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三十七期 三 五行象与诊治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2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3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4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5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6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7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8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第四十四》……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9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人……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人……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 10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二)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在诊脉时运用奇恒的方法,应该从手太阴的寸口脉来着手,如脉搏见了不胜现象的,为逆,预后不良。脉搏见了所胜现象,为从,从就能活。至于八风、四时的胜量是终而复始的。如果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再用常理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2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这里的微妙都表现在脉象上,体察应该细心,并根据要领,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端绪,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并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规律。看病时要遵循此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可以预知生死了。总之,人的声音是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相适应的,人的脉象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黄帝问:“凡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岐伯答:“是由于寒气所聚,风邪所侵而导致的。”黄帝问:“怎样治疗?”岐伯答:“四时偏胜之邪所引起的疾病,用五行相胜的方法治疗,就会痊愈。” 3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并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肝的真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的真藏脉出现到壬癸日死。脾的真藏脉出现,到甲乙日死。肺之真藏脉出现,到丙丁日死。肾之真藏脉出现,至戉已日死。这是说真藏脉见,均主见。 4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时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叫做逆。在四时中未见有真藏脉,在春夏季节时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 5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问:“结合人体的五藏之气,仿效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治疗疾病,怎样是从的?怎样是逆的?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么一回事。”岐伯答:“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从它的衰旺生克变化里,就可以测知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以及死生日期。” 黄帝说:“想听你详尽讲一讲。” 岐伯答:“肝主春木之气,肝在足厥阴经为阴木,胆在足少阳经为阳木,春天以这两经作为主治。甲乙属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日,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肝性苦躁急,应该吃甘味药缓和它。” “心主夏火之气,心在手少阴经为阴火,小肠在手太阳经为阳火,夏天以这两经作为主治。丙丁属火,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性苦缓散,应该用酸味药来收养它。” “脾主长夏土之气,脾在足太阴经为阴土,胃在足阳明经为阳土,长夏以这两经作为主治。戊己属土,脾性苦湿,应该用苦味药来燥其湿。” “肺主秋金之气,肺在手太阴经为阴金,大肠在手阳明经为阳金,秋天以这两经作为主治。庚辛属金,肺气上逆,应该用苦味药来泄其气。” “肾主冬水之气,肾在足少阴经为阴水;膀胱在足太阳经为阳水,冬天以这两经作为主治。壬癸属水,肾性苦于干燥,应该用辛润药来润养它。总的来说,用五味治五藏,是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宣通五藏之气。”……“肝合青色,宜食甜味的东西,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甜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的东西,胡麻犬肉、李、韭菜都是酸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的东西,麦、羊肉杏、薤都是苦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的东西,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咸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的东西,黄黍、鸡肉、桃、葱都是辛的。味辛起发散作用,味酸起收敛作用,味甜起缓和作用,味苦起坚燥作用,味咸起软的作用。” “毒药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用来作为辅助,五肉用来补益,五莱用来充养。将谷果肉菜的气味合而服食,可以补精养气。这五类东西包含了辛、酸、甘、苦、咸五味,五味各有作用,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软。治病时就要结合四时五藏的具体情况恰当地利用五味,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6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不懂得三部九候诊法的医生,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不懂得联系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就会放过邪气,攻伐正气,以致断送了病人的性命。 7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而得病,如果寒邪轻微,通过在表的经脉传给肺而表现咳嗽,若寒邪严重深而入里,则可产生泄泻或疼痛的咳嗽兼有症。寒邪趁着秋季而入,则肺先受邪;趁着春天而入,则肝先受邪;趁着夏天而入则心先受邪;趁着长夏而人,则脾先受邪;趁着冬天而入,则肾先受邪。” 8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第四十四》要根据不同情况,诊察其受病之经而治之,补其荥穴以致气,通其俞穴以行气,再以不同的手法,调节虚实,和顺气血,并使筋脉骨肉的病变,按照四时当旺的月份,选择最佳治疗时机,病就会痊愈了。黄帝说:“很好!” 9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春天水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气刚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夏天火气开始主时,心气开始旺盛。如果脉形瘦小,搏动较弱,是由于阳气旺盛于体表,热邪又董蒸于分肉腠理,在体内影响经脉所致。……秋天是金当令,人体与之相应的肺表现了收敛之象。金气旺了,反要胜火,阳气闭合,阴气刚旺起来,它侵犯人体,但不太盛,还不能深入……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伏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 10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黄帝问:黄帝问:郁病之严重者,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答:木气抑郁就应条达它,火气抑郁就应发越它,土气抑郁就应夺下它,金气抑郁就应疏泄它,水气抑郁就应抑制它,这就是调和其气。凡气太过的,就要折服其气,因为太过则畏折,这就是所谓泻法。 黄帝问:其气有所假借的应如何? 岐伯答:如有假借之气,就不必依照远寒远热的禁忌,这是主气不足而客气胜的原因。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2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烦而热,烦悗,唇嗌干,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腹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毗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3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4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五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灵枢》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5 《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第六十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6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四)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黄帝说:我希望全面地听你讲讲这个道理。歧伯回答说:一般疾病,色脉是相应的,出现青色,是弦脉;红色,是钩脉;黄色,是代脉;白色,是毛脉;黑色,是石脉。若见其色而不见其脉,或反见相克之脉,主预后不良;若见到相生之脉,虽然有病,也会痊愈的。 黄帝问岐伯道:五藏发生疾病,它的内在变化和所表现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要首先确定五色、五脉与疾病相应的情况,则五藏所生的疾病就可以辨别了。 2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热病先见皮肤痛,鼻孔窒塞,面部浮胀,当取治于皮,用九针中酌第一针(镵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中选取穴位;如鼻部有小疹,因为肺气通于鼻,又主皮毛,应当取治于肺经,不可取治于“火”,所谓“火”,就是指心经。热病先见身体不爽,无力而热,烦闷,口唇咽喉干燥,治疗当取治于肺,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镶针),在治疗热病韵五十九个腧穴中选取穴位;如果肌肤作胀,口干,冷汗出,因为心主脉,应当取治于心经,不可取治于“水”,所谓“水”,就是指肾经。热病见咽喉干燥。饮水多,易惊。卧床不起,当取治于肤肉,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员利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中选取穴位;如见跟角发青,因为脾主肌肉,应当取治于脾经,不可取治于“木”,所谓“木”,就是指肝经。热病见面色青,脑部疼痛,手足躁动不安,应当取治于筋间,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针其四肢厥逆;如筋蹙足不能行,泪出不收,因为肝主筋,应当取治于肝经,不可取治于“金”,所谓“金”,就是指肺经。热病屡发惊瘸,抽搐而发狂,应当取治于脉,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急泻其偏盛处;如发癫疾而毛发脱落,因为心主血,应当取治于心经,不可取治于“水”,所谓“水”,就是指肾经。热病见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常想闭目,应当取治于骨,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中选取穴位;如病人不恩饮食,咬牙,耳色青,因为肾主骨,应当取治于肾经,不可取治于“土”,所谓“土”,就是擂脾经。 3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雷公说:还有不是这样辨别的,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黄帝说:五色之见,各有一定的部位。如果在某一部位上的气色有深陷入骨的征象,是必然要发病的现象。如在部位上有乘袭之色,而不是克贼之色,病虽严重,也没有死亡的危险。……色散而不聚的,则其病势亦将分散,便有痛证,也仅是由于气滞所引起,而不是积聚的病。肾邪侵犯心藏,是因为心先病,心虚而邪乘虚而入,这时肾的黑色就会出现在心所属的部位上,凡病色的出现,都可依此类推。 4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所言五宜,就是在五藏患病时,选用相适宜的五昧:脾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子、葵菜;心病,宜食麦、羊肉、杏子、薤;肾病,宜食大豆芽、猪肉、栗子、藿;肝病,宜食芝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食黄米、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5 《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第六十一》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针刺五禁,什么叫五禁?岐伯说:是指凡逢到禁日,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黄帝说:什么叫五禁?我想知道哪些时日对哪些部位不可针刺。歧伯说:天干应于人身,甲乙应头,所以逄到甲乙日,不要刺头部,也不要用发蒙的针法刺耳内。丙丁应肩喉,逢到丙丁日,不要用振埃法刺肩、喉及廉泉穴。戊己应手足四肢,逢到戊己日,不可刺腹部和用去爪法泻水。庚辛应于股膝,逢庚辛日,不可刺股膝的穴位。壬癸应足胫,逢壬癸日,不可刺足胫的穴位。这就是所谓五禁。 6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凡见赤色的病在心,见白色的病在肺;见青色的病在肝,见黄色的病在脾,见黑色的病在肾。黄色而兼见其它色而不能辩明的,主病在胸中。 (五)经典原著《难经》 1 《难经·十三难》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2 《难经·十五难》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3 《难经·十七难》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4 《难经·十八难》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5 《难经·七十三难》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6 《难经·第七十五难》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7 《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8 《难经·第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9 《难经·第八十一难》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 (六)经典原著《难经》白话解释 1 《难经·十三难》五藏各有相应的声音、色泽、嗅气、滋味,这些也应当和寸口脉象、尺肤情况相符。不相符就是病态。比方说,如果患者面色发青,而脉象呈现浮涩而短、或者大而缓,这是五藏相克的情况;若脉象呈现浮大而散、或者小而滑,则是五藏相生的情况。 2 《难经·十五难》春天表现为弦脉。是因为人体的肝在五行属木,与东方、春季相应,主阳气始生;春季草木等万物开始萌生,但还未长出枝叶,人体与这一特点相像,故脉气来时表现为柔软而长之象,叫做弦脉。夏天表现为钩脉,是因为人体的心在五行属火,与南方、夏季相应,主阳气旺盛;夏季草木等万物茂盛,垂枝布叶,向下弯曲,象钩子一样,人体与这一特点相像,故脉气来时应手略快而有力、去时略慢而无力,叫做钩脉。秋天表现为毛脉,是因为人体的肺在五行属金,与西方、秋季相应,主阴气始生;秋季草木等万物生长到了终极,花叶枯萎脱落,只有枝条独存,好像身上的毫毛一样,人体与这一特点相像,故脉气来时轻虚而浮,叫做毛脉。冬天表现为石脉,是因为人体的肾在五行属水,与北方、冬季相应,主阴气隆盛;冬季万物生机潜伏闭藏,水凝冰块如石,人体与这一特点相像,故脉气来时表现沉软而滑,叫做石脉。 3 《难经·十七难》诊察时如果病人闭目不欲见人,脉象应是劲急而长,肝病见肝脉为顺证;若反见浮短而涩的肺脉,为金克木,便是死证。 4 《难经·十八难》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五行属金,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五行属水,金能生水,水的流势向下而不能逆行向上,所以属水的肾经与膀胱经在寸口脉上配于在下的左尺部;属金的肺经与大肠经在寸口脉上配在上的右寸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火势炎上而不能下行,听以属火(君火)的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寸口脉上配在上的左寸部,属木的肝经和胆经在寸口脉上配中间的左关部。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五行也属火(相火),能生属土的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属土的脾胃在寸口脉上配中间的右关部,属火的心包经和三焦经在寸口脉上配在下的右尺部。这些都是根据五行母子相互生养的原理来确定的。 5 《难经·七十三难》七十三问:各井穴都在肌肉浅薄的部位,经气微少,不宜使用针刺的补泻方法,如果需要补泻时,应采用什么方法呢?答:各阴经的井穴属木,各阴经的荥穴属火,火为木之子,当需要针刺泻井穴时,可改用泻荥穴的办法;同样的道理,需要针刺补井穴时,可改用补合穴的办法。这就是医经上说的,当需要补法时不可妄行泻法,当需要泻法时不可妄行补法。 6 《难经·第七十五难》七十五问:医经上说,通应东方的藏气偏盛,通应西方的脏气偏衰,就应当泻通应南方的藏,而补通应北方的藏,这是什么道理? 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应当相互制约,保持协调平衡关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如果木气偏盛,金气就来制约它;同理,如果火偏盛,水就来制约它;如果土偏盛,木就来制约它;如果金偏盛,火就来制约它;如果水偏盛,土就来制约它,使之不致太过,而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上面谈到,通应东方的藏指肝,即肝偏旺;通应西方的藏指肺,即肺偏虚,此时可采用泻通应南方属火的心,而补通应北方属水的肾。因为火为木之子,水为木之母,子藏盛实能使母藏有余,泻心火就能削弱肝木旺盛;母藏虚弱能使子藏不足,补肾水就能济养肺金。水能胜火,补肾水则能加强肾水对心火的制约,有利于解除心火对肺金的过度制约;泻心火,不仅削弱肝木的旺盛,并能直接解除心火对肺金的过度制约。因此,补肾水和泻心火,都能促进肺金的充实,恢复制约肝木的作用,使肝实肺虚证得以治愈。医经上说,不能掌握治疗虚证的法则,怎么谈得上治疗其他疾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7 《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就是对于尚未发生的病变预先采取措施,防止邪气传变。例如:见到肝病,就想到肝木克脾土而传给脾,因此要先充实脾,避免受肝病邪影响,这就叫做治“未病”。 8 《难经·第七十九难》逆着经气流注方向而实施的泻法,就是泻其子穴;顺着经气流注方向而实施的补法,就是补其母穴。例如治疗心病,用针泻手厥阴心包经的俞穴大陵,就是逆其经气而泻的方法;用针补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中冲,就是顺其经气而补的方法。 9 《难经·第八十一难》譬如肝实肺虚的病证,肝在五行属木,肺属金,金木之间可以通过金克木五行制约关系求得平衡,所以应当采用补肺泻肝法,使金能平木。 (七)经典原著《伤寒论》 《伤寒论·平脉洗第二》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八)经典原著《伤寒论》白话解释 《伤寒论·平脉洗第二》脉象有相乘现象的,血气不和而为病。有纵、横、逆、顺等,相乘顺当的为纵顺;相乘不当的为横逆。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己所胜者,复乘之,放纵自如,叫纵。火行水,木行乘金,己所不胜的,反乘之,横行无忌,叫横。若水行乘金,火行乘木,生我者我反乘之,叫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我生者我乘之,叫顺。 (九)经典原著《金匮要略》 1《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2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3 《金匮要略·禽兽鱼出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辨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 (十)经典原著《金匮要略》白话解释 1《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工不知肝病传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肝病的人,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补益用入脾的甘味,从而制金防其伤肝木,以利肝虚症的治疗。土克水故脾能伤肾,肾气弱,则肾水不行,水不行,则因水不能克制火,而心火气盛,心火盛则伤肺金,肺金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旺盛,则肝自愈。这是治肝补脾的关键所在。肝虚的可用,实则不在用。医经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讲的就是这。 2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师说:寸口脉动的脉象,随一年四季中五藏所主的当令而改变,如:春时肝旺,脉弦,色青是正常,假如此时色反白,脉反毛(秋脉),是非其时有其色脉,即属不正常,揭示诊病时,当注意时令对人体的影响。 3 《金匮要略·禽兽鱼出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春天不食旺肝木的;夏天不食旺心火的;秋天不食旺肺金的;冬天不食旺肾水的;四季不食旺脾土的。其理由是;春天为肝气所主,木克土,脾气其所克,若再食旺肝木的,脾气败大甚,甚至不可救。 (十一)经典原著《脉经》 1 《脉经·第一卷·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假令得相脉,当于嫁娶家得之,或相庆贺家得之。假令得胎脉,当于产乳家得之。假令得囚脉,当于囚徒家得之。假令得休脉,其人素有宿疾,不治自愈。假令得死脉,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 2 《脉经·第三卷·肝胆第一》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瘥。 3 《脉经·第三卷·心小肠部第二》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内干枯,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夏心火王,其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之子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蜎蜚蠕动,蚑蠗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4 《脉经·第四卷·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5 《脉经·第五卷·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肝脾俱至,则谷不化。肝多即死。 脾肾俱至,则五藏败坏。脾多即死。 ……二月之时,其脉自当濡弱而弦,得沉脉,到秋自沉,脉见浮即死,故知到秋当死也。七月之时,脉复得沉,何以处之至冬当死?师曰:沉脉属肾,真藏脉也,非时妄见。经言:王、相、囚、死。冬脉本王脉,不再见,故知至冬当死也。然后至冬复病,正以冬至日死,故知为谛。 6 《脉经·第十卷·手捡图三十一部平五藏脉》肺脉之来也,如循榆叶,曰平。如风吹毛,曰病。状如连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脉之来也,如反笋莞大,曰平。如连珠,曰病。前曲后居如带钩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脉之来也,搏而弱,曰平。如新张弓弦,曰病。如鸡践地者,死。期庚辛日,哺时、日入。 脾脉之来也,阿阿如缓,曰平。来如鸡举足,曰病。如鸟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肾脉之来也,微细以长,曰平。来如弹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时、日昳、黄昏、鸡鸣。 (十二)经典原著《脉经》白话解释 1 《脉经·第一卷·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假使得王脉,当在县官家得;假使得相脉,当在嫁娶家得,或者互相庆贺家得;假使得胎脉,当在产乳家得;假使得囚脉,当在囚徒家得;假使得休脉,其人本有老病,不必治自然愈;假使得死脉,当在死丧家因感伤而得。 2 《脉经·第三卷·肝胆第一》春天肝木所主,左手关部肝脉弦细而长,名叫平脉。相反得浮涩而短之脉,是肺金之乘肝木,即金克木,为害病大不顺,十死无生不治之症。相反得洪大而散之脉象是心火之乘肝木,子火之扶母木,为实病,因扶虽病自然愈。相反得沉软而滑之脉象是肾水之乘肝木,母水之归木子,为虚病,虽肝病易治。相反得大而缓之脉象,是牌土之乘肝木,是土之侮木,为徽病,虽肝病将差。 3 《脉经·第三卷·心小肠部第二》荣血津液上出,大汗见于头上,体内五藏干枯,至胞中空虚,,已成虚证,医当补虚而反攻下之,又一次伤津液,此为虚以实治而成之重(音虫)虚证。脉浮有表证无里证,表阳对此证攻里不可使,不但危害本身,因失津液并中(音仲)伤脾胃之母——心。 ……夏天心火所主(王),心脉洪大而如散,名为平人脉。反得沉软而滑者,是肾水之乘心火,是水之克火为害病,大不顺,十死无生,不治。反得大而缓之脉,是脾土之乘心火,为子土之助心火(母),为实邪,虽病必自愈。得弦细而长之脉,是肝木之乘心火,为木母之归子火,为虚邪,虽病容易治愈。反得浮涩而短之脉,是肺金之乘心火,金之侮火,为微病,虽病将愈。 ……《脾胃部分第三》脾在五行属土,敦而且福,敦训厚,万物众多五行属性不同,顾称得上受土福者广,万物悬根土中,立茎高空,其叶在巅顶,爬虫飞虫蠕动于叶上,吱蠗喘息于叶上,皆蒙土之恩德。土德则为脉缓,土恩则为脉迟,故使太阴脉缓而且迟,平脉病脉脉象不相同。酸咸苦辛,大地所生,互行其身时,则为各行,俱不群行,皆可常服。脾胃寒则可治以温药,脾胃热则可治以凉药。按五行土生有一子,名之谓金,怀挟抱之,不离母身,金则畏火,恐热火来熏烧,遂弃金之母土,逃归水中,水为金之子,而藏克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所谓冬时。土亡其子金,表明土功能衰微,难以克水,水则洋溢,浸渍为池。在人则水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肿,直行攻下,造成虚脾空胃,水遂居胃,肺则喘盛。肺金虽病,而肝木反畏肺金之克;故肝木如向下沉没水中,向下沉有荆棘,恐伤其身,躲避在一边,以使水流。心功能衰则脉伏,肝功能微则脉沉,故使脉伏而沉。医师来候,乃转动孔穴,利病者小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于病人,阴阳失调,端息则变微,汗出矫正水乱流于肤,肝木著其根于脾胃土,心功能由之起,卫阳运行于四肢,肺气停喘息则安。肾水则安于金,肾五味为咸,倚坐金败,止火克金,土得其子金,则成为安稳之山,金得其母土,称之为安稳之丘了,脾胃较肺更安。 ……六月(季夏)脾立(建)性土(未),与地(坤为地)土(未属土)胃之间相合均为五行属土之位,在脾主六月之时,脾脉柔而缓。名为平脉。右手关部反得弦细而长之脉,是肝木之乘脾土,是五行木之克土,谓之贼邪,大不顺,十死无生,为不治之病。右手关部反得浮涩而短之脉,是肺金之乘脾土,为子金之扶母土(被生者助生者),谓之实邪,虽病可自然愈。右手关部反得洪大而散之脉,是心火之乘脾土,母火之归于土,谓之虚邪,虽病易治。右手关部反得沉软而滑之脉,为肾水之乘脾止,即水之侮土,谓之微邪,虽病将愈。 4 《脉经·第四卷·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二月木王,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也。期正月二月,忌庚辛。肾反肺,三岁死。何谓肾反肺?秋二月金王,肺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肺也。期七月八月,忌丙丁。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二月火王,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5 《脉经·第五卷·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肝脾皆至则食谷不化,肝功能衰多则主死。……脾肾脉皆至则五藏败坏,脾功能衰多则死。……二月之时,病人脉自当软弱而弦,但得的是沉脉,到秋自然是沉脉,脉见浮则死,故知到秋当死。问:七月之时,脉又得沉脉,因为什么定之至冬当死?师答(曰):沉脉属肾,是真藏脉,非见沉脉时而乱见,《经》说:王之后相,相之后囚,囚之后死。冬脉本沉为肾所主脉,今已见沉脉不能再见了,故知至冬当死。其后至冬又病,正好以冬至日死亡,故知为诊断正确。 6 《脉经·第十卷·手捡图三十一部平五藏脉》“肺脉来,如手摩榆树叶,叫平人脉。如风吹毛之微动,叫病脉。形状如连珠过手下者,主死。时间是丙丁火日(火克金),巳时(9~ll时),午时(11—13时)。心脉来,如翻反笋大蒲,叫平人脉。如连珠过手下,叫病脉。前弯曲后曲小,犹如带钩者,主死。时间为壬癸水(水克火)日,亥时(21—23时),子时(23—1时)。肝脉来,搏动无力,叫平人脉。如张新弓弦,叫病脉。如鸡蹋地无力者,主死。时间为庚辛金日(金克木),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脾脉来,慢慢而缓,叫平人脉。来如鸡举足之轻浮无力,叫病脉。如鸟之啄食,如水之漏下者,主死。时间是甲乙木日(木克土),寅时(3~5时),卯时(5~7时)。肾脉来,微细且长,叫平脉。来如弹石击手,叫病脉。去如解索散开者,主死。时间是戊己土日(土克水),辰时(7~9时),未时(13—15时),戌时(19~21时),丑时(1~3时)。 (十三)经典原著《中藏经》 1 《中藏经·论肝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而涩,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 2 《中藏经· 论心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夏,心王。左手寸口脉……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 3 《中藏经·论心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 (十四)经典原著《中藏经》白话解释 1 《中藏经·论肝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象应当弦长而急,而反见短涩,是金克木,十死不治。 2 《中藏经·论心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证之法第二十四》五行属主夏。其平脉为洪大。若反见沉而滑者,是水来克火之象,十死不治;弦而长的是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是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心病狂言乱语,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象当浮大,而反沉濡而滑,其色赤色,反而见黑色,是水克火,十死不治。 3《中藏经·论心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冬天脉象应沉濡而滑这是平常脉,而反而见到浮涩而短的脉象,这是肺来乘肾,虽有病仍容易治疗。反而细而长的,是肝来乘肾,可不治自愈。反而浮大而洪的,是心来乘肾,无大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