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1|回复: 0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十七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4: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十七期
                     作者:山下小林子  2017.8.6 芬笙山人工作室,于福清市
第三节  经脉(经络)象管道大系统分论
一  经络分辨: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中藏经》
1《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并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2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3《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4 《中藏经·脉要论第十》阴阳消息,以经处之。
(二)白话(解释上文)《黄帝内经》、《中藏经》
1 黄帝问: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经脉的颜色不变,络脉没有常色是变化的。
黄帝曰: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也都与其属经脉的颜色相应。
黄帝问:阴络与阳络,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变化。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顺,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这都是无病正常的表现。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黄帝说:好。
2 十二经脉均隐伏行于分肉之间,位置较深,从体表不易察见;通常可以察见的,只有手太阴经过手外踝之上气口部分,这是由于该处骨露皮薄无所隐蔽的缘故。其它各脉浮于表浅而能见到的,都是络脉。手六经的络脉以阳明、少阳二经为最大,此络分别起于五指间,向上汇合于肘关节之中。……雷公说:我不明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黄帝说:所有络脉都不能经过大的骨节之间,只在经脉所不到的间道出入联络,再结合到皮肤的浮络,会合后都显现在外面。……以上十五络脉,邪气实则壅盛于脉中而明显可见,正气虚则脉络?下而不易看见。如果在外表看不见,可在络脉的上下寻求,由于经脉随着人的体型而有所不同,所以络脉也有差异,必须灵活对待。
3 经脉多行于里,内经脉分支而横向运行的叫络脉,由络脉再分别出的叫孙络。
4 阴阳的变化和运动状况,可以从经脉处得到。
二  经脉应象:经典原著的分析与点评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湧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2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阳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厥阴……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府而不仰也。
3《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滞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4《黄帝内经·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发生之纪……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赫曦之纪……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新阜之纪……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坚成之纪……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流衍之纪……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
(二)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2《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藏府,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日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荣输所在,四海定矣。
3《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第三十四》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安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曰:何谓相顺而治?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4《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黄帝曰:愿闻人气的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5《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明第四十一》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胜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戊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三)经典原著《难经》
1《难经·六十三难》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为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2《难经·六十四难》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放此。
(四)白话(解释上文)《黄帝内经·素问》
1圣人制定法则,必定要合乎自然。天有365度及28宿,地有12经水,人有12经脉。天地温和时,经水就安静;天寒地冻时,经水就凝涩;天气酷热时,经水就沸溢;狂风暴雨起时,经水如波涛汹涌,像丘陇一样。病邪侵入到经脉里如属寒邪,血行就会滞涩,如属热邪血气就会濡润,风邪侵入到经脉里,也像经水遭受到风一样,经脉的搏动,也时有丘陇突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
2太阳经有腰部肿胀和臀部疼痛的病症,是因为正月建寅,属于太阳。正月阳气升到上面,而阴寒之气还盛,阳气不能畅达,所以腰椎部肿痛。……所谓出现耳鸣的症状,是因为阳气过盛,好象万物向上盛长而活跃,盛阳循经上逆,故出现耳鸣。……少阳经所谓的心胁痛的症状,是因少阳属9月。月建在戍,戍是少阳脉,散络心包,发病时影响心经,而9月是阳气将尽,阴气方盛之时,因此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卧而不能展转的,是9月阴气渐渐盛了,万物要闭藏,一切都将呈现静而不动的状态,人体的少阳经气也受影响,因此不能转动。所谓严重时出现跌倒的,是因为九月万物衰退,草木凋落,人体的阳气亦由表入里,阴经经气盛而阳经经气虚,阳虚不断向下发展,下肢失荣故常跌倒。
阳明经有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经旺于5月,月建在午,是阳极而阴生时。阳明经病正像时令的阳极而有阴气相加,因此有洒洒振寒的病态。所谓胫肿与两股不能屈伸的症状,是与月里盛阳中阴气作崇的原因。阳气在5月份开始衰微,一阴之气上升,阴与阳争,阳明经气不和,因此发生胫肿,两股不能屈伸的病症……
太阳经脉有所谓胀满的症状,是因为太阴经旺于11月,月建在子,而11月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中的阳气退藏在中,若邪气也隐藏在内,就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当人有了大便和矣气排出时,就觉得爽快而病减轻的,是因为十一月阴气由盛极转为始衰,阳气将要出动……
少阴经脉有腰痛的病,是因为少阴月建在申。10月时三阴已起,万物阳气已衰,人体的阳气也随季节衰弱,因此发生腰痛。呕吐咳嗽气逆而喘,是由于阴气旺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阳气无所依附,就发生呕吐咳嗽气逆面喘的症侯。忧虑怅望,不能久立,坐起则眼花缭乱,是因为阴阳不能安定,万物未有所生,而秋天肃杀之气已来,微霜开始下降,万物因之凋零,人体阴阳之气在内相争,正和这种情况相同,因此眼睛模糊,什么也看不清。……所谓恐惧不安好像被人捉捕一样,是因为秋天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表,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厥阴经脉……腰痛不能俯仰,是由于阴阳气鼓动,草木繁荣,枝叶下垂,呈现俯而不能仰之势。
3因此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天气温刚刚升发,地气刚刚泄露,冻土已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之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很旺盛,能充分润泽着肌肉。秋天气温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缩。冬天是万物伏藏的季节,气血在人体内部运行,精气聚集在骨髓,在五藏内流通。所以邪气常随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袭人体不同的部分,和邪气侵犯人体后的传变……
4发生的年代……相应是春天,在人体的经脉是足厥阴及少阳,……赫曦的年份……相应是夏天;在人体的经脉是手少阴及太阳和手厥阴,少阳;……敦阜的年份……相应是长夏;在人体的经脉是足太阴及阳明;坚成的年份……相应是秋天;在人体的经脉是手太阴、阳明;……流衍的年份……象征是冬天;在人体的经脉是足少阴、太阳……
(五)白话(解释上文)《黄帝内经·灵枢》
1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与自然界是相应的,人体属阴的五藏,以应五音、五时、五味、五位;属阳的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分六阴六阳,合于人体十二经,以应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这是五藏六府与自然界相应的情况。十二经脉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这所以能生存,疾病之所以能形成,人体之所以能维持健康,疾瘸之所以能治愈,都与它密切相关。所以学医的人一开始就应从它学起,医生掌握了它的技术才算全面。粗率的医生认为掌握它是很容易的,但高明的医生认为要精通它还是较难的。请你谈谈经脉在人体是怎样离合出入的?岐伯很恭敬地再行礼回答说:问得很英明!这是粗率的医生容易忽略的问题,只有高明的医生才会认真地钻研它。请让我详细地说明如下。
2黄帝问岐伯说:我听到先生谈过刺法,先生所讲的都不离乎营卫气血。人身上十二经脉的流注,它们在内隶属于五藏六府,在外联络于四肢百节,先生又如何将它们归纳起来,配合于“四海”呢?岐伯答道::人身本来也有四海与十二经水。自然的经水,都是流注于海的,海有东、西、南、北之分,所以称为“四海”。
黄帝说:人体与自然界相应的情况如何呢?岐伯说:人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这四处就是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的。
黄帝说:这种见解是多么深远的啊!先生能将人与天地间的四海相合起来,请问是怎样相应的?岐伯答:必先了解经脉的阴阳,表里和流注转输的部位,而后才能将四海确定下来。
3黄帝说:人身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缘故保证了它的正常运行?岐伯说:五行的内在联系是有一定顺序的,四时气候的变化是有季节之分别的,大凡经脉的运行,与四进五行的规律相适应,就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引起运行的逆乱。
黄帝说:怎样相互顺应呢?岐伯说:十二经脉、与十二个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时,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其气侯各不相同。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阴阳互相协调的,清气与浊气不致互相干扰,这样就能顺应四时而保持健康。
4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有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经水相应,水色的青黄赤白黑不一样,清浊也各不相同,而人身的血气都是一样的,其相应的状况怎样呢?岐伯说:人体内的血气,假使能够一样的话,那么推乃天下的人也就相合为一了,那里还会有变乱的情况发生呢?
黄帝道:我所问的是一个的情况,并不是问天下众多的人啊!岐伯说:“一个人的体内也是有气乱情况的,而在天下众多人之内,也有变乱的人,总的看来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黄帝道: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岐伯说:人所受的谷物化生之气是浊的,所受饮料与空气所化生的气是清的。清气注入阴分,浊气输布于阳分。但水谷浊气之中的精气可上升于咽喉,清气之中的浊气可以下行。如果清气与浊气互相混淆,不能分别而行,升降失却其常,这就叫做“乱气“。
5 黄帝说: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天、地、日、月是怎样与人体相应的?岐伯说:人体腰以上应天而属阳,腰以下应地而属阴,因此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足三阳和足三阴左右合什共十二条经脉在下,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相应,因月生于水,属阴,所以在下的属阴;手的十指在上,与十日相应,日生于火而属阳,所以在上的为阳。
黄帝说:上面所说的十二月和十日,怎样与经脉相配合?岐伯说:十二地支配合十二月以及与足十二经脉的相应关系是这样的:正月配寅,称为正月建寅,此时为阳气初生,主左足的少阳经;六月未,主右足的少阳经;二月卯,主左足的太阳经;五月午,主右足的太阳经;三月辰,主左足的阳明经;四月巳,主右足的阳明经。因三、四两个月夹在两阳的中间,而为两阳合明,所以叫做阳明。七月申,自然界阴气渐生,主右足的少阴经;十二月丑,主左足的太阴经;九月戍,主右足的厥阴经;十月亥,主左足的厥阴经。因九、十两个月夹在两阴的中间,为阴气交会的时间,所以称为厥阴。
以十天干配合十日以及与上肢十条经脉的关系是:甲日主左手的少阳经,巳日主右手的少阳经,乙日主左手的太阳经,戊日主右手的太阳经;丙日主左手的阳明经,丁日主右手的阳明经。丙丁都属火,丙、丁日是两火相并,所以称为阳明。庚日主右手的少阳经,癸日主左手的少阴经;辛日主右手的太阴经,壬日主左手的太阴经。
足在下属阴,所以足的阳经,为阴中的少阳(阳气微);足的阴经,为阴中的太阴(阴气盛)。手在上属阳,所以手的阳经,为阳中的太阳(阳气盛);手的阴经,为阳中的少阴(阴气微)。总的来说,腰以上属于阳位,腰以下属于阴位。
用这种上下划分阴阳的方法来划分五脏,则心肺居于膈上属阳,心属为火为阳中的太阳,肺属金为阳中的少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阴,肝属木为阳中的少阳,脾属土,为阳中的至阴,肾主水中之阴之太阴。
6 属于火音中的右徵和少徵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上部。属于金音中的左商和火音中左徵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左侧手阳明大肠经的上部。属于火音中少徵和土音中大宫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左侧手阳明大肠经的上部。属于木音中的右角和大角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足少阳胆经的下部。属于火音中的大徵和少徵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左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上部。属于水音中的众羽和少羽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部。属于金音中的少商和右商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下部。属于水音中的桎羽和众羽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足膀胱的下部。属于土音中的少宫和大宫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足阳明胃经的下部。属于木音中的判角和少角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足少阳胆经的下部。属于金音中的钛商和上商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右侧足阳明胃经的下部。属于金音中的钛商和木音中的上角类型的人,应当调治左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部。……
属土音中大宫和木音中的……都可以调治……属木音……胆经的上部。
7、六数,比象干六律。六律调节声音,分为阴阳,应于四时十二辰,合于人体十二经脉。
(六)白话(解释上文)《难经》
1 古代医经《十变》上说,五藏六府的井、荥、俞、经、合五腧穴,都是以井穴作为起始穴位,这是为什么?
答:井穴的含义,比象于日出的东方和生机盎然的春天,是万物开始萌芽生长的时期,蛰伏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过来;或爬行或飞翔的活动起来,一切生物无不在春天呈现新生的气象,所以一年之首始于春,十天于计始于甲,五腧穴中比象春天的井穴,自然就是经气开始发出的部位了。
2 古医医经《十变》上又说,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荥穴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阴经的俞穴属土,阳经的俞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阴经和阳经的五腧穴所属的五行各不相同,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这是阴阳刚柔相配合的道理。举井穴为例,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阳经的井穴属庚金,庚在十天干中属于阳,其性刚;阴经的井穴属乙木,乙在十天干中属于阴,其性柔,庚乙刚柔相配。乙为阴木,所以说阴经的井穴属于木;庚为阳金,所以说阳经的井穴属于金。其余各穴的阴阳刚柔配合的关系,都可以仿照此方法类推。
(七)现代基础分析(经络应象)
现代西医基础知识里没有经络这个概念。
(八)山人点评
经络也只是内意识系统里的“象”。
三  经络象管道大系统的分布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第十》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容也,针石缘而去之。
2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3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帝曰:……足三阳者下行……
4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5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
(二)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法地》缺盒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牑;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2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法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3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4《黄帝内经·灵枢·始终第九·法野》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5《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手少阳脉也,名曰天牑。次脉,足在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三)经典原著《难经》、《中藏经》
1 《难经·二十三难》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太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浇灌,朝干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2 《中藏经·卷中·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任之法第三十二》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络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足太阳是其经也。
(四)白话解释《黄帝内经·素问》
1 人身上有大谷12处,小溪谷354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一旦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除掉它。
2 黄帝说: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这是必须有人来指导,才能明了部候准确之处。上部天,即两额太阳穴处动脉;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中部地,即两手阳明经合谷穴处动脉;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穴处动脉;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下部地即足少阳经过太溪穴处动脉;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因此下部的天可以用来候肝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候肾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候脾胃之气。
黄帝说:那么中部之候是如何之呢?
岐伯说: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用来候肺之气,地可以用来候胸中之气,人可以用来候心之气。
黄帝问:上部之候又是如何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用来候头角之气,地可以用来候口齿之气,人可以用来候耳目之气。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有九野。地之有九野,以应人之有九藏;肝、肺、心、脾、肾五神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形藏,合为九藏,若五藏败坏,气血必见枯槁,而气色枯槁就必然要死亡的征象。
3 黄帝说……足三阳经脉之气是下行的……
4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阳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5 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集在耳中,并上绕到左耳上面的额角……
(五)白话解释《黄帝内经·灵枢》
1 胸骨上缘凹?处的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突;次于任脉后第一行的动脉,是足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人迎;第二行是手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扶突;第三行是手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窗;第四行是足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容?;第五行是手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第六行是足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柱;第七行在颈(项)中央,是督脉所行之处,有穴名风府。在腋下上臂内侧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府,在侧胸部当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池。……足阳明经的动脉,挟喉而行,有腧穴分布在胸的两旁膺部。手阳明经的腧穴,在它的外侧,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经的腧穴,在曲颊处。足少阳经的腧穴,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的腧穴,在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阳经的腧穴,在项后,挟大筋两旁发际下的凹陷中。五里穴,在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处,不当屡刺,以防五腧之气血尽泄。
2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说由络脉渗灌血气于周身百节的穴位。
3 黄帝说:经络虽有阴阳之分,但都属于整体的经络系统,内连藏府,外络肢节,上下会通,经脉与络脉相互贯通,如环无端。……手足三阳经,都会聚于头面。……人体的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都上注于面而走七窍。
4 凡是腰以上的部位有病,手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都属于主治范围;腰以下的部位有病,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都属于主治范围。
5 颈间结喉两锵的动脉处,有穴名叫人迎,属足阳明经,在“婴筋”的前方。在“婴筋”后方的是手阳明经脉,有穴名叫扶突。向后次一行的经脉是足少阳,有穴名叫天。向后再次一行的经脉是足太阳,有穴名叫天柱。腋窝下方的动脉处,是手太阴经脉,有穴名叫天府。
(六)白话解释《难经》、《中藏经》
1 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十五经脉,它们的经气循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终止呢?答: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贯通阴阳以营养全身各藏府组织,它起始于中焦,首先依次流注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从手阳明大肠经再依次流注到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从足太阴脾经再依次流注到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从手太阳小肠经再依次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从足少阴肾经再依次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少阳三焦经再依次流注到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又回流注入手太阴肺经。
十五别络是从经脉分出旁支,它们沿着所分出的经脉分布,彼此连结,如环无端,使经脉贯通而气血灌注全身,同时全身经脉气血朝会于寸口,人迎,所以在这两个部位上诊脉,就能诊查病情,判断预后,指导疾病的治疗。
2 上焦,由络脉所连接;中焦由经络所连接;下焦由水道所连接,又属膀胱……足太阳膀胱经是其经脉。
(七)现代基础点评(经络象的分布)
这经络表面看起来象是个系统,但显然既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和淋巴系统,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八)山人点评
经络系统“如环无端”,是个连续的系统,这是一种由古代中国人发现的“静态”内意识现象,现在的人们对这种内意识现象充满疑惑。真正从意识认知入手,重视和研究才刚刚开始。
四  经络象管道大系统的表里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2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3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故气从太阴出,注予阴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顽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盒,下流肺中,复出太阴。
(二)经典原著《脉经》《中藏经》
1 《脉经·第一卷·第七章·两手六脉所主五藏六府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于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仑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三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于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2 《中藏经·卷中·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肾者……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
(三)白话(解释上文)《黄帝内经》
1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是表里,足少阴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是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脾经是表里。这是足三阴和足三阳经之间的联系。小肠经和心经是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是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手太阴肺经是表里。这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联系。凡是治病,如血液盛满的,一定得先刺去其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然后观察病人的意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2 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
3 营气的运行是从手太阴经脉出,注于手阳明经脉,上行传注足阳明经脉,下行达足跗传注足大趾间,与足太阴经脉会合。上行股内入腹,从脾上传注心中,沿手少阴经脉,出腋窝,下臂至手小指,会合于手太阳经脉。上行经过腋部,出眼下眶内,注于眼内角,再上行头项中央,下走项后,与足太阳经脉合。沿脊柱下行于尾骶部,再下行注于足小趾尖,斜入足心,注于足少阴经脉。上行注入肾,由肾转注心,向外而散于胸中,沿手厥阴经脉,出腋窝,下臂,经腕后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尖,回出注无名指尖,合手少阳经脉。上行于两乳之间,膈膜之上,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肋,注足少阳经脉。下行至足背,复从足背注足大趾,合足厥阴经脉。下行至足背,复从足背注足大趾,合足厥阴经脉。上行至肝,从肝上注于肺,再上沿喉咙,入上颚之窍,深入于鼻内通脑之处。别行的分支由额沿头项,下项后中线,沿脊柱入骶内,这是督脉;再由此环绕阴器,从阴毛中部上行,过脐中,上沿腹内,入缺盆,下注肺藏,复出手太阴经脉。
(四)白话(解释上文)《脉经》《中藏经》
1 心部在左手关部前寸部便是,即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小肠为腑与心相合,两者合于上焦,合处名叫神庭,在龟尾下五分处。
肝部在左手关部便是,即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胆为府与肝相合,两者合于中焦,合处名叫胞门,在太仑左右各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部便是,即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膀胱为府与肾相合,两者合于下焦,合处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部便是,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大肠为府与肺相合,两者合于上焦,合处称呼吸之府,在云门处。
脾部在右手关部便是,即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胃为府与脾相合,两者相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合处称章门,在季胁一寸半处。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部便是,即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膀胱为府与肾相合。两者合于下焦,合处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叫三焦。
2 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膀胱经是其所属。
(五)现代基础分析(经络象系统的表里)
除血管、神经、淋巴外西医的确不知经络为何物!
(六)山人点评
古中医所发现的人体内意识“静态现象”—经络象系统,的确是古人类在医学史上的一个空前壮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3 03:10 , Processed in 0.1086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