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点评(全息意识学)(意识、现实、人生)
全息意识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它的内容是一部巨型的百科全书,就象清初文学家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的一样“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靡不引证”。鉴于时间、年龄、精力等关系,现在我们只能先描绘出这种知识的大致轮廊,并树起它的一般理论框架,让大家基本上对这种知识有所了解。
——摘自某名人笔记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现在我们已经大体上把现实意识(见第二章),中间意识和潜意识(见第三章)中人类所有意识及行为基本上描述了一遍。由此我们认为,人类最根本的一种倾向,乃是用现实意识去把握和思维世界,并且这种能力随着历史文明及岁月的发展将不断地发展。时至今日之人类,可以用“呼风唤雨、上天入地、移山填海”来形容。所谓神话“千里眼、万里耳”更是不值一提,以至现代我们已经把全人类居住之地称为“地球村”,这“村中”的万物之首当然是人类。一时间洋洋自得,好象人真是达到了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境地。并且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等,不同角度与方面对意识进行描述。然而在一千年、一万年、几十万年……之前,那时的人类处于相对无知和科技贫乏的时代,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又面临着太多的天灾、人祸。处在相对无知、无助的意识状态下,当时的人们不管是东方或西方在求助现实成为不可能时,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另一种极为自然的倾向,就是将自己无法掌握和不能驾驭之事物,归因果于“迷信”,包括各种“神仙鬼怪”或其它存在于中间意识和潜意识中的自以为可以依赖的种种朦胧与虚幻。无疑那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解脱,因此也就成为古代人类的巨大精神支柱。这些生来具有的本能的模糊感觉,以及客观上形成的对人类思维心态的寄托,承受着保护、麻醉和蒙昧人类的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于是神话与迷信就成为科学的启蒙或无知的灵魂,现代艺术、哲学、宗教由此起源;那时的西方用上帝,东方用女娲充当造物主;他们又从梦中得知人死后乃有形象,于是人们以为那就是“鬼”,“好鬼”上天堂,“坏鬼”下地狱也顺理成章成为“真理”。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形成了启蒙时代,人们处于无知和愚昧中用以解释人类重大疑问的完美“神话”,这些“神话”又完全适应了他们所具有的相对简单的认知,因此他们相信它,并对这些“神话”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和崇拜。偶尔发现现实中的真实形象又与虚构的想象“相符”,如:由于视觉的关系能看到天是“圆”的,以及梦中可以见到任何离奇虚构的形象足以成为人们各种牵强附会的理由,等等。于是“神话”有据,越发“神秘、可靠”,想查验中间意识及潜意识的行为,事实上又无法稽考。于是在漫长的无可适从的年代,“神话”就自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并由此发展了诸多的中间意识和潜意识文化(宗教、易经、迷信等),当然,严格地说科学也只是神话的一种结果。有关神话,荣格认为:神话做为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原始人的灵魂。而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神话的消逝,人类也就失掉了灵魂,成为科学的奴仆并陷入痛苦的精神分裂。为此我们可以说,神话是人类启朦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再说人类的相对无知是无限的(以一千年、一万年……以后的所知来说现代人类所知,仍是极其贫乏有限),因此人类中的已经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中间意识和潜意识及其文化,不管主观态度如何,客观上尽管形式也许不同,但乃将继续漫长地存在和发展下去,直到永恒。
有关意识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有了许多着手点,我们大体可以把这些研究者分为三大派,即神经生理学派、量子力学派和神秘主义学派。神经生理学派最有名的是克里克(Fvancis Crick),他是DNA结构的共同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克认为理解意识的道路在于研究大脑中单个神经元或神经元组,而传统的所有主观经验只不过是在研究“巨大的神经细胞以及与其关联的各种分子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是大脑中数量超过数十亿的神经元的纷纷触发而已。这就是走神经生理途径者研究大脑功能的细节(特别是视觉),他们试图用那些术语了解人类丰富经验的概貌。量子力学派最突出的发言人是英国数学家罗杰·潘洛斯(Roger Penrose),他认为支配普遍电路(包括神经生理学家心目中的大脑图像)的物理定律,不可能完全捕捉到具有不可预测性与非线性的大脑。依照他们的观点除非我们能对原子层次上物质的行为已经有新的彻底理解,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了解大脑。他们认为艺术与感觉之起源必须由此寻找,我们对宇宙了解的最后一个大缺憾,就是大尺度世界(牛顿力学所支配)与小尺度世界(由量子力学所支配)两者之间有一个鸿沟;如果我们能填满这鸿沟,就可以最终得到一个正确的有关意识的理论。实际上潘洛斯认为这种理解可以从量子力学引力理论中获得。神秘主义学派,可以1950年B级科幻电影片中的一些情景做比喻,那电影中常有一个类似爱因斯坦缩影的白发大科学家,抽着烟斗,在某一个关键时候发表意见:“孩子啊,有些事情是科学家永远没法知道的”。同样有人(大部分是哲学家)声称人类永远没有机会,或是不能不该对意识获得理解。还有没有条理没有艺术的意识,还是意识吗?意识种种,众说不一,有时各种争论所持的是那古老的论点,就是认定纯粹的肉体系统不可能衍生出纯粹精神的状态。基于人类生活与进化过程的历史原因,也有人声称因为人类没有去着意了解意识,因此做这件事的智力储备与积累还需漫长的岁月。所有的讲法都讲明了一点,意识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深不可测。
有人认为,人类的现实意识流,从远古起就有着三种流动驱势,第一种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在实践中能够把握的,并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这是一种实用的意识流,它成为科学、技术、知识、经验的前身。其中又分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的,“吃不饱,饿出来”的种种原始的直接物质需求,生存需求;以及职业、事业、仕途、科学、知识、技术等,“吃饱了,撑出来”的由于社会高度发展后形成的各种相对高级的需求。第二种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在实践中把握、或朦胧中可以感觉到的意识需求,如:面子、名誉、地位、势力等,而文化、艺术、哲学等的前身也是由这种意识流发展而来。第三种就是现实意识无法把握的意识需求,这样意识流就成为信仰、宗教、迷信、神话的前身意识。
总之,现代人如果说对现实意识还算“了解”的话,那么对中间意识则是“一知半解”,而对潜意识则根本是“不知不解”,问题是我们的态度呢?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部分了解了自己的意识,而对其它意识现象则止步于一片“黑暗”之中。有人说:终结黑暗的是光,于是我们只能循光而行。我们高举起微小的照明灯,漫步前进不管我们的灯光只能把光线投射到多么微不足道的远处,就算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灯光外的四周仍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但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前进,并为已有的光明,而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我们能够注定了可以要做的那些事而心明眼亮,在追求光明的征途中,我们都是求知求索者,即使能使仅有的已知领域或只是一再地再扩大一点点,我们也应当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让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让我们提着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着探索。随着一小片一小片面目的最后清晰,人们最终也许能将全息意识的整体画面的某个未知局部首先拼制出来,也许这个局部灯光能使全息意识学的全部都有了朦胧的光辉。科学的光芒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辉煌广大,一样没有边沿,这里面没有人能使它终结或中断。它总是发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们只能无限地扩展延伸。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全息意识,在它的把握下,于是:
80万年前蓝田人开始直立行走;
50万年前北京人开始制造简单工具;
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
600年前郑和开始下西洋;
60年前在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公元2005年10月《全息意识的解析》正式定稿。
通讯地址:
福建省福清市产塘街26号6—1—4。通信代码是350300;电话:0591—85891896 0591—28073318
传真:0591—8589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