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2|回复: 0

[医理探讨] 试谈两半球东西方文化和中西医结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08: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烟台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  姜国厚

提起两半球,大部分人会想起地球的东西两半球,而医务人员自然首先想起的是大脑两半球,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遇到疑难病例,比较高明的中西医师,除了会想到本民族医学之外,则会想到在地球另一半球地域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西医或中医,去寻找新的诊治思路和方法,从而促进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两半球,地球的和人类大脑的,其相似性、相互关系以及地球两半球之间,人脑两半球之间的差异,近年来引起我们的关注。这期间使我们想起了中医名著《内经》“灵枢”邪客篇所载“人与天地相应也”,这种人与外在环境统一的观点(中医理论的经典精华之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人,作为大自然界中的两个独立的物体进行比较,就会惊奇地发现,地球东西两半球的大陆板块构形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剖面图,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我们把地中海和红海连起来,看作是人脑的小脑幕和第三脑室(内盛脑脊液),把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分开,前者象我们的大脑半球,后者象我们的菱脑(包括延脑、脑桥、小脑)加脊髓(见图一A,图二)。当然,这里说的只是相似,而非完全相同。似乎有理由可以认为,人脑的进化比地球大陆板块的构形更高级、更紧凑、更精细一些。神奇的造物主(现在我们应当说是大自然的进化)是何等神秘!何等完美!这里,我们想到一个简单的物理电磁学试验,放在一个电磁场中的铁屑,会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图案——磁力线图。地球两半球大陆板块构形与人脑两半球的相似性,我们想是不是整个宇宙综合力或某种主要的特殊的力的作用的表象?

当我们仔细地比较地球两半球大陆构成图形时(图一A,B),就会发现两半球既相似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非完全对称性。这与我们下面将要介绍的大脑两半球的关系也极为相似。大量研究事实表明,这种地域差异性正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根本原因。[img][img]

如果这种联系能够确立,我们想这对科学的发展,至少对理解东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会有很大帮助。

人类大脑,作为地球物种进化最高级的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披着神秘的面纱,陪伴着人类进化的漫长进程,长时间未被人们所认识,直至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仍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把很大一部分脑的功能及精神活动状态归之为“心”。直到十九世纪末卡哈尔(1852-1934)利用和改进了高尔基的染色法,系统地观察了中枢和周围神经,完整地提出了神经元学说;同时期巴甫洛夫(1849-1936)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至此,人们才揭开了人类大脑的神秘面纱,深刻地认识到,大脑才是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最高统帅,大脑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2002年4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一项研究表明,人与黑猩猩在基因结构上近99%的地方完全相同,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大脑。儿时看过一部电影,主人公换了头,结果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是说,人体什么器官都可置换(移植),唯独头脑不能移植。特别近年来,随着大脑电生理及脑电磁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正电子发射脑扫描(PET)的临床应用,使人们对人类大脑的结构、显微解剖及其生理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里,人们清楚的看到,人与自然以及人身整体功能统一的内在机制和物质基础。





人的大脑重量平均为1500克左右,约占人体重量的2-3%,但在静态时,大脑所需血液供应竟占心搏出量的15-20%,正常人在休息时,血糖的2/3被脑组织消耗,其他1/3被红细胞及肌肉等摄取。上述资料表明,脑组织代谢何等旺盛!提示大脑在人体中具有何等重要意义!

大脑由左右大体对称的两半球构成,之间由胼胝体、前联合、联络纤维等联接。大脑半球的表面(皮层)由各种神经元(细胞)、神经纤维和胶质细胞所组成,肉眼观察呈灰色,故也称灰质。灰质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半球的深层由大量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肉眼观察呈白色,故又称白质。这些神经纤维主要负责传达内外信息及大脑两半球的相互联系。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沟回,被一些大的沟裂分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岛叶及边缘叶等。通过脑电生理、PET等检查,发现大脑皮层分许多功能区,分管机体不同的机能。如额叶的中央前回称运动区,此区的Betz细胞管理肌体之随意运动。此区某部损伤将引起相应肢体的瘫痪。额下回后1/3处,在主侧半球有运动性言语中枢,该处损伤(如脑中风时),则引起运动性失语,即能听懂别人的话,但不能说话。而在颞上回后部在主侧半球有言语感觉分析器,病损时发生感觉性失语(说话机能无损,但听不懂别人的话,对自己的话也失去修正能力)。顶下回的角回有文字符号视觉分析器(主侧半球),受损时,虽无视觉障碍,但却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即失读症。额前区与人的精神有关,而颞中、下回的后部与记忆储存有关,等等。

所谓主侧,是指右手执笔者(即右利者),其大脑左侧半球为主侧。相反,左利者,其大脑右侧半球为主侧半球。

从上述事实可见,人类大脑左右两侧半球的功能不完全相同,而且同侧半球又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这是亿万年大自然进化的最佳创作、最佳安排!相同是相对的,不同是绝对的、自然的,人为划一是不对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东西方文化,地球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思维方式,及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底蕴,好象大脑不同功能分区一样,为人类认识复杂的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准备好了物质基础。象人类的大脑一样,只有东西方文化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共存,并互相联系,才能保证人类的认识从而文化艺术、科学等不断健康发展。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也十分自然的形成了中、西医学(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医药,权且将他们归为中医药这一大类吧,实际上还是有地域差别的)。

自雷文虎克(1632-1725)发明显微镜进而发现细菌(微生物学基础),哈维(1615)发现血液循环(生理学进而病理学基础),伦琴(1895)发现X—射线(影像学基础)等,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为西医的发展构建了重要基础。随着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西医有了长足进展,如彩超、CT、PET、单克隆抗体、各种抗生素及基因工程产物(各种细胞因子)等,使许多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功能性疾病、慢性病不断地折磨着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一种病一种治疗方法”的机械唯物论的西医受到挑战,即使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使抗生素失去了当日的辉煌。此时,很自然的使人们想起了中医,东方医学,“回归自然”已成为世界共识。

中医,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算起,从一开始就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整体观,以及发展变化的观点,在不断归纳总结成千上万医患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辩证论证方法,从疾病的病因、病理、发展转归到药物的气、味、归经,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到康复都起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本人虽然在医专读书期间学过“中医学概论”,因为是学西医的,当时印象并不深刻。使我对中医药感受最深的一次,是毕业后的第二年,在处理一个肺心病患者时。患者是一名男性老年慢性气管炎病人,一感冒发烧,就咳嗽气喘加重,使肺心病加重,继而出现腹水、下肢浮肿、腹胀、“拉痢疾”。每次发作都经过这么几个过程。我值班时,根据所掌握的西医知识,感染用青霉素、心衰用西地兰、水肿加“双克”、腹胀“拉痢疾”加稀盐酸胃酶合剂。几路大军联合作战,快者三、五天,慢时需七、八天,忙得不变乐乎。后来一位老中医值班,开了几付中药(苓、桂、术、甘汤加减),病人很快就好了。这是我记住的第一个中药方剂,也是我第一次心服中医药的神奇威力。后来陆续看了一些研究资料得知,云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具有杀菌、强心、利尿、健脾、助消化等功能。在没有详细的细菌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研究资料的古代,单纯按照四诊八纲、四气五味及君臣佑使组方原则,就能组合出如此完美的方剂,不能不使人感到中医理论的奥妙。

中西医作为整个人类医药卫生事业的两个侧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理应受到同等待遇,然而事实则否。外国的,即便是有明显毒性,如许多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用之稍有不当即可引起致命的严重后果,但因拿着美国FDA的认证,即可横行世界。而中药稍有毒性,很多国家就限制进口。前年在New Engl Med j(美)看到一篇有关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文章,心里舒了一口气,美国也不得不承认研究我们祖上留下来的东西。三氧化二砷,既砒霜,是中药毒品中的极品。然而由于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一直流传至今。最近,陈竺院士在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上报告了白血病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介绍了中国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肿瘤诱导分化及凋亡疗法,治疗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已名列世界前茅。

事实表明,长期流传的有效的中医药民间验方、秘方,即使具有一定毒副作用,也应适当保留和应用,说不定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哪一天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造福人类。

中医药应当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但决不能轻易地抛弃中医药界世传的“膏、丹、丸、散”。在广大的基层医药卫生人员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诊治各种病例的实践体会,一开始他们不可能有“高、精、尖”的手段,而简单的“膏、丹、丸、散”则使他们有条件运用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中西医之长,创造出对某些疑难病例有十分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而这正是中医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传统(自然)研究模式,如果非要用“高、精、尖”给中医药作套装,只能限制中医药发展的手脚。

实践证明,两条腿走路,不仅是过去、现在,而且在将来,也是医学科研这一特定的牵涉人体生老病死的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应当完全把中医药请进我们目前设置的“高、精、尖”的有轨电车内,按照我们预定的站点运行。因为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比起大自然造化来,真是苍海一栗!所以,应当顺其自然,按照中西医各自的特点、模式,不断发展,促进整个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主题由 (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于 2011-1-20 09:35 审核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15 07:53 , Processed in 0.0831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