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4|回复: 0

第三章 阴阳象(阴象、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3 14: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阴阳象(阴象、阳象)
阴阳学说是古哲学象数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是分成阴象与阳象二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象(总论)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与白话解释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3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4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5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七十五》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亦不外乎阴阳二字。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这样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气血与男女之间的相对称,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之道路,水火为阴阳的象征。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成的原始。也就是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有为阴之役使。”
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属阳的,地是属阴的,日是属阳的,月是属阴的,大月和小月合起来360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而如今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的阴阳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天地、阴阳的范围极其广泛,变化是无穷的,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无穷尽的,然而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
“天地不断生长繁衍。未出于地面的时候,叫做阴处,也叫做阴中之阴;刚出地面的时候,叫做阴中之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给万物以形体。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气的温暖;万物的滋长,是借着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是借着秋气的清肃;万物的收藏,是借着冬气的寒冽。这是四时气候变化和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抹杀规律,天地就会阴阳阻隔,闭塞不通。这种阴阳的变化道理,和人体是一样的,也是有一定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3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之气相合以后,才有了世界的一切。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实在是度量不尽的。
4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一般来说,春夏是阳气多阴气少,秋冬是阴气盛阳气衰。
5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七十五》我很希望你能给我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如何合之四时阴阳,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了,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以拟于二皇。
黄帝说:你说得好!不要忘记它。这就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互相联系互相感应的道理。就医道说,应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才可长久存在。
二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与白话解释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法音》……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而阳道奇。
2 《黄帝内经·灵枢·外揣第四十五》……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
(二)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法音》天地相互感应,冷暖互相交接,阴阳之道,谁多谁少?阳为天道,其数奇;阴为地道,其数偶。
2 《黄帝内经·灵枢·外揣第四十五》这个问题太难理解了,然而它的道理却象日月的光辉是遮蔽不了的。当然这是因为它没有离开阴阳这个总纲。
第二节  阴阳象的基本内容
阴阳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发生相互联系的,它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设能明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一 阴阳对立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第四十三》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2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3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4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5《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二)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
对于整个人体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若单就躯干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若单就藏府来说,肝、心、脾、肺、肾五藏都属阴,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属阳。
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水属阴,火属于阳。无形的气是阴,有形的味是阴。……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火为阴阳的象征。
3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外属阳,内属阴。
4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像天,是人体的外卫;阴像地,是人体的内护。外邪常有余,阳道常实;内伤多不足,阴道常虚。
5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第四十三》五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
2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阳主昼,阴主夜。
(四)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这是阴气盛实而阳气虚弱,阴气运行急速而阳气运行迟缓,进而因为阴气盛实,造成阳气衰竭……
2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白天属于阳,夜晚属于阴。
二 阴阳互根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3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5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6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二)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岐伯说:“阴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部的,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阴阳的关键在于阴气宁静,阳气固密。如果阴阳偏胜,失去平衡,就好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说,使阴阳调和这是圣人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强,不能密藏,那阴气就要于耗;阴气平和,阳气密藏,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决而不相交,那精气就随之而竭尽了。
2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黎明到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黄昏到鸡叫,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鸡叫到黎明,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上面说的都是人体的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对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的阴阳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3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从阴阳的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4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天复盖地,让大地上的万物生长繁衍。那些未出于地面的时候,叫做阴处,为阴中之阴;刚出地面的时候,叫做阴中之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给万物以形体。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气的温暖,万物的滋长,是借着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是借着秋气的清肃;万物的收藏是借着冬气的寒冽。
5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而人身的三阴三阳与它相应。木、火、土、金、水是地的阴阳,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与它相应。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阴阳,主杀主藏。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因此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6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若地之阴虚,不能上交则天的阳气绝而不下,若天之阳盛,不能下达则地的阴气因而不足,能使阴阳二气交付相济,这是“至人”才能做到的,阴阳二气的交会相济,往往是阳气先行,阴气后至。
(三)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2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
(四)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营气运行于经脉之内,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周流不息,各行五十周次而后大会,阴分和阳分互相贯通,终而复始,如圆环之无端始。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周次,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周次,这是以白天和黑夜来划分的,所以气行到阳分为起始,行到阴分为终止。因此,当中午阳气隆盛时叫做“重阳”,到半夜阴气隆盛时叫做“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二十五周次,都以昼夜来划分。半夜是阴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自半夜以后,行于阴分之气就逐渐衰减,到早晨时,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分开始受气。中午是阳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从日西斜。行于阳分之气就逐惭衰减,到日落时,则行于阳分之气已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并且在半夜的时候,阴阳之气相会合,此时人们均已入睡,称为”合阴”。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循环不息,和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2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说:“所谓阴清而阳浊,浊气之中有清气,清气之中有浊气……
(五) 经典原著《伤寒论》
《伤寒论·卷第二·伤寒例第三》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六) 经典原著《伤寒论》白话解释
《伤寒论·卷第二·伤寒例第三》天地的动静,阴阳的运动,都是一种无形的自然现象。所以到了春天天气就会暖和,夏天到了天气就开始暑热,秋天象人的忿忿不平,冬天象人的发怒。阴阳与季节的关系,表现在冬至之后,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之后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因此冬至就是阴气最盛。夏至是阳气最盛,春分是阳气不断上升,阴气不断离去;秋分是阳气不断离去,阴气不断上升的过程。
(七)经典原著《中藏经》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匾》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
(八)经典原著《中藏经》白话解释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因此天地以阳的表现为主,则是炎暑炽热的,以阴的表现为主则严寒冰冷。阳开始于半夜的子时,结束于白天的午时;阴开始午时之后,结束于子时之前。阴阳的增加和减少,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并且不断地开始与结束从来没有停止。能够顺从阴阳的大道理的人也是明智的人。《金匾》说:“秋天开始的时候养阳,春天开始的时候养阴。阳不外闭,阴不外侵。木生火,水生金。水火上下通融平衡。人若能遵守之,就能保持健康,少生疾病。
三 阴阳转化
(一)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二)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因此阴极盛必有阳的产生,阳极盛必有阴的出现。
(三)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稿,湿雨下归,阴阳相移……
2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3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4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四)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病发生在春夏,阴气少阳气多的季节,阴阳之气不相协调时,应在那一经用补法?那一经用泻法?病发生在秋冬,是阳气少阴气多的季节,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植物的茎叶枯槁,雨水湿气下归于根部,这种阴阳之气相移的情况……。
2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午是阳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从日西斜,行于阳分之气逐渐衰减,到日落时,则行于阳分之气已尽,而阴分开始受气。
3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阳气都归于阴分,阴气盛时,就以闭目安眠;若阴气尽而阳气盛,人就醒了。
4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寒暑往复,其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阴性生寒,阳性主热。所以寒到一定程度就会变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寒。因此说寒能生热,热能生寒。这是阴阳变化的道理。
(五) 经典原著《难经》
《难经·一难》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
(六) 经典原著《难经》白话解释
《难经·一难》脉气白天循环周身二十五次,黑夜循环周身二十五次,五十次会合于手太阴肺,构成一次大循环。因为藏府依赖于经脉的营养与联络,二十经脉气血朝会起止于手太阴寸口,故寸口是五藏六府营卫气血循环流注之处,……
四 阴阳升降
(一)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
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清阳上天,浊阴归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2 《黄帝内经·素问·天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二)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上升为云,云气下降变成雨;雨下降于天,是地气之所化;云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重浊而降于地,……如果将人与天地阴阳相配合,则汗即是天地的雨,呼吸的气即是天地的疾风。
2 《黄帝内经·素问·天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黄帝问:气的升降是怎样的?岐伯答: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黄帝问:它的作用怎样?岐伯答:升后而降,隆是天的作用;降后又升,升是地的作用。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蒸腾于天空。所以上下交相呼应,升降互为因果,变化就发生了。
(三)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
1 《黄帝内经·灵枢·口部第二十八》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引而上,阴引而下……
2 《黄帝内经·灵枢·行针第六十七》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
(四) 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释
1 《黄帝内经·灵枢·口部第二十八》阳气主升发而向上,阴气主沉降而向下……阳引阴气向上,阴引阳气向下,……。
2 《黄帝内经·灵枢·行针第六十七》这种人多阴而少阳,阴的性质主沉,阳的性质主浮,因阴偏盛,主沉潜敛藏……
(五) 经典原著《伤寒论》
《伤寒论·卷第二·伤寒例第三》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六) 经典原著《伤寒论》白话解释
《伤寒论·卷第二·伤寒例第三》天地的动静,阴阳的运动,都是一种无形的自然现象。所以春天到了天气就暖和,夏天到了就暑热,秋天象人似人的气忿不平,冬天象人的发怒。阴阳与季节的关系,表现在冬至之后,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之后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因此冬至是阴气盛到极点;夏至是阳气盛到极点;春分是阳气开始不断上升,阴气下降;秋分是阴气开始不断上升,阳气开始不断下降的过程。
(七)经典原著《中藏经》
1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
2 《中藏经·阴阳否格论第六》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日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
(八) 经典原著《中藏经》白话解释
1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在疾病中阴气下降而不上升的叫断络,阳气上升而是不下降的叫绝经。阴气中的邪气叫浊,阳气中的邪气叫清。从阴阳的原理来说,火是和坎,水是和离,门当户对的。只有这样阴与阳相对应,从方才可以健康平和。阴不足的补阴,阳不足的补阳。阴阳相等,则相生相成相互连结。
2 《中藏经·阴阳否格论第六》阳气上升而不下降的病叫痞,阴气下降而不上升的病也叫痞。阳气下降而不上升的叫格,阴气上升而不下降的也叫格。有了痞格的疾病,是阴阳之气不相从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12-22 13:19 , Processed in 0.0851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