寒热因素、以及经脉道的通利等有关。
(3) 血的功能:
①营养滋润全身。
②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③运载作用。
四   荣卫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波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2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夺邪,以通荣卫……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二)白话(解释上文)
1 黄帝问:荣气卫气也能与风寒湿三气相结合而成痹病吗?岐伯说:荣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气,它调和于五藏,散布在六府,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起到贯通五藏、联络六府的作用,卫是水谷所化成的悍气,悍气是急滑的,不能进入脉中,因此只能循行于皮肤中和腠理间,上熏蒸于盲膜,下聚合于胸膜。若营卫之气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和调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邪相合就不会引起痹病。
2 孙络和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相会合,也与一年的天数相应。它们在有病的时候是邪气容易停留的地方,在健康时是流通荣气和卫气的。……大肌肉聚会的地方是大关节,小肌肉聚会的地方是小关节。凡是肌肉纹理中间和关节的接臼处所,都是流通荣气和卫气的,都是和宗气(心)相联系的。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而阴而上。故曰:日中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是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臥,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巳,与天地同纪。
……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枢,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2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第五十二》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
(四)白话(解释上文)
1 黄帝问:人是如何接受气的?阴阳之气是如何会合的?什么是营气?什么是卫气?营气是从哪里产生的?卫气是在那里与营气会合?老年与壮年气的盛衰不同,阴阳昼夜气行的位置各异,我想知道其会合的情况。
岐伯答:人是从谷物哪里接受气的。谷物进入胃里,胃里的谷气就传到肺里,五藏六府都接受了气,清轻之气中,重浊之气就是卫气。营气在经脉之中,卫气在经脉之外,运行周旋而不休止。营气昼夜在体内运行五十周,再进行一次大的会合。阴气阳气互相贯通,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卫气运行于阴经二十五次,运行于阳经二十五次,以此分白天黑夜。所以卫气运行到阳经人就起床,运行到阴经人就入睡。所以中午阳气最盛,这时叫重阳;半夜阴气最盛,这时叫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二十五周次,都以昼夜来划分。半夜是用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自半夜以后,行于阴分之气就逐渐衰减至早晨时,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分开始受气。中午是阳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从日西斜,行于阳分之气就逐渐衰减,到日落时,则行于阳分之气已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半夜时,营、卫二气都在阴分,是互相会合之地,万民都已入睡,名叫会阴。黎明时阴气已尽,阳气兴起。如是循环不止,与天地的运行规律同一。……壮年人的气血旺盛,他们的肌肉滑润,气道通畅,营气、卫气的运行不失其正常状态,因此白天精力充沛,晚上睡得很好。……
黄帝问:营气、卫气的运行,是从那个通道来的?岐伯答:营气从中焦来,卫气从下焦来。黄帝说:三焦之气又出自那里呢?岐伯答:上焦从上脘发出,向上行至食道,穿过膈膜,散布于胸中,走入腋下,顺着手太阴经下行至手指端,回转注入手阳明经,上行至舌头,下行注入足阳明经,与营气一道,常行不止。白天运行二十五次,夜间运行二十五次,一次为一小周,一昼夜共运行五十次,为一大周,大会于手太阴经。
黄帝问:人吃了热的饮食入胃,还没有化成精微的时候,汗水就流出来了,或从脸上流出,或从背上流出,或从半身流出,却不顺着卫气的通道流出,这是为什么?
岐伯答:体表受到风邪的伤害,体内腠理开张,汗毛伸直,腠理泄漏,卫气趋向体表就不能循常道而行,因此不能顺着它固有的通道流动。这卫气急勇滑快,见孔就出,因此不能顺着固有的通道流动,所以叫漏泄风。
黄帝说:下焦出气情况如何?岐伯答: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水谷的糟粕由此别行大肠,津液由此别透膀胱。因为水谷常常是共同在胃中,经过熟腐、消化,糟粕部分输注到大肠,这个输注过程就是下焦的功能所在。下焦的功能活动还在于使水液向下渗灌,并做进一步过滤,再分清浊,使清者升,浊者降渗膀胱,排出体外。黄帝问:人喝了酒,酒也进入到胃中,那些入胃的谷物还没有消化糜烂,唯独小便先排出,为什么?岐伯答:酒是酿熟了的谷物的水液,酒气勇而且清,因此酒虽在谷物之后进入胃中,但因先经过脾胃的迅速吸收,多余的水份,反在五谷腐熟之前排出于体外。黄帝说:很好!我听说,上焦如雾,使水谷之气弥漫全身;中焦如沤,浸泡水谷使之腐烂变化;下焦如渎,使糟粕的水液得以排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 其中浮在外的气,它并不循环在经脉中,叫做卫气;而行于经脉之中的精气叫营气。卫行于脉之外属阳,营行于脉之中属阴,阴阳相随而,内外贯通,有如环之无端,如水之源远流长,无有穷尽。
(五)经典原著《难经》、《伤寒论》
1 《难经·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滑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於外……
2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要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六)白话(解释上文)
1 心主血的运行,肺主一身之气。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起到荣养的作用;气的性质刚悍,具护卫肌体,抗衡外邪的功能。二者相随并行于全身上下,又称为荣卫。它们通行于经络内外,周流布达于人体各部。
2 脉有三部分尺寸,寸以及关,在人体中有荣、卫、血、气和阴阳变化等表现……荣卫的气血沿人身的脉流行是有规律地相互制衡的。……阴阳调和,荣卫配合,刚柔适当,这是人身体强健的表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弱的人往往面色黄,营气不足的人,其面色则青。把荣比喻成植物的根,把卫比喻成植物的叶,荣、卫都衰微的人,就象生命力不强的植物根叶、它是枯槁的,以人来说,则表现出寒战、咳嗽、逆气、吐泡沫样腥味涎痰等。
(七)小结(营、卫)
荣卫并无相应的实质,因此它们只属于中医基础学中与血脉相关的概念部分。一般指人的气血沿血脉运行时的二种不同功能表现,其中一种表现称为营,另一种表现则称为卫。
1卫气
(1)特点与分布:卫气属阳为水谷精气所化生而成。其特点是慓疾滑利,即活动能力强,流动快,不受“经脉象”的约束,而运行于皮肤与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2)功能
①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②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③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2营气
营属阴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因此而富有营养,营与血密不可分,故有营血之称。
(1)特点与分布
来自脾胃的水谷精气,并由其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2)功能
营气具有营养和化生血的两个方面的作用。营气是指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血的组成部分。
五 津液(附:汗、涕、泪、涎、唾)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肾者水脏,主津液……
(二)白话(解释上文)
肾为水脏,主管人体的津液……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2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3 《黄帝内经·灵枢·津液别第三十六》黄帝问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呿而弦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廓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四)白话(解释上文)
1 人体的液,有渗灌精微物质,濡养孔窍的作用。……
2 肌肤腠理疏泄太过,溱溱地流出来的汗液,叫做“津”。……水谷精气充满到全身,外溢部分注于骨,使关节的屈伸滑利;渗出的部分,能补益脑髓;散布到皮肤,使皮肤润泽,这叫做“液”。
3 黄帝问岐伯道:水谷自口纳入,输送到肠胃,它化生的津液分别为五:当天气寒冷时,或穿衣过薄时,就变为小便与气;当天气炎热时,或穿衣过厚时,就成为汗液;遇悲感哀痛时,气机全并,则为眼泪;当中焦有热,胃功能弛缓时,就上泛而为睡液;当邪气内犯,气机闭塞而不行,则水气潴留而为水胀。这许多现象,我虽已能了解,但还不知五液是怎样生成的,请教其中道理。岐伯说:水谷都从口人,它有五味各归其所喜的五藏,津液亦随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故由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做“津”;其留而不行的叫做“液”。
炎暑之时,穿的衣服过厚,则腠理开张,故而汗出,如果寒邪稽留于分肉之间,将津液凝聚为沫汁而发生疼痛;天寒时腠理闭密,气湿不能从汗窍排泄,向下流于膀胱,就为小便。五藏六府以心为主宰,耳主听觉,眼主观察,肺像宰相,肝像将军,脾像护卫,肾脏主骨而成形体。所以五藏六府的津液,向上渗灌于眼睛,当心有悲哀气之时,心系就会引急,心系引急则肺叶上举,肺叶上举就会使津液向上泛溢。但心系急,肺叶不能经常上举,而是忽上忽下,故发生咳嗽与泪出。中焦有热,胃中消化谷物过快,肠中寄生虫上下蠕动。若水谷使肠胃充廓,则胃的活动弛缓,胃弛缓则气上逆,而为唾液出。五谷的津液,和合而成为脂膏,向内渗灌于骨孔,上行补益脑髓,向下流于生殖器。如果阴阳不能调和,则使液下溢于阴窍,髓液也同时减少,流泄过度使真阴虚,虚则发现腰背疼痛、胫部酸软。如果阴阳气道不通,则四海闭塞,三焦不能输泻,津液不能化生,所受的水谷并聚于肠胃之中,最后别出于大肠,停留在下焦,不能将水分渗入膀胱,则下焦作胀,水液泛溢于外则水胀。以上所说就是津液分别为五而后运行的正常与反常情况。
(五)汗、涕、泪、涎、唾
1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2白话(解释上文)
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肾之液为唾。这就是所谓的五液。
(六)小结(津液附:汗、涕、泪、涎、唾)
津液作为一种中医学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包括各藏府组织器官在内,所具有的各种体液,以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涕、泪、涎、唾等。同气血一样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津液的排泄靠汗液、尿液和随呼吸排出的水气;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气的升降出入,而布散于全身和环流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12-22 13:39 , Processed in 0.1149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