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0|回复: 0

第二章 中西方哲学简介及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3 14: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中西方哲学简介及分析
哲学练的是智力,而且这种智力的训练就象古龙武侠小说中的“内功心法“一样,是最上乘智力的必由之路。有了这种最上乘的智力心法,其它的智力学习如:物理、化学、数学、文学等都只成为智力这种“武术”中的招式和套路、而不是真正智力的“武术内功”了。
第一节  西方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简介
西方哲学主要指产生自古希腊的欧美哲学。当今欧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来看,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发达的地区。然而历史证明,至少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欧美并不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起源。自人类有了文明史的数千年以来,欧美从来不是人类的最先进代表。然而十五世纪后,欧美飞速发展,越来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当然这里也有着诸多的极其复杂深刻的各种原因。但其中一个因素是分不开的。即是西方拥有博大深远的西方哲学,以及其所包涵的伟大思想。
从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产生起,到近、现代欧美哲学的不断发展,西方出现了许多令人敬仰和熟悉的伟大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他们的深刻思想影响了欧洲和全世界,影响了当代和后世。
西方哲学可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古代指古希腊哲学,它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著名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古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之后,以基督教为主干的哲学形态。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变时期的哲学等,前后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西方近代部分的哲学是在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变革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的,它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产物。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西方的现代哲学,分为二大思潮:第一科学主义思潮(又叫实证主义思潮);第二人本主义思潮,这两类思潮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和发展。
西方哲学的组成,大体上体现在三个部分,即: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学。
一 西方古代主要哲学家简介
(一)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认为世界是由水结构组成的;而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一团永恒的热火;恩培多克勒则认为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还有德漠克里特的“原子论”。
(二) 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也是伟大的;其弟子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说明他是一个关注现实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伟大的亚力山大大帝的宗师亚里士多德,他一生提倡科学精神,并以其逻辑学以及其自然界万千个体为对象,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进而创立了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各学科,而成为现代各学科的先驱。他的理论更是控制了西方人的思想达千年之久,其著名的逻辑三段论是: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如:人会死;某某是人;所以某某会死。
(三) 西方文明的另一个名字的称呼就是基督教,它的文明与思想产生自基督教诞生之日,后来形成为罗马国教后,直到现代,基督教的影响仍无处不在。如:许多西方总统上台或每个普通西方人在法院作证宣誓时,手都必须按着《圣经》来起誓等。1224-225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哲学家托马斯 · 阿奎那,以及他的神学对基督教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 西方近代主要哲学家简介
(一) 出生于1561年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也是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其逻辑之三段论的例子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美美是黑乌鸦,所以美美是黑的。其主要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存在的反应”等。
(二) 1596年出生在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的主要中心思想是唯物与唯心的二元论。其名言是:“我思故我在。”
(三) 1632年出生于荷兰籍的犹太人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倡了泣神论。
(四) 1632出生在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和1724年出生于德国的哲学家康得都认为世界只是一种感觉。
(五) 1770年出生于德国的哲学家黒格尔,一生认定“绝对理念”。他的名言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六) 1788年出生于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公然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三 西方现代主要哲学家简介
(一)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年出生,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
(二)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年出生,他所代表的学派是生命哲学。
(三) 1859年出生于美国的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思想都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为人类服务。因此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四) 1872年出生于英国的罗素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分支分析哲学的创立者之一。主要思想有1、外在关系说以及与之相关的逻辑原理主义;2、逻辑学论;3、类型论;4、摹状词理论等。
(五) 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形而上学。其双杰是1882年出生于德国的石里克和1891年出生在德国的卡尔拉普。
(六) 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创立了两种截然不同而同样伟大的哲学。其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化》和《哲学研究》。其名言是:“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七)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其擅长的是精神分析,无意识是其精神分析大厦的基石。
(八) 古月塞尔出生于1859年的现在属于捷克共和国的地方。主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他的现象学等。
(九) 海德格尔1889年出生于德国。其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词。
(十) 萨特1905年出生于法国,其主要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五期
第二节  东方及中国哲学的简介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边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和内中的真谛。总要讲究由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进行有深度的系统研究和了解。以求能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能在当时以为已经大体上根本透彻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进尔产生出一系列的“高深”学问。由于这些学问都充满了智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学问就是哲学。所以说哲学家只是思想能达到某种深度的思想家的另一种正式说法。许多思想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哲学家。以中国为例,春秋战国时的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无一例外,又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系统反思,是一种思想的质的升华,因此并不可能每个民族都可以拥有。一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通常意义的哲学,只有中国、印度和古希腊。通俗地说就是当古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精神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量的积累,这时才可能产生精神的质的突破。中国的古哲学,就是在春秋战国时的四海翻腾、五洲振荡,诸侯混战,诸子争鸣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前秦时代,其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等。还有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等。
秦汉时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正统儒家,其它的非正统哲学家有王充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玄学的产生,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的逐步形成。
隋唐五代时儒、释、道等三宗并行。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以理学为宗,代表人物有朱子。
近现代则有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
总之中国哲学的重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和理学等。其代表人物则以孔子、老子和朱子等为著名。而这三个中国灵魂式的人物,都与“象数学”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如:孔子全面整理了《易经》;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的道;朱子《语类》中的“无独必有对”的矛盾观等。
一 东方(含中国)主要著名的哲学思想、哲学家简介
(一)印度的《吠佗》及其《奥义书》的“梵”和“我”。
(二) 印度的佛佗,他创立了佛教并建立了佛经的基础。
(三)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和他的创造人穆罕默德。
(四) 波斯的苏非主义认为:人类的心理存在着无限的等级层处上的区别,但就总体的布局而言却与神没有什么区别。
(五) 西藏的《死经》由卡茨·达瓦·萨姆杜普喇嘛所作。
(六) 达摩的哲学与禅宗在中国是被当为艺术语言来接受的。而在日本则是文化修养极高人的哲学。
二 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及其思想简介
(一) 前秦时期的诸子哲学家。
1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其主要思想为礼。
2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提倡善。
3 道家老子提倡无为的思想。
4 同是道家的庄子则提倡逍遥游。
5 墨家的墨子其哲学是功利主义。
(二) 经学时代的哲学家。
1 西汉的儒家董仲舒。
2 西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的孟喜、京房。
3 古文经学的杨雄、王充。
4 南北朝玄学中的向晏、王弼、阮籍、嵇康、刘伶、向秀与郭象。
5 南北朝时期佛学争论中的僧肇。
6 隋唐佛学中的玄奘印度行。
7 隋唐佛学中的天台宗佛学大师知凯。此宗以慧文为第一祖,慧思为第二祖,智颇为第三祖。
8 隋唐佛学中的慧能、神会与宗密。
9 道学初兴中的韩愈、李翱、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及程明道、程伊川二程兄弟。
10 道学中理学一派的完成者宋朱子。
11 道学中的心学一派:陆象山,杨慈湖。
12 朱子之后的理学:陈白沙、湛甘泉与王阳明,王阳明之弟子王龙溪及王心斋。
13 清代道学的继续、颜元、李塨、戴东原。
14 清代的今文经学:康有为、谭嗣同、廖平。
第三节 中医象数学的应用及争议
从古到今,象数学在我国应用具有漫长历史,近代则开始充满争论。
一  中医象数学(哲学、数学与中医学的结合体)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的人都存在有对自身存在和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二个大问题。哲学的研究也一样,中国的古代“哲者”,他们把用于观察、认识和了解自身和世界的问题,别开生面地用哲学的方法把象(现象)、数(数学)、义(内容)、理(道理)、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学问,然后用其来观察、认识了解世界与模拟、仿校、“仿法”世界。他们认为世界是这样地构成的:世界(包括自身)=原理(法则)+数字=道(太极)+1,我们都知道“数”是人类野蛮与文明的标志,因此哲学+数学,这当然是个非凡的想法。这种“想法”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考验和升华,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个同全世界所有哲学流派都不一样的,可以很自然熟练地应用于模拟、仿校、“仿法”世界,或用于理解和解释大自然与世界规律与法则的中国独有的哲学流派——“象数派”。并因而形成了许多复杂的象数理论与学说,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象数哲学。
象数学的最早起源与文字记载,应从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和神话传说中的龙马与神龟的《洛书》与《河图》说起。然后是公元前,约17世纪——前11世纪,夏朝的《连山》;和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殷朝的《归藏》;以及公元前,约11世纪——前256年周朝的《周易》。
《周易》其理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八八六四卦。其数为:0生1,1生2,2生4,4生8,8生64。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4年)时期,孔子为《周易》作了系统的整理,为其广泛流传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期的老子有《道德经》其理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数为:0生1,1生2,2生3,3生万物。
还有的就是由传说中的黄帝、岐伯等所作的《黄帝内经》,书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哲学的象数学,主要有,理:阴阳、五行;数:1生2,1生5等。
接着是这种哲学的“象数学技术”分成了好几个流派。主要的有:“上三流”属于政、军、宗教等各界应用的,如:奇门遁甲等;“下三流”属算命卜卦等应用的,如:八卦、四柱之术等;“中三流”属中医界使用的,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
而根据《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中的象数义理术的哲学原理,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有了真正的重大发现与发展的中医学伟人应数东汉的大医圣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论》,其中就有著名的六经辩证。即以,理:阴阳学说;数:1生2作总纲。分成理: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数:1生3。理:三阳,太阳、少阳、阳明;数:1生3。然后是理:三阴和三阳。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数:2生6等。还有八纲辩证,这是医理与数字八的应用等。
接着是长时期数千年的停滞,一直到清代又有由叶天士(约公元1666—1745年)所著的《瘟热论》面世,它依据《内经》等理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把外感热病分成了:(一)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二)数:1生4。
同是清代的吴鞠通(公元1758——1836年),他所著《温病条辨》,在书中他创立了《三焦辩证》,并把外感热病其证候归纳为,理:上、中、下三焦;数:1生3。
至此中国哲学的古中医学象数学派即中医象数学就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二 惊心动魄的中医文化之劫(中医及阴阳五行的存废之争)
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张功耀
我是赞成让中医成为文化遗产,象古董一样送进博物馆供人参观、研究的,不要以科学的名义骗人、害人就行。——方舟子
我反对的就是中医阴阳五行的这套理论,我把它称为伪科学。如果打分的话,西医可得90分,中医只有10分。——何祚庥
1917年废止中医的领军人物,余云岫(1879——1954)所写的《灵素商兑》出版。全书约二万五千字,其中70%是批判中医错误的。认为中医治愈疾病的功能有四:一贪天功,借助人体本身就有免疫力;二利用人类本能发明的事实;三精神慰藉和心理暗示;四传语之过量,而且中医人的思想顽固保守,拒不接受现代科学、攻击西医是“媚外卖国、蹂躏。”余云岫认为中医等同于巫术,“中医是杀人的祸首”,必须坚决废止和清除。他在《灵素商兑·阴阳五行第二》中说:“故阴阳五行之说破,而《灵素》(指《素问》、《灵枢》)全书几无尺寸完肤。……凡吾国一切学术,皆蒙阴阳之毒,一切迷信构牵,皆受阴阳五行之弊,邪说之槟也久矣。……在昔上古,文化未开,人民崇信鬼神。……中夏则有巫祝,即阴阳家也,……灵素之渊源,实本巫祝,宜其笃守阴阳五行之说,而不敢叛也。”
当年反对西医的著名人士确实大有人在,如: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的20—30年代全中国的中医又称国医,其数量仍远比西医多。一般的普遍老百姓也都只习惯于看中医,而不看西医。那些看西医的少数人,都是只是一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所谓有文化的人。此种情况一直保持到1949年解放初,那时中医大概有30万人,西医则只有2万。
2006年2月,张功耀教授拉开了网络签名的序幕,他在“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网点发表了《告别中医药》一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年6月又发表文章称“彻底废除中医,科学怎能向愚味低头?”10月张功耀正式网上征集签名公告,号召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一度传出有上万网友签名。
近来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也出了一本《科学成就健康》的新书,他在书中的《科学看待中药的副作用》一章用了近20页的篇幅逐一介绍了常见中药60余种的副作用。他认为:“如果反医学当成是科学而不是信仰的话,就不应该迷信古人。张仲景作为一位1000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规学院毕业的学生。一种药物被使用了1000多年并不能证明其没有问题。”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为方舟子这本新书作了序。有人问其对《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的看法时,他表示:“这是当然的,古人医学知识,确实不如现代医学院学生。”公元2000年初,全国约有西医300万人,中医则不到13万人,而能纯正地用中医经典理论诊治疾病的真正著名中医约不到300人。
鉴于网络事件,2006年10月10日,卫生部正式表态,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认为签名活动是“对历史的无知”。同年10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对持反对中医的言论的人称:“否定历史,违背科学,”是“数典忘祖的闹剧”。并说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万名。
三  现代人怎样运用中医“象数学”中的“八卦”与“阴阳五行”
有人认为产生于古文化的《易经》、《黄帝内经》包括其中的“八卦”、“阴阳五行”等都是封建迷信的,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用宇宙的产生为例:宇宙大爆炸产生之前,那时没有时间、空间、物质与能量的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古人,把这种状况叫做“○”,或是无极。然后形成一个大爆炸之前的瞬间奇点,这个奇点就是太极,或叫做道。这个过程从理上说是从“无”到“有”从数上说则是从“○”到“1”。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有关道,老子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用白话解释就是,老子说:有一个混同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生成。它寂静无声,清澈无形!独立存在,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称,把它称做“道”。又说:道是个恍恍惚惚看不清楚的东西,这东西的其中存在有许多现象与形象,还存在有实在的事物和包含有孕育万物的本质,叫做“信”。这本质十分真实确实和可靠。以上老子所说的,就是宇宙初开时的“道”和“1”的产生过程。尽管这种叙述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是显然并不封建也不迷信,而且至今仍还相当地“唯物”和现代化。
当太极或道,即数字的“1”,宇宙的“奇点”形成后,宇宙的大爆炸就在瞬间产生,同时这也是能量大爆炸所占用的空间在瞬间发生的过程。于是从“理”上说,“奇点”的大爆炸产生了能量和空间;从数上说这就是1生2。就是道生一,一生二;就是太极分两仪;就是道分阴阳;就是《矛盾论》中的1分为2。这和封建迷信当然也没有关系。
随着大爆炸的过程,空间不断地扩大,这就需要时间,时间不断延长,空间不断扩大,这形成了一对矛盾。而经过了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就充满了许多“无形的质量”,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气”,最后据以形成了物质。至此从理上说:阴阳的“两仪”:空间和能量,又分成了“四象”: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它们既是四象的: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又是“两仪”这二对矛盾中的:时间与空间一仪(一对);物质与能量的另一仪(另一对)。因此说宇宙的生成,从理上说的确存在有二仪生四象的现象;从数上说则就是2生4。
随着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扩大,物质的形成和能量的变化。时间就有了过去和未来,空间就有了大与小;物质也有了轻与重;能量也产生了多与少。这就形成了四对矛盾,以理来说,“四象”就成了“八卦”,以数来说“4”就生成了“8”。
以上所说的就是,怎样结合《易经》、《黄帝内经》中的“八卦”和“阴阳”学说,来叙述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而依据五行学说,我们当然还可以把世界分成五个按类比理论组成的“构与序”,如:“金”的类比、“木”的类比、“水”的类比、“火”的类比、“土”的类比等。我们知道类比的方法,是典型的中间(模糊)意识思维,实践证明这种产生于自然的思维方法是“先进和有效“的。这些种种都“说明了古人利用“象数学”中的哲理,并应用其中的“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等来做为一种哲学工具,超前地去解释人类和大自然中的许多难题。因此,“八卦”和“阴阳五行”等都只是不同的哲学的具体工具,是哲学“象数派”家中的奇珍异宝而决不是什么封建迷信和不科学不可以见人的东西。
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解释宇宙的大爆炸现象,大爆炸的过程,就是○生1;1生2;2生4;4生8的过程。或五行类比的1生5,这些数字的每一个,如:1、2、4、5、8等因其都已经包含了深刻的的“理”,因此都是非同小可和包罗万象的,它们都是“象数学”中的构与序,是用于分析世界与大自然的哲理标识。八卦、阴阳、五行等,也都是这些哲学象数派的“构”与“序”的不同“数(数学)、理(哲学或哲理)”系统。
第四节 现代“象数学”
古《易经》有中“易有太极”之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之说;宋“理学”中有:世界只能由“理派生”,即“理一”之说;以及现代《辩证唯物论》中的“唯物”之说等。这些古今截然不同的哲学理念,以其不同的哲学内涵,如:太极、道、理、物等,让世人有了不同的重大关注。让人不解的是不同的哲学内涵都有一个根本相同的“象数学”结构,即:哲学+数学=不同的哲理+数字=理+1。也就是说,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用数字的“1”来代表世界万物。尽管这些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持有不同的哲学观点,但都惊人一致地认为世界就是“1”。它是唯“太极”的1;是唯“道”的1;是唯“理”的1;是“唯物”的1。
当然还有一些天才的思想家认为,以哲学的观点,世界还可以用“太极”分“二仪”,即1生2,这便是《阴阳学说》。而现代伟人用哲学的观点,把世界1分为2呢?这便是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的来源,当然这些都属于“象数学”。
一 矛盾论
以毛泽东为首倡的现代“象数学”的哲学著作《矛盾论》集中体现了“象数学”中的理(矛盾的性质)和数(1分2)。具有明显的哲学和数学结合的“象数”特征,因此是“象数学”现代应用的光辉典范。把阴阳学说与《矛盾论》进行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阴阳学说只讲阴阳的普遍性,不讲阴阳的特殊性。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阴阳的主要和次要关系,却只预先地规定了阳是事物的主要方面(阳常有余,阴常有不足),而并无明确的其它叙述。《矛盾论》中有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说法,还强调的了矛盾的斗争性与飞跃,以及矛盾的量变与质变,而阴阳学说则只强调和谐和统一。
(以下节选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孙翠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P225—236)
“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伟大的革命。”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现实存在的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对立和统一是构成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
1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彼此吸引的趋势和性质。它包含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存在着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即对立的双方互相包含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可以表现为对立双方直接的同一,如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又可以表现为对立双方的互相创造,如生产不仅创造消费对象、消费的方式,而且创造着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又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并使产品功能得以实现。还表现为对立双方彼此一致、相符,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还能表现为对立双方的结合,如政治生活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结盟等等。
2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分离的性质及趋势。矛盾的这种性质和趋势,常因具体的载体及条件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力学中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在化学中表现为化合与分解,在生物学中表现为遗传与变异等等。矛盾的斗争性的基本类型,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同一本质的对立,另一种是不同本质的对立。同一本质的对立是非对抗性的,不同本质的对立则具有对抗性质,它们各自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初期表现为差异,中期表现为对立,后期表现为冲突。无论在什么阶段,矛盾的斗争性都具有不可调和的性质。有矛盾应有斗争。只存在斗争的形式、规模、激烈程度的区别,而不存在斗争性有无的问题。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双方的差别和对立,自然也谈不上双方的统一和联结。所以,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问题寓于同一性之中的,失去了同一性,斗争性也就失去了“寓所”。事物的发展,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矛盾的同一性为斗争性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是矛盾双方得以转化的内在根据,也是衡量事物发展的重要标志;矛盾的斗争性则是造成双方力量对比变化和地位转换的直接原因。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在联系,主张抽象的同一或绝对对立,是形而上学的典型表现。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全部粗俗性表现在: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正是因为如此,它才不能理解变化、发展。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1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普遍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发展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是充满矛盾的。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指同类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即共性。虽然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是彼此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过渡。同类的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都有其共性。
2 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差别性或个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第三,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在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称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制约作用。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每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该矛盾的性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不决定该矛盾的发生,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的重要表现。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矛盾的相对性。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亦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表现在: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差别、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化个性深刻,但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个性比共性丰富,个性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中。其次,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表现在:一方面,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是与一定的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现实事物问题共性与个性统一。再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是普遍、共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成为特殊、个别,反之亦然。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的方法。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方法。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毛泽东称这一方法为“一分为二”,并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自然科学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运动与静止等的分析,哲学与社会科学关于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真理与谬误、肯定与否定、量变与质变、必然与偶然、进步与退步等的分析,均离不开这一基本方法。
“两分法“的重点在于揭示对立面的差别、矛盾和斗争。这是辩证认识的开始、基础。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把握对立面之间的联系。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相互转化的东西。”
2 具体情况分析的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首先意味着把握矛盾的发生。它要求:一要注意该矛盾和其他矛盾的质的区别;二要注意该矛盾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的特点;三要分析矛盾双方的特殊地位。
3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方法。
4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两点论”,亦即全面论。它要求在研究复杂事物及其过程时,既要看到其主要矛盾,又要看到其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具体矛盾时,既要看到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所谓“重点论”,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及其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具体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分主次,因而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因而内在包含着两点论。
二 现代哲学中的杰作“理+○”的应用
——任星整理
任恢忠在哲学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零”,这创意是哲学“象数学”的现代杰作。其过程是:哲学+数学=理+数字=中介+○。                                       
任恢忠(1941-2003),在哲学专著《物质·意识·场》中,作者赋于了“零”的丰富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对零的应用,不局限于某事物特定的层面上,如对物质的分类中零的认识,以及“静止质量”的这一层面上,而是在零的意义上拓展和引申为中介的范畴。在数学中,零原本就是一个中介的数,零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中介,它比任何数的内容都丰富;零是正数与负数之间的中介,在正与负之间是唯一公证的中性数……零物质、零点运动、零时空、零点思维方法……任恢忠同志把“零”作为一系列中介范畴的共同“姓氏”,把宇宙间的一切矛盾范畴沟通起来,从而在理论上最后确定“中介观”而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面对任恢忠先生这些对“零”独具匠心的认识,其价值,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认识;其意义更是深远,也必将引起人们对它的深切关注。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六期
第五节  类比与司外揣内
一  阴阳五行中的类比原理探源
中医的类比是来自人类的一种另类与非理性思维的自然表达方式。
最重要的人类思维自然表达方式有二种。一种是人类在觉醒时理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另一种是人类在梦境中的非理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梦是一种突破了潜意识屏障的内意识活动,这是一种无法用理性来控制的大脑自然产生的潜意识行为。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行为对来自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刺激反应和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觉醒时人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而做梦时的思维则是非理性的。那么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我们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又是怎样说的?我们来看一看。(以下节选自《梦的释义》[奥]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版P12-22,以下加“”号者)。
(一)外部刺激所引起的梦
1  外部刺激,如:“照在眼上的一道强光,一个可听到的噪音,或一种刺激鼻子黏膜的气味。在睡眠期间的无意活动中,我们可能露出部分身体,从而产生冰冷的感觉,姿势的改变能引起压和触的感觉。蚊子叮咬或者夜里轻微的不测之事会同时影响不止一个器官。”
2  外部刺激相应产生的梦:“雷的轰鸣把我们带入激烈的战斗,雄鸡的啼叫可能转为人的恐怖的尖叫,而门的吱吱嘎嘎声可能变幻出强盗闯入家中的梦。夜间当毯子从床上滑落时,我们会梦到正在赤裸地行走或掉入水中。当横躺在床上而脚伸出床沿时,就会梦见站在吓人的悬崖边上或从极高的地方掉下来。如果头偶然地压在枕头下面,我们会想象一块巨大的石头悬在我们头目并且正要把我们砸得粉碎。精液的积累导致激发情欲的梦,局部的疼痛引起受到虐待、敌意的袭击或由于事故而身体受伤的念头。”
“迈耶曾梦到正在受到几个男人的袭击,他们把他直挺挺地摔在地上并在他的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打一个楔子。梦到此处,他突然醒了并感到有一根稻草在脚趾间刺着。根据享明斯的记载,同一位作者在睡眠中还梦到他正在被吊起来,其实是长睡衣勒住脖子。霍夫鲍尔年轻时曾梦到从高墙上掉下来,醒后发现床架已经散架了,而且他实际上已经掉到地板上……。格雷戈里叙述说他曾在脚上放了一个热水瓶,并梦到去埃特娜山的顶峰做了次旅行。在那里,他发现地烫得几乎不能忍受。在给头上敷上发疱药后,另一个人梦到印第安人正在剥取他的头皮;还有人因衬衫是湿的而梦到正被从河中捞出来。痛风的发作使一位病人相信他正被掌握在宗教法庭的手中,并且正在承受严刑的痛苦。”
3  相同的刺激所引起的不同的梦(希尔德布兰特的三个“闹钟的梦”):“在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我正在散步。我穿过绿色的草地闲步直至一个邻近的村庄。在那里我看到大批居民走向教室,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胳膊下夹着赞美诗集。我记得这是星期天而且早礼拜不久将要开始。我决定参加,但是因为感到很热,我便打算站在教堂的墓地中直至凉快下来。在读着各种墓志铭时,我听到教堂执事爬上教堂塔楼,我看见了头上的小钟,它正要响起来以宣布礼拜开始。它静静地悬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摇摆,并且突然它的声音如此清晰和刺耳地回荡着,以至把我吵醒。但是钟声是来自闹钟。”
“第二个例子。这是一个晴朗的冬天。街上积着深雪,我指望乘雪橇,但我在得知雪橇已停在门口之前必须等一会儿。现在我正准备上雪橇。我放上我的皮衣,放上暖脚物,最后我坐进我的座位。但是我的启程仍旧延搁了。最后缰绳被骤然一抽,马出发了,雪橇响着铃,现在猛烈地摇动着,带着那不断地撕扯着梦中游丝的力量,开始了它们熟悉的乐曲。这又只是我那闹钟的锐利响声。”
“还有第三个例子。我看见帮厨女工拿着几打盘子沿着通向餐厅的走廊走去。她臂中的瓷器在我看来眼看要失去平衡。‘注意点!’我喊道,‘你会摔了这一摞盘子’。自然通常会有回嘴——她习惯于如此。同时我继续跟在她后面担心地注视着她,终于在门槛处看到易碎的盘子掉下来,摔得粉碎,并成百片地滚过地板。但我不久即觉到这个无休止的暄声并非是吱吱声而是一个真正的铃声。随着这个铃声,梦者现在明白了这是闹钟正在执行着自己的职责。”
(二)内部刺激所引起的梦
1  内部(主观)的刺激
“例如有一次莫里在入睡阶段中总是摆脱不掉一系列面容扭曲、发式古怪的荒诞形象,醒后他回忆起曾在梦中梦见过它。另一次,他正在接受相当严格的饮食控制,由于饿坏了,他在一种入睡状态下看到一个盘子,一只拿着叉子的手正从盘中摄取食物。梦中他发觉自己坐在堆满丰盛食物的桌子旁,听着刀叉的响声。还有一次,在眼睛感到紧张和发疼的情况下入睡后,他看到一种微缩字体的入睡前幻觉,并费了很大力气才逐个把它们辩认出来。一小时后醒来时,他回想起一个梦,梦中一本打开的书堆满了极小的字,他不得不费很大气力来读完它。”
2  内部(机体)的刺激
“疾病器官给梦内容留下带有特征的印象。患有心脏病的人们的梦一般是极度悲哀,并因恐怖而吓醒,在其梦中内容几乎总能发现在恐怖环境下的死亡。患有肺病的那些人梦到窒息、被挤碎和飞翔,他们中大量的人遭受着人们熟知的梦魇——附带说,博尔纳已通过压迫脸和盖上嘴及鼻子在实验中成功地引起了这些梦魇。”
“穆里·沃尔德已经着手通过做一个单纯的生理学实验来证明身体感觉对梦生成物的预定影响。他改变睡者肢体的姿势,并将这些变化与生成的梦加以比较。他记录了下述结果:
(1)肢体姿势在梦中大致与现实中的姿势相当,即我们梦到与实际情形相符合的肢体的静态情况。
(2)当一个人梦到运动的肢体时,它在执行运动中的一种姿势问题与实际姿势相符。
(3)一个人自己肢体的姿势在梦中可能属于另一个。
(4)一个人也可能梦到所说的运动受到阻碍。
(5)任何特殊姿势的肢体在梦中可能呈现为一个动物或妖怪,此时,在两者之间便建立了某种类比。
(6)肢体的行为在梦中可能引起它与有某种关系的意念。例如:如果我们正使用我们的手指,我们便梦到数字。”
综合以上之梦,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梦对来自人体外部和内部的任何刺激,都是用非理性的类比方式来告诉人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尽管这是一种典型非理性的与理性完全不同的另类思维与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方式,普遍地存在于各式各样的梦中,并为几乎每个人所曾经拥有或亲身体会过,如:性梦等。因此梦这种非理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所体会出来的理性结果,与觉醒时理性所表达的,如理性地看到和听到闹钟在叫,和非理性的用梦来类比地表达了闹钟在叫,在事实上其理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正确性也是无误的,其目标更也都是一致和无可辩驳的。
对梦的类比表达方式,古中国人在数千年之前就已经心领神会,并首先把它正式地应用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哲学理论中。直至如今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基石,当然并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它的质疑和争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证明,所有这些反对的作法实在都是多余和无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梦,而且这些梦都存在有类比的自然现象,并且是梦产生的依据。
类比推理的方法从理性思维的角度上认识当然是不可靠的,甚至也不能提供可靠的理性前提与理性的论据,但是这种形式形成于大脑自然行为的潜意识思维。它能启发思想,触类旁通;能提供假设与结论,而这些假设与结论,经过了进一步的检验又往往可以成为确实的中医学知识与见解,并在中医的各种分类、假设、发现、发明中,以及和其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实际作用。因而成为中医哲学阴阳五行应用于实践的不可缺少手段,我们把这种手段又称之为比类取象。
二 司外揣内的中医思维方法
司外揣内法,又可以称之为观表知里法。是指人用对事物外部表现的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本质与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古中医家把这称之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中医对“诸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上的。当一些“先知先觉”的古中医家,对人体生命存在时的鲜活内在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千辛万苦得来的身体内部的第一手资料,是无法让一般的中医师,用眼睛和耳朵等感觉器官来直接认识和感受到。因此真正有效的办法只能让他们通过观察外部的方式来理解和推测人体的各种内在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如:五脏的心,虽然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心,但它的功能却可以通过人外在精神变化来观察到。再比如:观色,面赤的为心病;面青的为肝病;面黄的为脾病等。这就是中医的司外揣内法。
第六节  中西方哲学(含中西医学)的比较与“战略评估”
人类三千年,从古代到200年前,西方的哲学、医学甚至包括经济能力等,从大体上说落后于东方的。近200年来西方的哲学、医学也包括经济能力等,则远远地超过了东方。于是东方人就可能反思自问,这问题到底是发生在哪里呢?
一 中西方哲学(含医学)的比较
(一)先期的东西方哲学家对世界的看法是惊人地相似的。如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认为世界是水构成的;而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一团永恒的热火;恩培多克勒认为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而东方哲学的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等等。
(二)亚力山大大帝的宗师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47年),其身后的声望几乎影响了西方二千年。他的思想权威性、在最高峰时更神圣得与基督教教会不相上下。17世纪以来的近代,西方的几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的某种学说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到了近代所发展而成的近代科学和西方文化以科学“正统”的名义,并用坚枪利炮等,征服了全世界。在300年内中国的西医从无到有迅速取代了中医,成为了当代中国医学的主流和当然的科学代表。
(三)大思想家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他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文化的先期代表。自汉代以来,孔子的思想就成为中国二千多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其影响在东亚和现代中国仍可以处处可见。经其整理的“象数学派”的先期哲学著作《易经》,号称“六经之首”,更无可辩驳地成为中国智慧的源头,成为了延续数千年传统思想的灵魂。
(四)对世界思想潮流具有重大影响的还有宗教。在西方的有基督教,东方的有佛教,道教,阿拉伯世界的有伊斯兰教等。
(五)西方哲学主导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着重的是归纳、演绎和分析;重视的是实验的结果;追求的是过细、可见、精确、写实、具体的细节结构。其大到地球、太阳、星系、总星系、宇宙;小到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基本粒子、夸克等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许多最基本的概念,如:水滴、圆等都无法精确地体现出来。对那些现代的物理、化学、解剖等手段无法把握的意识与意识的结构,如: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等(见《中医内象学》),更是束手无策。因此西医及其所谓的科学,从大尺度(医学新领域的开拓性)的意义上来说,其重大发展的可能性,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六)东方哲学所主导认识的世界(包括认识人)着重的是:象(现象)、数(数字)、义(内容)、理(道理)、术(技术)的类比和合一,包括天人的合一,这当然无法进行精确的实验。以中医学为例:它把世界(包括人),分成了阴阳(1生2)、五行(1生5)等,让无数的无限、不可知的世界(包括人)变成了可知,和可把握的事实(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并采用了这种哲学的方法和原理来把握现代科学还无法知晓的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藏府经络学说等,见《中医内象学》、《黄帝内经》等)。因此从大尺度(开拓性)的科学意义上来说,中医学哲学的用途,的确前途无量。
二  中西哲学(含医学)的战略文化评估
哲学的战略文化属于软实力,在这方面东西方都各有着自己的特点。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国家战略和不同的国民整体素质,还进尔造成这些国家的不同国运和不同的民族特色。因此必须对中西医及其哲学的战略文化进行大体上的评估。
(一)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哲学指导思想,以医学为例:医学不是一门孤立、盲目的学科,当然也有其哲学的中心指导思想。从西医来说,它所接受的自然科学是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理性科学产物。而这种方法在哲学上是属于片面和机械唯物论的。因此它从总体上来说,只是一种并不十分完善的科学。也就是说综观西医全貌,它所认真重视与讲究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是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而这只算是强调了现象的独立状态,是物质单纯的机械形态现象。如:西医的解剖学,它虽然研究了人尸体上的各个系统和功能,但对人的生命存在时的各种功能与系统,则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它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人在生命存在时存在有的中医的脏腑经络现象。也根本不知道脉诊和舌诊与身体中的种种联系。所以说西医的这种机械的理性过程,几乎全部放弃了人与生命的整体有机联系,放弃了人与大自然和社会的整体有机联系。因此总的说西医哲学及其指导思想是机械唯物论的,其具有的科学也是片面和局部的。
(二)现在来说中医,应当说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来寻找中医的自身现代化,是中医存在、发展和不断壮大过程所必须和不可避免的。当然为了继承民族文化的最后一笔重大遗产,这也是历史赋于当代中国人的使命。中医的现代化是中医着眼于未来,能够立足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唯一途径。
这种进程必须让中医有个重大的变革过程,尽管这种变革决不会来自西医对中医的解剖和西医比对中医的对号入座。而会是中医中的哲学思想对西医中的主要哲学思想机械唯物论的批判。未来,即使西医的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揭示了中医理论结构中的某些环节的一些物质基础,也改变不了中医思维方法中的卓然独立的哲学架构,而这种高级的人类智慧结晶,是由哲学(理)+数学(数)+医学(中医)而组成的,是东方医、儒、道等各方面哲学伟人们超凡的思想产物。
(三)“象数学”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传统,其代表作有《易经》、以及《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其中有“道”、“阴阳五行”等内容。而且从古到今每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代表,最著名的中国三大古思想家,孔子、老子与朱子,都与“象数学”关系非浅。如孔子在其晚年时就系统地整理过“象数学”的经典之作《易经》;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象数学”主张;朱子认为“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就是“理一”,“一中又自有对,以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这些都属于“象数学”。
西方哲学界“象数学”的代表应首推马列主义源自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唯物论》其更早的源头,为近代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他是西方“唯物论”的始祖。因此“象数学”的提出和完善,就只从《易经》算起,中国比西方至少早了一千多年。
一些人想用科学的名义,使用封建、迷信的罪名来指责中医的正确性,或浅薄地以为用“指鹿为马”的学术手段,或用机械的实验办法,来验证自己的高明和歪曲中医学中的高深的哲学思想,历史将会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地笨拙和荒唐可笑。
如果说西化的所谓科学包括列强和西医等对东方和中医等的掠夺与征服,已经让近数百年以来的东方受尽屈辱。到了当代,我们已有的民族文化和数千年以来的一切社会基础,也都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仅有的一些“保留品种”,如京剧、中医等,也已经江河日下,日见衰微。而中医以及阴阳五行等一系列的东方哲学如果能兴起。必会一洗旧日的灰尘,而重振雄风,并重新屹立于东方。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七期
第七节  比类取象原理、涵义与发展
(以下摘自《博士看中医》荆志伟主编,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版,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2004级博士生王振华)
一  比类取象思维原理
中医在认识活动展开前,没有孤立、分离研究对象,也不是将其视为与主体无关的孤立客体,而是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
    逻辑概念包括两个要素:形式与内容。慨念的形式来自主体——先验性的逻辑框架(理念),概念的内容来自客体——感性材料。概念的本质是主体(逻辑框架)对客体(感性材料)的一种规定。然而在比类取象思维中,主体与客体是融为一体的,既没有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也没有与主体相分离的客体;既不会产生纯粹主体意义上先验性的逻辑框架和理念,也不存在纯粹客体意义上的感性材料;更不存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规定”的思维机制。因此,比类取象思维根本不会产生逻辑意义上的概念。
    比类取象思维的起点不是概念,而是“象”。“象”与概念具有本质的不同。概念总是针对孤立、单一事物的,因此,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象”绝不针对孤立、单一的事物,而总是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事物,将它们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对它们的对比、互参中,使各自的特征自然(同时)显现。比如中医对阴阳的认识,并非先孤立地认识阴或阳,然后再认识两者间的关系,而是直接将阴阳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对两者的对比、互参中,使它们各自的属性及相互关系自然(同时)显现。孤立的阴或阳是不存在的。因此,“象”的基本特征不是孤立性、局部性,而是联系性、整体性。
    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对其外在形象进行观察,是谓取象。然而,由于观察范围不是孤立、单一事物。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因此,这时的观察并非逻辑思维中单纯的观察,而是在对比中观察,而对比属于思维。也就_是说,取象意义上的观察并未与思维分离,而是与思维合一。
    观察与思维合一,使得观察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时,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可以用“心”看;不仅可以看到事物的外部,而且可以看到事物的内部,直接由外知内、由近知远。观察与思维合一,意味着观察活动的抽象化以及观察范围的直接延伸。显然,“象”并非单纯观察的结果,而是观察与思维融合的结果。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对比、互参谓之比类,比类属于思维。比类思维总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或者说总是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融为一体。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融为一体,意味着思维活动的具体化、直观化、感官化、身体化而非抽象化。因此,比类思维不会像逻辑思维那样撤开具体事物,建立一套先验、抽象、非自然的逻辑规则、框架或秩序,而是在对具体事物的对比、互参中直接体悟事物的自然秩序。显然,比类取象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法于自然、顺应自然)。
    比类过程也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的过程,然而作为一种分类方法,比类分类法不像逻辑分类法那样以先验性的逻辑框架为依据,而是以具体、直观的“象”为依据。这意味着“类”与“象”是融为一体的,“象”既指具体事物,又不局限于具体事物,而是以具体事物贯通、代表自然万物。比类分类法的特点是既生动形象,又提纲挈领。
    观察是感性的,思维是理性的,观察与思维合一即感性与理性合一。感性与理性合一即悟性。悟性(又称悟、领悟、顿悟、觉、觉悟、体验、体悟)是一种全身心的协调、统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可以用心“看”,也可以用感官、身体“思”(体验、体悟),身与心、感性与理性的界限模糊、融为一体,其具体运行方式就是比类取象。悟性并非感性与理性外在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内在性的融合,因此,逻辑与比类取象的思维原理、运行方式具有本质的不同。
观察代表客体,思维代表主体,观察与思维合一即主体与客体合一。“象”既指自然,又指人;既指具体事物,又贯通自然万物,因此,中医的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源于比类取象思维。
二 比类取象思维中创新的涵义
比类取象思维的基础不是概念,而是“意”、“象”、“义”。主体与客体沟通、融合的思维状态称为“意”。在不同场合,“意”有不同的称呼,如“意境”、“意念”、“意象”等,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基本涵义是相同的,都是对主客合一思维状态的描述。藏于心中谓之“意”,表露于外谓之“象”,对“象”的领悟、阐发谓之“义”。比类取象思维的“流程”就是先捕捉“意”,然后采用“象”的方式对“意”加以勾画、表现,最后则是以“义”的方式对“象”的内涵进行阐发,即“释义”。
“意”、“象”、“义”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形式的不同。比类取象思维的创新就在于“意”(创意)、“象”(悟象)、“义”(释义)的创新,概言之就是创意。创意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意”、“象”、“义”均是天人合一、贯通人与自然万物的,从而可以用几种具体事物贯通、代表自然万物,具有整体性、含蓄性、灵活性。中医之所以非常重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注疏、继承,就是因为比类取象思维是整体、含蓄、深刻的,而这些特征在经典著作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因此,对经典著作的注疏、释义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感性、观察、客体属于实践范畴,而理性、思维、主体则属于理论范畴。在逻辑思维中,,感性与理性、观察与思维、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因此,理论与实践也是分离的。理论与实践分离,使得西医以及西方自然科学一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纯理论色彩(逻辑化、抽象化的科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显著的纯实践色彩(操作性、具体性的技术)。在比类取象思维中,感性与理性、观察与思维、主体与客休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理论与实践也是融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得中医理论既没有纯理论色彩(中医理论的形象性、直观性、朴实性、实用性给人的印象往往不像是理论,而像是经验总结),又没有纯实践色彩(中医实践不是具体、直观、可操作性的技术,而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灵活多变、颇多神秘色彩的技艺、艺术。所谓医者,意也、艺也)。历代医家虽然没有创造出与经典著作截然不同的新概念、新理论,然而却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意融入了具体的医疗实践之中,形成一家、一派,从而发展了中医理论。也就是说,创意的表现形式不是与实践分离、纯理论式的新概念、新理论,而是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知行合一)式的思想、见识、方略。
(三)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非自然状态,逻辑化世界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非自然世界。逻辑意义上的创新,就是不断制造人工性、非自然的新概念、新理论,人工性、非自然的新与旧是彼此分离、独立的,无法融会贯通。比类取象是思维的自然状态,其认识结果固然是人为性的,然而这种人为性并非违背自然,而是法于自然、顺应自然,人为而不留人为的痕迹,即天人合一。“意”、“象”、“义”既指人,又指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合一。比类取象思维的贯通性决定,用几种有限的具体事物贳通、代表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的产生是必然性的。阴阳五行的奥妙在于,一方面是具体的、有限的,另一方面,又是抽象的、无限的,是有限与无限的融合、贯通、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纲领或缩影,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奥秘。当然,阴阳五行是整体性、思想性、哲理性的,其意义是指导性、启发性的,为人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创造、发挥的空间。但并非给人以具体答案。正因为如此,才能从阴阳五行中衍生出无限的创意。但无论走多远,总走不出阴阳五行之“圈”,因为这个“圈”是无边无际的,它与自然同义(相合)。创意的表现形式不在于不断创造与旧的东西截然不同的新东西,而在于不断从旧的东西中发掘新意,这意味着新与旧并非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惯通、融为一体。对于自然本身来说,根本无所谓新与旧,新与旧的划分是人为性的,新与旧的融会贯通恰恰表明比类取象思维是法于自然的。
三 中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逻辑模式的知识是以逻辑框架为模板、以自然为“原材料”,利用工具对其加工的产物,是材料性的。概念就像一个个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或机器零件,而理论则是对概念流水线式的“组装”。对于这种材料性的知识,继承意味着简单的接受,而发展则意味着不断发现、加工、制造新的、非自然的“人工材料”。  
比类取象模式的知识不是材料性而是心想性的,其特征是贯通性(整体性)、灵活性(可变性)。“意”、“象”、“义”并非像概念那样是经过分解所得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或“机器零件”,而是整体性的意象;由意象形成理论的过程并非简单地将“机器零件”进行外在性的“拼接”或“组装”,而是不同“意象”内在性的贯通与融合。
对于材料性的知识来说,前与后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线性、叠加式的。后面的必然高于前面的,从而表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轨迹;而对于思想性的知识来说,前与后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回环、贯通性的,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拥有材料量的多少或精细程度,而是思想境界的高低,后面的未必高于前面的。其发展轨迹并非单向、线性、叠加式的,而是双向、回环、贯通式的,并非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而是前后一致、首尾相贯。
“单向一线性一叠加”式发展规律决定,西医的发展过程是简单的新的对旧的否定,因此,没有或很少有寻根意识、尊古情结和历史的厚重感;“双向一回环一贯通”式发展规律决定,中医的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新的对旧的否定,而是旧能生新、新不离旧。中医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尊古情结以及历史的厚重感,原因就在于此。
比类取象是思维的自然状态,也是思维的空灵状态。这种思维状态的获得不是基于人为性的前提、假设或框架,而恰恰基于对任何人为性前提、假设或框架的拒斥和排除。文明的早期好比人类的童年,很少主观成见、偏见或杂念,是比类取象思维的黄金时代,从而可以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医以及中国文化的最高点不在今天而在其发源处。中医以及中国文化之所以早熟,原因就在于此。
比类取象模式的知识是思想性的,不可量化,认识过程具有直接性、跳跃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量的积累,而是思想境界的高低。当然,比类取象模式的知识也有“量”的积累过程(这里的“量”并非逻辑思维中可以量化的“量”,而是“模糊的量”)。“源”虽然境界至高至远,然而毕竟“量”的积累较少,不无粗糙之嫌,后世医家从不同侧面发展、深化了“源”,形成许多流派,即“流”。  “流”虽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源”,但却因知识之障、多而生歧之故(比类取象思维的最佳状态是原始、古朴、空灵、纯净、自然),往往偏离整体,其整体境界反而比“源”低。源与流之间的关系好比根本之与枝叶,不是“单向一线性一叠加”式的,而是“双向一回环一贯通”式的,一部中医发展史就是一部源与流分合贯通的历史。
第八节 发现“中医象数学”
什么是“象数学”呢?那当然便是关于“象”与“数”的学问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即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可以是由道生一;也可以是一生二;还可以是二生三;或是三生万物而构成的。还说:万物都具有负阴抱阳的现象。就是说,如果把万物看成了“一”,那么就可以因负阴抱阳而“一分为二”了。这里边的“道”和“万物”都是哲学上的“象”。而一、二、三是数,关于“一”。老子说;“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这便是说:象数学=哲学+数学=-理+数=象(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等)+数(“一”)。总之就是说:哲学+数学,便是“象数学”。而《阴阳五行学说》则属于“象数学”中的“二”与“五”的部分,或象数学的中医学部分,或称之为“中医象数学”。
一 中医哲学的象与取象
中医的“象”有藏象、府象、脉象、舌象等等,四诊中所议的许多内容都是象。这是现象、形象、意象、表象、证象、八纲之象、阴阳五行之象等等。中医用“象”来象征人体的一切,当然也用“象”来形容自然界的一切。如外因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实际上中医学中的各种“象”的本质是相通的,具体到每个系统,每个层次、每种“象”,都包含有特定的理性意义,它们是哲学的“想象”和一般抽“象”。是实践与感性的理性升华。
任何思维都必须以概念为手段,并借助概念表述的涵义来把握万物与万象。而哲学思维上的所谓抽象,是指抽取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与属性,形成特定的意义,舍去其他的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如:邪、正;标、本等,这些概念都具有其相对的特征与内涵。因此抽象的过程是透过现象,抓住关键点,把握事物的本质过程。这些分类、分层次、分系统的抽象概念,指明了某种事物与现象的某种特殊性,个别性和偶然性,把事物与现象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某种规定和关系的共同属性概括出来。如精、气和津液、痰等中医概念,无一不是固定唯一和不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的,这些东西无形中规定了中医理论的各种概念范围,让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绝对地区分开来,并用一种意象性的概念或符号如:“痰”、“饮”、“积”、“瘀”、“痹”、劳倦、亏损、伤寒、湿病等来表示它。并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与认识对象。因此中医取象而来的概念,多为意象性的,它所具有的形象感性与朴素直观的色彩,以及多义的象征与现代科学的概念相比相距甚远,存在有非实验性不明确性等许多特点,而成为中医学理论系统中的“自然概念”,以及这系统中的“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比类取象
用比类的方法取象,即是在取象的基础上通过类推的方法,从而达到由已知到未知,以探索和论证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说:“授物比类,化之冥冥”。《易经·系辞》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因此援物比类,引而伸之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中医在取象的过程中,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把二或二类以上的事物或现象,因其属性相同或相近,或在感性和理性特征上有一定共性的事物归属于同一种“象”。如人体的肝、胆、目、筋、风、怒、弦脉、以及自然界的青色、呼声、春季、风、酸味、条达生长、东方等都归为五行中的木。并通过阴阳五行这种哲学理论,把人与自然(天)统一起来。为“天人合一”提供了相应的哲学思维的类比理论根据。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古中医者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让未知变为可知,其认识事物的过程,只能把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象进行类比,他们发现这样往往能发现线索,启发思路,使人触类旁通。现在我们知道中医哲学的类比思维,其依据是人类自然产生的中间(模糊)意识思维,这是和理性的现实思维同样重要的二大自然思维之一,是源自典型的非理性思维(见本章第五节),尽管因此也存在有许多理性认为的不合理部分。如:头圆配天,足方类地;天有365颗星,人则有365个穴位等,一些错误的类比结论,可这些都可以在中医实践中来作出否定。
而这种产生自中间(模糊)意识的另类非理性思维,依自然原理与自然法则而动,其中奥妙决非理性思维所可相比。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理,事实上也是没有什么能比自然更伟大,即使是科学,也必须服从自然,反自然的科学,必将为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让人类思维依自然思维而动,用授物比类取象的方法,让人们真正地跳出“理性”去开辟属于潜意识的“另类”自然的新思维天地,是无可非议的。
三 中医哲学“象数学”的数
中医哲学的象包涵有义(内容)理(道理)等,它是通过数来表现其哲理的,如:用“一”来表示道、太极、理;用“二”来表示阴阳、两仪;用“五”来表示五行等啊。在古中国,人们以观察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取象思维与相关联的一些思维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就是数的运用。而把取象与数联合起来运用的思维方法就叫象数思维方法。《周易大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即圣人通过对人自身和世界的深奥之理进行综合,并进而“取象”。《易传·系辞上》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左传·僖公十五年》说: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说:东方,肝,木,其数八;南方,心,火,其数七;中央,脾,土,其数五;西方,肺、金,其数九;北方,肾,水,其数六。《易传·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大要论篇第七十四》说: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说: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如: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曰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中用“一阳”表“少阳及三焦之脉”;“二阳”代“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以“三阳”表“太阳小肠及膀胱之脉”,以“一阴”代“厥阴主肝之脉”,以“二阴”表“少阴心肾之脉”,以“三阴”代“太阴肺及大肠之脉”。从“一阳”到“三阳”,再从“一阴”到“三阴”的排列表示一种次序尺度。综合以上所述中医学中所用的数并非表示是数学的定量,而是特殊的“数”,说穿了就是用中医哲学的数学方法,“以数取象”,最终形成“象数学”。因此清代名医陈修园在《颠倒五行解》中说:河图洛书之理(象数学之理),如能渗透,虽病有千变万化,亦无循情矣。《阴阳五行学说》是“象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必定会与象数学同命运,共呼吸,并跟随着中医学与“中医哲学象数学”而万古传名。
四 世界就是象数学
有了中国的象数学,我们就可以这样地认为,即:世界是由数学的“一”和哲学的“存在”构成的。当然我们可以把“存在”看成是个广义的物质,如:唯物论;或是为古人所认定的“梵”、“原子”、“道”、“太极”、“气”、“义理”等,各种具有哲学涵义的“象”。或是用一种象征着客观世界存在的哲学、模型、模式、“名字”等。它用以代表物质、能量与信息;还可以包括时间、空间、精神思想;以及具体的天、地、人;或是过去、现在与未来;负物质、虚拟世界、O点中介;已知、未知与不可知等等。
同样的道理,我们把象数学应用到中医学中,就可以把天地大自然与人体、生命、精神与肉体等用象数学的各种符号与模型等方式,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不同的结构与次序一一地规范起来。
总之“存在”就是世界,象数学就是用来体现这种存在,包括体现“中医学世界”的“存在”。
五 象数学中的“串串烧”现象。
前面说过象数学说的便是:哲学的理+数学的数。其理所指的不是具体的物,而是具有一定哲理范畴的“象”,比如:把一切事物都归结成“一串,串串烧”(一种象)的“道”或“太极”;归结成“二串,串串烧”(二种象)的两仪,或阴阳二象;归结成“五串,串串烧”(五种象)的“五行”等等。因此从象数学的角度来看,世界只是“串串烧”。
阴阳学说说的是,如果把世界按比类而分成许多“片”,如:人的方位:上下,内外(方位);人的结构、功能;自然界的季节、气侯、方位、时间、空间等等。依“阴象”或“阳象”分成“二串”,有了这种分类,我们便可以在分析事物时,特别是许多毫不相干的事物时,如:自然界的季节、时间、空间与人的关系等,就有了规律可找和有章可循,事实上人与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这时我们分析事物就可以只依阴或只依阳而动。从几率上来说,我们这样地考虑问题,就至少能减少一半的非相关问题的困扰。合理地运用这种哲学的理性思维,中医的实践已证明了其正确性,现代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依阴或阳象,把时间、空间、人体等,分为阴的“一串”和阳的“一串”,这种作法确实无法用实验的科学方法去证明其为什么会扯在一起,但是人活在世上,本来就是和大自然休戚与共,用科学实验的办法,把人从大自然中切割出来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自然生物,这种科学是科学吗?这显然已经陷入了科学迷信的怪圈,成为片面与不合理的科学。
哲学象数学中的许多原理已经高于现代的所谓科学,因此只能用意识学和哲学与数学的理性方法去检验,如:引用中间意识(模糊)中梦的比类取象属自然思维方法等。用“五行学说”来分析事物,即是把事物分成“五串,串串烧”,这是五大类,依金象、木象、水象、火象、土象等相类似的五种“临界现象”组成的象,其与只用“二串,串串烧”所组成的阴阳学说不同的是“五串”分析法,显得更细,并且可以更清楚地把人体与自然界的许多由“片”所组成的现象,分析得更细,更合理和更到位,如:自然界的音、化、颜色、方位、气、季节;以及人体的藏、府、官、志、液、声等。并把这些不相类的不同“片”用“五条”不同的“串串烧”(临界现象)串起来,成为五音、五化、五色、五方、五气、五季;以及五藏、五府、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等。让这些现象依哲学方法成为有效有有章可循的有用之法。这种依象数的规律来分析和归纳不同事物的方法,确实是人类分析学的伟大创举。
象数学的其它创举如:八卦、、五运六气、八纲、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辩证等,无一不是闪耀着哲学思想光辉的前人科学杰作,它充满了智慧的力量,是中医哲学的脊梁,不需要也容不得任何对中医外行的人的涂红抹黑和说三道四。它们都是中国象数学源远流长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龙脉,其不朽的文化象征将与中华民族一样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光。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八期
第九节  阴阳五行象总论
一  经典原著与白话解释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2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3 《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4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5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二)《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2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和阴阳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总纲,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消亡的依据,是一切神奇无穷尽变化的所在……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为阴阳的道路;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于秋属金,所以金与木是生与成的开始与终结。……广阔无边的天空是化生的基础,万物依靠着它开始成长,五运在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于是天运开始有阴阳的变化,大地有柔刚的现象,昼夜有明亮与黑暗的交替,四时有寒暑的来去,万物在这些影响下也就有了明显的各种生长变化了。……黄帝问:天地之间阴阳现象的相互感召是如何发生的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现象的自然表现,而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三阴三阳现象是与这种自然现象相对应的。同样木、火、土、金、水、火,也与地的阴阳现象,以及所体现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生长收藏的变化相应。上半年天气主要以春夏为天的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为主,秋冬为地的阴阳,主杀主藏。因此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所以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天地阴阳的根本原因。与六气相对应的五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经5年右迁一步。与五运相应的六气,比较静止,经6年才循环一周,天地动静上下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相互交错,变化就由此产生了。
3 《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有的书上说天地的动静,是由日月之纪度;阴阳的升降,是由寒暑显出征兆。我曾听你讲过五运的规律,你讲的仅仅是五运主岁,应以甲为首。我曾与鬼臾区商讨过,鬼臾区认为:土运统率甲己,金运统率乙庚,水运统率丙辛,木运统率丁壬,火运统率戊癸;子午两年是少阴司天,丑未两年是太阴司天,寅申两年是少阳司天,卯酉两年是阳明司天,辰戍两年是太阳司天,巳亥两年厥阴司天,与你所讲的阴阳之例不符合,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这个道理很明显,因为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能数得清是人体内的阴阳,但它与天地的阴阳相合并可用类推的方法得证。如由十可推到百,由千可推到万。但天地间阴阳,是不能以数来推算,只能进行估计。
4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运之气的作用如同权衡一样,太过的就加以抑制,不及就加以辅助,正常的气化,就有正常的感应,异常的气化,就使其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收藏过程的自然道理,四时气序的常规,如果失丢了这些规律,则天地四时之气就会闭塞不通了。因此说,天地的动静是受自然规律控制的;阴阳的消长转化可以从四时寒暑的变迁上反映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5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由此而知欲通晓人和天地之间的相应关系,必须知道如何辨别阴阳,及其上应天之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三)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和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五行以东方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四)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和日月第四十一》黄帝说:根据五行归类的方法,方位的东方,天干中的甲、乙、同属木,木气旺于春季。春在颜色上为苍色,在内藏应于肝。肝的经脉,是足厥阴。现在以甲来配属左手的少阳,与五行配天干的规律不符,这是什么道理?歧伯说:这是根据天地阴阳的规律来说明手足经脉的阴阳属性的,不是按四时配合五行的次序来分阴阳的。而且阴阳是抽象的概念,是有名无形的,所以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说明事物。可以由一到十,进一步分析可以至百至千,推演至万,就是这个意思。
(五)经典原著《难经》
《难经·十九难》寅为木,阳也……申为金,阴也。
(六)经典原著《难经》白话解释
《难经·十九难》寅为木,属阳……申为金,属阴。
(七)经典原著《中藏经》
1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秋首养阳,春首养阴。
2 《中藏经·生成论第三》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
(八)《中藏经》白话解释
1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因此如果天地以阳的表现为主的话,那就体现出炽热;而以阴为表现则体现出寒冷。阳开始于晚上1—3时的子时前;结束于白天的午时(中午1—3时);阴开始于午后,结束于子时前。阴阳的盛衰,分别出现在应当出现的时间,而且轮流更審地开始与结束,从来不会停止。
2 《中藏经·生成论第三》阴阳体现了天地间的最高机理;五行体现了阴阳的开始与结束。因此要想观察和了解天地的道理是离不开阴阳的,同样不了解五行的,也无法知道阴阳。包括人成长在天地中,也离不开阴阳,以及顺着五行逆从的原理而生存的道理。天地有阴阳、五行的现象,人也有血脉五藏与其相应。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藏包括肺、肝、心、肾、脾。五行有生克、其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五行的生成与循环无尽的道理。
二  现代基础分析
从古到今,哲学主要形成了三大源流,即源自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和源自印度和中国的东方哲学。西医主要受西方哲学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共识。
三 山人点评
阴阳与五行学说是哲学门派中的一枝奇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哲学中的理与数结合起来,即他们认为:世界(包括人体自身)=哲学原理+数学=智慧(模糊)+数学(精确)。因此这是个哲学应用于实践的伟大发现,这种应用由古中国人首先发明并加以使用。而且已经由数千年的事实证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中国哲学,形成文化从《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开始。中医的哲学之源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四 中医学(习)者沙龙
中医学(习)者沙龙由郑年萌(郑院长)、林宗山(老林医师)、林文清(大林医师)、林明笙(小林医师)、林明芬(小林姐医师)、王娇云(香港妹医师)等组成。
时间:公元2008年6月8日
地点:高山休闲阁
组成:郑院长、老林医师、大林医师、小林姐医师、小林医师等10余人
郑院长:今天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吃棕子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指着桌上的棕子),因此现在请大家吃棕子,大家边吃边聊。
大林医师:(站了起来,很客气地,面对郑院长)院长您好!我初次参加聚会,想冒昧地请问一个问题,好吗?
小林医师:(边吃棕,边笑)你该不是说“院长大人带来的棕子不好吃吧(众人大笑)”。
老林医师:(站起来面对大林)你是不是说前段(指2006年)传说的网上关于中医存废的万人网络签名之事。
大林医师:是的,问题是他们都是一些有学问有为之人,所说之话肯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我们应如何回应他们呢?
郑院长:(面对小林)你说说看法!
小林医师:看到何祚庥院士说:“我反对的就是中医阴阳理论,我把它称为伪科学。”我很生气,因此借此沙龙一角,特向何院士提出挑战,我们就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单打独斗”来一次有关中医哲学是否是伪科学的“华山论剑”。
老林医师:(站了起来,面对小林,作出马上制止其说话的手势)说话文明点,要尊重他老人家。
郑院长:(面对小林)你认为,实际情况如何呢?
小林医师:(刚坐下,又站起来,面红耳赤的样子)对不起!我刚才说得太冲,让大家见怪了。哲学是诸学之首,其深奥艰难的程度,让无数智者望洋兴叹,我只认自己并不笨,但有一次看一本《物质·意识·场》的哲学著作,足足化了半年,到头来还是半知不解满头雾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流传到如今,有数不清的前人包括今人的思想家、伟人为其熬心沥血,凭他这个只拥有些许“西方”理性片断的科学知识,就想对中医哲学指手画脚,说长道短,实在自不量力太浅薄无知了。请问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吗?他对这方面知道了多少?他敢出来说并指出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错在那里吗?总之他了解东方哲学吗?他必须公开向社会认错,什么东西!
大林医师:(面对小林)那么阴阳五行的合理核心是什么?
郑院长:这个我来回答,我认为,古《阴阳五行学说》和现代的《辩证唯物论》、《矛盾论》等都属于古“象数学”范畴,是“象数学”组成部分。而“象数学”的实质就是哲学+数学,因此想否定阴阳五行的合理核心,即:哲学+数学,那是痴人说梦,完全不可能。
老林医师:(向郑院长点头示意后)说得好!如果说把人体与生命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现在有二种情况。即:西医把人体与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质结构”,中医则把人体与生命“铸造”成模型或模式,或改变成为一些哲学的概念与符号,比如:西医用尸体解剖的方法,了解了人体的系统的细节;而中医藏象学说所把握的“内意识静态的内象结构”(见《中医内象结构学》),则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仍无法明确地可视可听的一种现象(模型与模式),或是一种可知如:脉象、舌象等,却又无形的形态。再比如:在西医中已经完全明了的科学化和具体化的神经、血管、血液以及各种体液等;中医则有已经固定化、符号化的,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已经实用化的功能概念。还有经络等“内意识”(见《中医内象结构学》)模型与模式所组成的结构等。但是要想具体准确地描述它们的存在,现在显然还无法做到。更不能用西医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其结果只会是中医的盲从与歪曲。甚至是最后的毁灭,原因是中医与西医所走的本来就是二条根本不同的路。
郑院长:(望着一大盒棕子)今天讨论得很热烈,但别忘了正事,大家请吃棕子。
五 本章小结(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古“象数学”,它的合理核心为:哲学+中医学+数学。
按象数学的观点,阴阳又可分为阴象和阳象。
五行则可分为:金象、木象、水象、火象、土象等。
中医、气功正名科普连载第二十九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12-22 12:50 , Processed in 0.1040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