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2|回复: 0

中医、气功科普连载第七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3 14: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气功科普连载第七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7.20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二章  内意识“静态现象”的
藏象学说与系统篇
藏象,在古代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有二种涵义,一是“匿藏”或“隐藏”,二是指“内藏”即内意识的“藏”,而象则是指存在于内意识中,为内意识所可以“感知”到的各种意识现象和意识表现,而决不是专指实质性的西医解剖学中的各种内脏。是指以“静态”隐藏的方式存在于内意识中,并可以为内意识所感知到的“静态”“匿藏”起来的“内藏”现象。
这种“匿藏”起来的内意识“内藏”现象——藏象,是以藏府为基础,而分为藏、府、奇恒之府等三类。内意识的五种藏的现象:包括心藏象(附心包象)、肝藏象、脾藏象、肺藏象和肾藏象等;府即内意识的六种府的现象:包括胆府象、胃府象、小肠府象、大肠府象、膀胱府象、三焦府象等;内意识的奇恒之府的现象则包括:脑府、髓府、骨、脉、胆府、女子胞等。
内意识的“内藏”现象是以五种藏的现象(简称藏象)为中心的整体内意识系统,因此我们就从这五种藏象说起。
第一节  五藏象主大系统与三焦象之结构(图1-30)
五藏之象包括:心藏象、肝藏象、脾藏象、肺藏象、肾藏象等;三焦象包括上焦府象、中焦府象、下焦府象等。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一  五藏象主大系统之各象系统的总纲
(一)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五藏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忧;五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藏皆坚者,无病;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2  白话
如果五藏都小,很少因外邪而得病,但容易焦心,忧愁。五藏都大,遇事从容宽缓,很少忧愁。五藏高的,趾高气扬。五藏低的,甘居人下。五藏坚实的,很难生病。五藏脆弱的,病不离身。五藏端正的,心气平和,处事豁达,讨人欢心。五藏倾斜的,心术不正,喜欢诈骗,不能让这种人来给人评理,说长道短。
3  现代基础分析
“焦心、忧愁、遇事从容宽缓、很少忧愁、趾高气扬、甘居人下、心气平和、处事豁达、讨人欢心、心术不正、喜欢诈骗、给人评理会说长道短”这些都属于心理学范围;而“得病、很难生病、病不离身”又属于病理学范围;五藏按常识属解剖学、生理学范围,而只分析五藏的高低、大小、坚实与脆弱、端正与倾斜就可以知道病理学中的病,甚至心理学中的人们各种心理意识行为显然是不科学,甚至是胡扯的。
4  山人点评
在古代,人还没有死,怎样直观地观察内藏呢?古人当然是不可能用现代化仪器去观察的,但他们又是如何知道人体中的五藏的大小、高低、坚实与脆弱以及端正和倾斜的呢?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前面已经说过,几千个大脑细胞中只有一个才和外环境直接联系,其余脑细胞只在彼此之间进行沟通。因此在理论上应该说外意识现象(现实意识的视听等感知觉能力)的强度只会相当于内意识现象的几百或几千份之一。我们又在上述内意识现象一节中已经说过,当人处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功能停止使用时的内意识状态中,仍然具有内在的视听、感知觉等能力。因此在远古《黄帝内经》的创作年代,是无法排除黄帝和岐伯等《内经》作者在内意识状态时“看到了内藏”的大小、高低、坚脆、正斜等内意识现象,尽管这种功能是极其罕见的。其实在现代完全还可以在导引术训炼有成者中再去找到有相类似的能力者,这是后话,当然也可以算作是一种理论上的预测。总之,决不能因无知而让我们这一代人把这种古代人早已拥有的“能力”再轻易地“失传”掉,如果这样那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二)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针灸甲乙经·精五藏第一》《素问》曰: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肝则忧。解曰: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肝之与肾,脾之与肝,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藏皆受成焉。故恐发于肝而成于肾,忧发于脾而成于肝。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也。肾存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过其节则二藏俱伤。
2  白话
《素问》说:肝在声音方面的表现是呼,在人运动变化方面的表现是握,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是怒,怒则会伤肝。《九卷》及《素问》又说:肝充满了精气,人就会经常有忧愁的表现,原因是:肝虚的人,常会有恐惧的心情,肝实的人会常有怒的表现,而过度的怒,就可能引起忧愁。肝与肾,脾与肝,是相互相成的。脾属土,因此象土地一样地滋养其余四藏。为此恐惧发生于肝,而成于肾,忧愁发生于脾而成于肝。肝和胆是合在一起的,胆是贮存“中精”的地方。肾存精,恐和怒,或怒和恐的过度,都会使肝与肾产生损伤。
3  现代基础分析
呼是声音的表现,那是声带振动引起的;握是人体上肢运动时的一种功能,属运动系统;怒、恐、忧是心理的各种表现,属大脑的功能;虚、实属人体的功能状况;再加上肝、脾、肾、胆等的功能,以及这些内藏之间的关系,算是乱七八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中医学到底怎么了?
4  山人点评
古人充分地挖掘并掌握了人体内意识系统的各种功能,包括细致地发现内意识的藏象功能之间,以及与其它外在的人体运动之间的关系。运动如:握;声音如:呼;心理如:怒、恐、忧等的密切联系,让现代人看到了一扇新打开的医学科学大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为中医所独有的医学科学世界。
(三)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藏第一》《素问》曰: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心则喜。或言心与肺脾二经有错,何谓也?解曰:心虚则悲,悲则忧。心实则笑,笑则喜矣,心之与肺,脾之与心,并互相成也。故喜发于心而成于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一过其节,则二藏俱伤。
2  白话
《素问》说:心在声音方面的表现为笑,在精神变动方面的表现为忧,在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喜,喜会伤心。《九卷》及《素问》又说:精气充满了心的人表现出喜。又说如果心与肺脾二经的功能与关系不正常,会产生什么情况呢?是这样的:心虚的人会产生悲的情绪,而悲也能引起人的忧。心实的人经常充满了笑,经常笑的人也就充满了喜悦,心与肺,脾与心,也是相互相成的。因此,喜悦是从心产生的,而成于肺,思虑是从脾产生的,而成于心。超过了节度,二藏都会受到损伤。
3  现代基础分析
笑是一种声音的表现,是声带振动的结果;忧、喜、思、悲是情绪的变化,志是神志,这些都属心理学范围;精、气、虚实等是人体功能的表现;相互相成则属哲学辨证法;心、肺、脾属解剖学中的内藏范围。让这么几种毫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任何懂现代科学的人都很难从原理上把道理说清。
4  山人点评
中医的人体内意识系统形态结构学是一门古话新说的新医学理论。中医别开生面地把人的内意识活动看成“天人合一”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的理论“兼容性”让任何人都为之叹为观止。
二  三焦象系统(六府之一)
三焦象是上焦象、中焦象、下焦象的合称,为六府之一。其具体概念自古以来就不够明确,《难经》在《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更提出“有名而无形”之说,因而引起了后世医家的争论。在形态方面,目前部分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在胸腔和腹腔的一个大府,在人体藏府中,唯有它才最大,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所指出,三焦是“藏府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
(一)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1)《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3)《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谷气不盛,上焦不行。
(4)《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
(5)《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6)《灵枢·本输第二·法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2  白话(解释上文)
(1)《黄帝内经》(下同):三焦主疏通水液,它管理着周身的行水道路。
(2)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
(3)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华,这样上焦就不能宣发五谷气味。
(4)上焦阳气不能宣通,导致皮肤纹理紧密,腠理闭塞不通,汗孔亦不通利,卫气不能向体外泄越。
(5)三焦是水液的通道。
(6)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器官,三焦的水向下由膀胱排出,肾是水藏,兼领三焦和膀胱两府,各府都有一藏相应,惟三焦没有,所以称为孤府。
3  现代基础分析
三焦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迷信”?
4  山人点评
三焦府象是人体内意识府象系统中最大的府象。
(二)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阳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2  白话
黄帝问:“营气、卫气的运行,是从那个通道来的?”岐伯答:“营气从中焦而来,卫气从下焦而来。”黄帝说:“三焦的气又出自哪里呢?”岐伯答:上焦从上脘发出,向上行至至食道,穿过隔膜,散布于胸中,走入腋下,顺着手太阴经下行至手指端,回转入手阳明经,上行至舌头,下行注入足阳明经,与营气一道,常行不止。白天运行二十五次,夜间运行二十五次,一次为一小周,一昼夜其运行五十次,为一大周,大会于手太阴经。
3  现代基础分析
营气、卫气是什么?三焦又是什么?气的运行我们仍要问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是让现代科学所闻所未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看起来《黄帝内经》与中医学显然跟现代科学根本是两回事。
4  山人点评
我们认为,中医学说有二种可能的倾向,一种是中医是“伪科学”或反科学;另一种就是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原理 “深不可测”。因此这些理论只能由“外星人”创造,而我们这些所谓科学水平,只相当于拿锄头种地的“种田人”,象傻瓜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外星人”科学家,在大谈原子弹是怎么制造的一样,一无所知。也就是说所谓的现代基础科学在“全新”的中医学经典理论面前,已经“失效”。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没有“资格”,也不必再“指手画脚”。
当人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努力探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说白了就是,这时所有的人都还“蒙在鼓里”,任何冒然轻率的肯定与否定,或赞美与批评都是空洞多余和不必要的,有些人甚至因对中医的无知,而傻呼呼地“大展鸿图”,所有行为都充满了可笑。
(三)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1)《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2)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入,先谷而液出焉。
(3)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2  白话(解释上文)
(1)黄帝说:中焦的营气出自何处呢?岐伯答:中焦的部位与胃相并列,在上焦之后,中焦是接受水谷之气的,它泌去糟粕,接受精液,将它变成精微的气,向上流注到肺脉里,于是变成了血,以保养身体,没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内,这叫营气。
(2)黄帝说:下焦出气的情况如何?岐伯答: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水谷的糟粕由此行大肠,津液由此别透膀胱。因为水谷常常是共同在胃中,经过熟腐、消化,糟粕部份输注到大肠,这个输注过程就是下焦的功能所在。下焦的功能活动还在于使水液向下渗灌,并做进一步过滤,再分清浊,使清者升,浊者降渗膀胱,排出体外。黄帝问:人喝了酒,酒也进了胃里,入胃的谷物尚未腐烂消化,唯独小便先排出,为什么?岐伯答:酒是酿熟了的谷物的水液,酒气勇而清,因此酒液虽在五谷之后入胃,但经过脾胃的迅速吸收,多余的水份在五谷腐熟之前排出体外。
(3)黄帝说:很好!我听说上焦如雾,使水谷之气弥漫全身;中焦如沤,浸泡水谷使之腐烂变化;下焦如渎,使糟粕之液得以排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  现代基础分析
上焦、中焦、下焦;气、营气、出气;肺、胃、大肠、膀胱;糟粕、清浊、勇而清等等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属于目前的现代基础科学所能分析。
4  山人点评
据上所述从古(代)内意识系统中所知的上焦象应指胸横膈以上胸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也有人把上肢也归属上焦;中焦象应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并且包括脾、胃、肝、胆等;下焦象应是胃以下的部位,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四)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1)《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2)《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3)《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2  白话(解释上文)
(1)黄帝问:什么叫气?岐伯答:胃上口是开放的,它散布五谷的气味,以蒸发皮肤,充实身体,滋润毛发,就象雾露漫浸灌溉万物,这就叫做气,即卫气。……胃中脘接受了谷气,吸取其精汁变成红色,循脉而行,叫血。
(2)胃上口排泄气体,并将饮食中的精微三气由胃中输出,运行全身,这种气性质慓悍而滑利,膀胱上口将水谷糟粕下灌到膀胱和直肠中。
(3)水和谷物都从口而入,它有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喜的五藏,津液亦随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故由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津,其留而不行的叫液。
3  现代基础分析
有关上焦、中焦、下焦的问题确实与现代科学以及西医理论等无关。
4  山人点评
从古代的中医藏府理论所指内意识系统中所知的三焦象所反映的主要功能是:第一通行元气。第二水液运行的道路。具体为:
第一部分:三焦的功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是气化的场所,因此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第二部分: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具有协调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五)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1)《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应骨,密里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2)《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
(3)《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血脉者中焦之道也……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也……
(4)《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第八十一》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了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2  白话(解释上文)
(1)肾对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又反应在腠理、毫毛上。
肾对应骨,又与三焦,膀胱相合,三焦、膀胱又外应于皮毛。纹理细密,皮肤厚实的,三焦、膀胱缓;皮紧而无毫毛的,三焦膀胱薄;毫毛长得好而粗糙的,三焦、膀胱平直;毫毛稀疏的,三焦、膀胱结曲。
(2)勇敢的人……三焦的纹理是横的……,怯弱的人……三焦的纹理则是纵的……
(3)血脉是输送中焦津液的通道……上焦的胃上口是秉承卫气而于脉处运行到腠理的……
(4)黄帝说:我听说肠胃受纳谷物,卫气从上焦出发;散布到体表,以温润肌肉,涵养骨骼关节,开通腠理。由于中焦输布营气,津液。像雨露一样,上注于肌肉会合的溪谷,渗灌全身的外脉,津液得以调和,通过气化,变成红色的血液,血行和畅,外脉必能充满,再注入络脉,络脉注满后,才注入经脉。阴阳经脉营卫血气已经变得充实,才能随呼吸的节奏运行。营卫血气的运行有一定的秩序,周游循环有一定的规律,与天体的运行相一致,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3  现代基础分析
无从分析!只有两种可能:一就是“骗人”的书,专门写给那些没理智糊涂,容易上当的人看的;二就是“天书”写给“外星人”和“仙人”看的。
4  山人点评
中医的人体内意识系统中的三焦府象的确让人“入迷”, 以致成为历代中医家们的争论要点。到了现代,中医以及中医的三焦理论更成为对“内意识”一无所知人们所着力反对的着力点与“挡箭牌”。以致一代名人,如: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鲁迅等都一致反对的中医。更有余岩于1929年公开提案,提倡“废旧医,行新医”,认为“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云云。俱往矣!怎样讲清中医原理,即中医现代化刻不容缓。
(六)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1  经典原著
(1)《难经·八难》诸十二经脉者,皆属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三焦之原。
(2)《难经·二十五难》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3)《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何禀何主?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4)《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5)《难经·三十八难》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6)《难经·三十九难》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于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7)《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
2  白话(解释上文)
(1)人体的十二经脉都和生气的本原相关……这就是说生气的本原是十二经脉的根本,是两肾的动气,是五藏六府的生命源泉……三焦气化的策源地。
(2)心包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二者都只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体,因此连同心包络在内,共为十二经。
(3)问:三焦承受什么,如何生成,三焦的部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施治的部位常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可以讲明白吗?扁鹊回答说:三焦是食物出纳运化的道路,也是人体气化活动从起始到终了的所在。上焦位于心区下面,向下到胸横膈膜的一段,气化的输布,起始于胃的上口,上焦的功能,专主纳入而不排出,其治疗的主穴在膻中,即任脉玉堂穴以下一寸六分,两乳头之间的凹陷处;中焦在胃中脘处,不上也不下,其功能主要是消化食物,其治疗的主穴在肚脐两旁;下焦的位置在脐下膀胱的上口处,功能主要是分别出清浊,专主排出而不纳入,有传导食物糟粕的作用,其治疗的主穴,下脐下一寸处(即阴交)。上中下三焦总称三焦,整个三焦之气聚集的地方在气街(或称“气冲”)。
(4)小肠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叫红肠;大肠的颜色是白的,所以叫白肠;胆的颜色是青的;胃的颜色是黄的;膀胱的颜色是黑的,这些都属于下焦所管理的。
(5)说府有六,是包括三焦在内的,三焦具有原气之别使的作用,主持周身经脉等所有的气化功能,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态的府。它的经脉属于手少阳经,这是五府之外的一府,所以说府有六个。
(6)三焦虽然也是一府,但是其它五府都有与五藏相表里的情况,三焦却没有,因此正式的说法,应该是只有五府。
(7)三焦之气是原气的别支,主要沟通宗、营、卫之气的功能,它的气化经历了五藏六府,称为原穴是对三焦的一种尊称。
3  现代基础分析
西方科学,即“唯物论”的现代经典科学,对意识、意识学或全意识学肯定“一无所知”。而中医就是一座,已经打开大门的全意识学的现代“科学”殿堂,需要全中国、全世界人民,对它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存在就是合理,事实就是真理。当一种理论已经独立地存在,并使用了数千年,就已经客观地说明了它的正确性。因此决不能用所谓的西方科学,轻易或简单地否认它,让千年瑰宝成为万年“古董”。
4  山人点评(小结)
人类自古以来对事物的认知就有还原论(唯物观)与整体观(唯“意”识观)两种认知。西医偏唯物的还原论,中医偏唯“意”的整体观。执唯物还原论的当代西医已经在当代占尽上风,把人也看成“物”,如:人的尸体解剖学。已经走到了其理论现代化的尽头。当此时刻,迫切需要执整体观的中医理论补充,然后再来个现代化的医学大发展,为新基础上的现代化新医学贡献力量。
好了,现在我们为五藏象和六府之一的三焦象进行小结。按中医的说法,藏一般都是“实心”的;府则为“空腔”。三焦象,一般也可以称为三焦府,就象中国人称家为“府上”一样,是“五藏”的家。月尧 动脉的中医脉象,形象地说明了三焦府象与五藏象二者之间的“家”与“入住者”的关系,上焦府相当于“寸”这个部位,左边的寸“住着”心;右边的寸“住着”肺。中焦府相当于“关”这个部位,左边的关住着肝;右边的关住着脾。下焦府相当于“尺”的部位,左边住了一个肾;由于肾有二个,因此右边也住了一个肾(命门之火)。五藏象都一同住在三焦府这“大家庭”里,并没有象西医所说的那样“独立”或各自“为政”。而是依内意识系统的“象”,而整体协调“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附:五藏的物质是什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课题已成为热门的研究焦点。以“肾的实质研究”为启端,中医研究掀起了为五藏学说寻找生物化学的“实质基础”的热潮。数十年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选自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原载《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第1期):
——心:对“心气虚”作实质研究,从血液流变学(rheology)、血浆cAMP(环核苷酸)含量,心肌图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显示心气虚患者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理之一。
——肝:对肝阳上亢所致肝病的研究,选用神经系统、内分泌、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等40项实验指标研究,认为其生理病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sympathetic—adrenalmedulla)功能偏亢。揭示肝与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神经——体液”调节素有密切关系。
——脾:研究结果显示微量元素锌、铜是脾的物质基础,在脾虚失运(脾主运化)、脾主肌肉模型中,酶分泌下降,活性降低;揭示脾与植物神经(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消化系统及三大物质代谢有关。
——肾: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密切联系,“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紊乱的特征。
——肺:肺气虚患者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血液流变量值及微血管传值有改变,说明肺气是调节微循环物质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4 09:16 , Processed in 0.0836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