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2|回复: 0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十四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4: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十四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8.6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二节  形体、五官九窍
形体包括:首、面、躯干(附:八虚)、四肢、毛发、筋、皮肤、腠理(附:玄府)、肌肉、筋(附:筋膜、宗筋、垂茎、睾、爪、节)等;五官九窍包括:目、耳、口(附:唇、齿、咽喉、会厌)、舌(附:横骨、悬雍垂)、鼻、前后阴等。
一  形体: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黄帝内经·灵枢》
(一) 形体:经典原著
1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法人》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2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法音》皮肤薄著、毛腠夭膲……
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4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之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黄帝曰:善。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恶。黄帝曰:善。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仍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5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第三十五》夫胸腹者,藏府之廊也。
(二)  形体:白话(解释上文)
1 “皮肉经脉各有所处”是说不同的经络各有主治的疾病。
2 皮肤瘠薄附骨,毫毛腠理断折干枯,死期临近。
3 骨是支撑身体的主干,脉是血气运行的通道,筋是连接骨骼的韧带,肌肉像墙一样卫护着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
4 黄帝说:“《本藏》篇以身体、四肢和大块的肌肉来测定五藏六府的大小。但对于王公大人,他们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医生又不能随便检查,该怎么办呢?”岐伯说:“人的身形肢节复盖在五藏六府的外部,观察它们也能了解内藏的情况,但这并不像观察面色一样容易。黄帝说:五藏之气的虚实,可从面色观察出来,但又怎样通过观察四肢,测得五藏之气的虚实呢?岐伯说:五藏六府,肺的部位最高,称为五藏六府的华盖,肩膀有高低,咽头的升?,从这些外部特征可看出肺气的虚实。”黄帝说:讲得好。岐伯说:五藏六府心是主宰,以缺盆作为血脉的通道,观察两肩端骨距离的远近,再结合胸骨剑突的长短等,可判断心的大小坚脆。黄帝说:讲得好。岐伯说:肝是将军之官,要从外部推断它,和知道它是否坚固,可察看眼睛的大小。黄帝说:讲得好。岐伯说:脾是五气的主宰,它的功能、表现在食欲方面。观察唇舌色泽的好坏,就可以知道脾的强弱。黄帝说:讲得好。岐伯说:肾是主宰外部的,管听远处的声音,察看听觉的好坏,就可以测知肾脏的强弱和人的性情。黄帝说:讲得好。观测六府的方法是什么呢?岐伯说:对于六府来说,胃是它们的大海,面颊肌肉宽大、颈项粗大、胸部开阔、胃就能够容纳较多的谷物。从鼻道的长短,可测知大肠的长短。嘴唇厚,人中长,可测知小肠的长短。下眼胞大、胆量也大。鼻孔外翻的,其膀胱必然泄漏。鼻柱中央隆直的,其三焦有约束能力。这就是通过对外形的观察,来测知六府的情况。面部的上、中、下三部分与距离相等,内藏的状况就是良好稳定的。
5 胸胁腹腔,是五藏六府的外城。
(三)形体:现代基础分析
中医学的形体内涵和西医并不相同。
(四)山人点评
全面寻找中医与西医以及和其它现代科学之间的共同语言,重视它们之间在理论上互通的可能性和互补性,并让中医的科学性登堂入室进入现代行列,从而得到当代科学认可。
二  五官、九窍: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黄帝内经·灵枢》
(一)五官、九窍:经典原著
1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五藏常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矣;心气通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结为痈。
2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其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二)五官、九窍:白话(解释上文)
1 五藏虽固定在人体内部,但它的和气却能上通七窍。肺气和鼻相通,肺气调和,鼻就能辨别香臭;心气与舌相通,心气调和,舌就能辨别五味;肝气通到眼睛,肝气平和,眼睛就能辨别五色;脾气通到口,脾气平和,口就能辨别五谷;肾气通到耳,肾气平和,耳就能听到五音。如果五藏不平和,就七窍不通;六府不平和,就会郁结而成为痈疡。
2 雷公问:五官如何分辨呢?黄帝说:?高而隆起,端正而直,五府依次分布在面部中央,六府则附于它的两侧,头面在阙中和天庭的部位,心主所居的王宫,是在两目之间的下极。如果五藏安居胸中,正常的颜色就会在面部出现,而不会出现病色,明堂泽润而清明,五官怎么会不分明呢?
(三)现代基础分析
中医的藏府以及形体、五官、九窍等与其说是解剖上的内脏器官,不如说是一些功能单位。
(四)山人点评
中医内意识系统中的形体、五官、九窍等是内意识静态结构的组成部分。
三  中医学(习)者沙龙
(一)时间:2008年1月下旬
(二)地点:高山休闲阁。
(三)组成:郑院、老林、大林医师、小林医师等。
郑院长(微笑点头)大家好,给大家拜个早年。随着我们研究的进展,不同于西医的中医模式新形态的人体结构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今天就这方面的话题,;我们来讨论一下各自的看法。
大林医师:(站了起来恭敬面对郑院长)院长您好!我认为每一个稍有西医常识的人,都会对中医的藏象理论有所看法,更不用说用西医理论去解释中医的藏象学说,因为这是根本行不通和不现实的。我的问题是,用内意识系统形态(静态)结构来解释中医的藏象学说,科学吗?
郑院长(点了点头)有意思!那么你的看法呢?
大林医师:以心为例:心主神明,主血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属火,心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等等。这些东西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能解释清楚吗?
郑院长:是的,极是!这些内容除心主血脉还可以与西医中的心血管循环系统相勉强附会外,其余部分,简直不可理喻!
老林医师:(耐心地等郑院长等说完后,站起来)内意识系统—藏象学说,是由古中国人发现的。这系统是人类有生命存在时才具备有的,人体内意识“静态”结构现象。这种结构是古人由内意识感知的情况下发现,它分成,藏象的五藏系统部分;六府象部分:奇恒之府象部分;形体:五官九窍部分和经脉、经络经筋象部分等(望着小林)你所说的心象系统部分功能结构等,也都由一些具有“内意识功能”的古人用内意识感知发现而来。
郑院长:有道理!远古时代,人们除利用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实物,泥土、沙石、水源、花草树木等以外。根本没有现代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等知识,也没有任何科技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想不出他们还有什么其它办法,能够感知到藏象系统的存在。
小林医师:因此从理论上说古人用内意识感知到人体内的心象系统的功能是由心象它可以主神明、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的组成是可信的。由内意识感知,古人还可以意识到,心藏象与小肠府象相表里,心藏象与小肠象之间由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等等。方方面面的中医知识,从理论上来说都可以由内意识感知。而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西医知识则根本无法了解。因为一些知识如解剖学等,是建立在人们对尸体解剖认识的基础上,仅此而已。
事实上人类生命一旦结束,那些曾有的生命辉煌 “象”,以及与其与生俱来的藏象现象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西医解剖学都是生命意识现象的“马后炮”,解剖学成为对生命无知的“科学学问”,只是一种脱离了生命与现实的“屠龙技术”。
郑院长:(面略有惊奇之色,并用双掌轻拍,发出有节奏的清晰掌声)新思路!新想法!确实别开生面!(凝望着老林医师)具体你有什么看法?
老林医师:院长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我们都是自己人,还是你说吧!
郑院长:中医理论成系统已二千多年,这期间还从来没有谁,能以现代眼光对藏象学说讲解得这么清楚明白,因此,你们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根据现有情况来看,你们才起个头,这事情很难,就仅有的这些初步看法也必须经过专家们的论证,与全国中医主流的公认。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
今天讨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  本章小结(奇恒之府象大系统、形体、五官九窍)
内意识系统中的奇恒之府象大系统、形体、五官九窍等结构如下:
(一)奇恒之府:脑象、骨髓象、骨象、女子胞象等。
(二)形体:肥瘦大小、五态、身度;首面、躯干(附:八虚)等;四肢、毛发(附:髯、?、须、眉)、皮肤、腠理(附:玄府)、肌肉(附:溪谷)、筋(附:筋膜、宗筋、垂茎、睾、爪、节)等。
(三)五官九窍:目、耳、口(:唇、齿、咽喉、会厌)、舌(附:横骨、悬雍垂)、鼻(附:顽颡)、前后阴等。
五  中医是一座已经打开大门的科学殿堂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科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源远流长;二、不曾中断;三、独成体系;四、功在实用;五、规模庞大。因此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前景确实令人生畏。
而实际上,纵观现代所有的科学知识,包括其组成的庞大学术体系与具体复杂的学术内容,它的根都只是由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元构成。如,西方科学即西方的物象科学,是由:西方哲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心理学、西方医学等基础知识元组成,并由此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而来。因此任何科学以及所相关的科学文献,当然也包括中医科学以及其存世的庞大学术成果(1949年以前存世的中医文献12124种),其所有的现代科学基础,都应当由其构成的基础知识元的数量来决定,并由此决定了中医在所有现代化科学中所应存在的价值。
中医庞大的文献知识,是中医古先贤祖祖辈辈的劳动成果与文化结晶。其中不同于西医的所有“新颖、创新”的基础知识元,如:《内意识学》、《中医象数哲学》等内容,尽管与所有西方物象科学基础知识元中的所有知识都不相符。但按照一定的属于我们东方所特有的意象科学的法则与规律,并由此所构成的中医学,依照其所有具有自己特点的基础知识元的特定形式,重新进行整理、排列与组合,便可以大致地清理出中医中符合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具体学术范畴,以及所有的构成细节。
就象西方用尸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病毒生物学、免疫学等物象基础知识元来构建西医。中医用意象基础知识元中的《全意识学》、《中华象数哲学》、《中华正名学》等来构建中医学一样。在这个基础上,让中医从根源层面上来得到当代科学的全面认知。并从基础知识元的实质上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科学化的当代中医学。此时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医的当代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且只有这时的中医,才有资格象西医一样,很容易地就得到当代所有人的正式认可,并可以得到其正式的应有与实在的现代科学地位。还可以正本清源,并理直气壮地,与现代所有的科学知识相提并论,及平起平坐。其包涵的所有学术成果,包括数千年来的中医庞大学术论著与科学认知,都一一地水到渠成。而且更不必理睬,物象科学代言人的,所有不实之词与现代“科学指责”。
    二十世纪潮流,中国人如果只能说东方,而不会讲西方,那是落后、守旧与无知;二十一世纪时过境迁,这时的时尚是,如果只谈西方,而不知东方,那就是自卑、无能与忘本。因此,现代西方科学只仅指物象科学,而中医则属于意象科学,这是现代物象科学的未知世界,是两种互补的不同科学门派与不同科学领域,无优劣之别、好坏之分,也就是说,中医学是一座崭新的,不同于西医的,已经打开了大门的现代科学殿堂,是人类所拥有的又一个全新的文化知识宝库。我们应当好好地保护与重视它的存在,并努力地继承、研究与发展它。让将来的世界,除物象科学(西方经典科学)外,也更会是东方意象科学的世界,即我们东方科学与文化的新科学世界(包括中医科学文化)。路在前方,我们大家共同地去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3 08:57 , Processed in 0.9218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