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四十六期
《经典中医的丰碑》,诗曰:请放轻你的脚步,不去打扰经典中医的灵魂/也不必在她的丰碑前徘徊吟唱/更不必为她的陈旧而哭泣惆怅/如果有一丝微风吹拂过你的面颊/有一片雪花象钻石一般地璀灿/那就是她,就是她/她已经成为轻柔拍打沙滩的海浪/蓝天的白云,消散的轻烟,流水的花瓣/如果你仍在追忆/那就是她,就是她/她已经凝固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成为永恒/成为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开放的鲜花/每朵都欢乐舒畅。 ──某名人日记
开篇引子 一 郁德水同志畅谈中医当代化
中医实现当代化其过程漫长复杂,充满坎坷,近百年来更已进入“你死我活”的攻坚阶段。正方、反方投入的精力与不相对称的胶着程度,已经沉重地打击了我国从官方到民众中的中医当代化与科学解构的种种努力,熬尽了数代中医精英的心血。 但严酷的事实是当前的中医,仍“有气无力”地挣扎在“伪科学”、“反科学”与“西化”的“苦海”中,并荒唐地沦落成为“众人”的取笑对象。当然,全世界都在看笑话般地看着我们何去何从,而我们现在正在书写着今天的中医现代史,我们束手无策,毫无做为,因此近百年来的中医史证明,这是我中华民族文化、科技与医药卫生事业的一次重大失误。
(一) 中医的历史作用 中医有书可看、有据可查的历史,形成于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时代,并成熟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四大经典”时代(《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其理(原理)、法(方法)、方(方剂)、药(药物)一应俱全,从而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由我国文化、科技、哲学、医学等混合而成的中华民族“医学实体”,即中医。 几千年来中医“横行”于中华文化圈的各国大地(包括日本、朝鲜、东南亚等),而成为祖国的骄傲,出现过无数的神医,如:张仲景、华佗、扁鹊等。他们实行救死扶伤,诊治无数病人,尽管历尽沧桑,至今仍屹立不倒,并不绝于书,而成为世界医学硕果仅存与现代西医相提并论的当代医学。
(二) 中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世上科学有两种,一种为“物象科学”(西方科学,如:西医);另一种为“意象科学”(东方科学,如:中医)。并进而形成了中西方风格完全不同的“意象”与“物象”两种不同的分科知识,因此同是人体结构,中医有“藏象学说”,西医则是解剖学。 1 中医的组成 中医中有哲学(阴阳、五行);有人体结构学(藏象);有自然学(天人合一);有中间意识思维学(比类取象)等与现有科学完全不同的现代科学,因此中医是一座已经打开了大门的现代科学殿堂。 2 中医当代化影响 中医内涵中华民族文化、科技与医药卫生,因此将带动我国的文化、科技与医药卫生事业向前发展,并让它们快速地进入世界前列,并以其特有骄人的内质(哲学、人体结构学、中间意识思维学等),让世界为我们“瞠目结舌”,另眼相看。中医又是文化(精神与物质财富)、科技(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的总和,因此它的信息量,高度、深度、厚度、宽度与广度,从任何方面看都是无与伦比的。 特别是中医当代化实现之后,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可以拿得出手,并可与世界一流水平西方科技相媲美的唯一科技产业与现代科学。她填补了世界的这方面空白,并成为世界唯一需要向我国接轨的庞大知识产业。
(三)中西医治病与治未病的辨证学 中医重“意象科学”(意:医者意也;象:藏象、脉象、舌象等),强调低碳经济,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其基础学由哲学(阴阳、五行)等组成,基础学立足点与西医不同,因此具有其独有的优势。 1 治未病 从治病与治未病上说,依目前的事实看,治“未病”的、防灾、防疫、防传染病等方面,西医明显优于中医;保健养生方面,中医则明显优于西医。 2 治病 西医以疾病的“耙点”为目标,实行切除、杀灭、抑制等直接有效的方法,用“有的放矢”的“物象科学”手段,其效果立竿见影,目的明确果断,具有明显的“短效”优势。但在“物象科学”之下,无形中连人都成为“物”……确实有明显缺憾;中医治病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带有明显的“长效”优势,因此其当代化的实行,可填补西医之短,已毫无疑问。
(四)社会对中医的看法与需求 中医多灾多难,历尽沧桑,但目前的事实是中医仍为现代医,尽管只是做为西医“替代医学”,但在几十年内,仍可存在。因为有80%以上的民众依然认为中医有效,有30%以上的人依然看过中医。 新中国的诞生,让所有正当行业都得到解放与发展,唯有中医,今天头上仍压着“迷信”、“落后”、“反科学”的三座大山。中医药从管、卡、压、挖掘、改变,到今天的已经基本“西化”与“名存实亡”,但仍有人认为中医死得不够痛快,应该“废医验药”,并在五年内退出医疗界,而且此种主张的支持者大有人在,因此中医已经面临“救亡”。
(五)顺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中医当代化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西化与“物化”?),中医原有土生土长的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意象科学”的中医无形中应当顺应这种改变,扯下神秘面纱,用当代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原汁原味地重现中医的文化、科技与医药卫生的原貌,让中医得到复兴。我的看法是应从中医的理论解构开始,并为此而大造舆论,理由是理论是一切事业正名、合法化的开始,而且这工作已经有人在做,也许中医当代化与其伟业的复兴,就从我们这一代开始。
二○一一年六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