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原理(理) 中医原理是中医学中最奥秘、最复杂的部分,难倒了祖祖辈辈的中医人。怎样理解与解释,并使它成为当代可知可读的知识,已成为近百年来,所有中医人的梦想。 本章为中医原理部分,作为中医当代化的初步设想,意在抛砖引玉,其不到之处在所难免,所以希望业内外所有与中医相关的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第一节 中医当代生理学 中医生理学由中医人体结构学(藏象等);中医象数学(阴阳、五行等);中医自然生理学(天人合一),三个部分组成。 一 中医人体结构学(藏象) 二千多年之前,创造《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经典著作的中国古贤人,不可能拥有现代西方知识,因此徒劳无益并一厢情愿地用西方科学去解释中医,比如用西医的解剖学来替代中医的藏象学说,显然是“牧师管和尚、和尚唱圣经”,南辕北辙,不伦不类。西医为物象科学,中医为意象科学,用物象科学来解释意象科学,近百年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作法是在开国际玩笑。远古蛮荒时代,所有人都只能用意识去感知世界,比如:用清醒的显意识去“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用模糊的中间意识去“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穿了就是用《全意识》(清醒、模糊、睡眠,见《解构》等)来模拟与把握事物,进而发现了人的生命存在时的人体内意识“静态现象”《内意识结构系统》,即明李时珍所谓的“内景隧道”现象(见《解构》)。 在古人的所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并具体地总结了这种《中医人体内象结构总系统》,这是人的生命存在时所存在的,由《中医人体意象结构总系统》所组成,属意象科学范畴的人体结构,见本系列Ⅰ《解构》。根据古经典《黄帝内经》等学说,我们知道,它的各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一)五藏象主大系统与三焦象系统之结构 什么叫藏象?即人的生命存在时,内藏在人体内部的“内意识总系统结构”现象(见《解构》)。中医认为五藏象即:心藏象、肝藏象、脾藏象、肺藏象、肾藏象,是人体“内意识结构总系统”的“中枢”,它依“一气周流”的形式,住在三焦府这个“大房子”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
的“大府”中,如图(图5-1),它们的功能分别是:
(图5-1)五藏象·三焦象图 1 三焦府象系统:人的生命存在时内意识系统结构现象的三焦府象,其位置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胸腔与腹腔(图5-1),其主要的功能是“府”,相当于官府、家府与家,是五藏、六府居住的地方。 2 心藏象系统:(1)主管人的智慧与精神的外在现象(藏神);(2)主管血(主血)等。 3 肝藏象系统:(1)藏血;(2)性刚;(3)主谋虑等。 4 脾藏象系统:(1)统血;(2)主运化、饮食、水湿等。 5 肺藏象系统:(1)主气;(2)主肃降等。 6 肾藏象系统:(1)藏精、纳气、生髓;(2)主作强等。 (二)六府象大系统;奇恒之府象大系统;形体;五官;九窍等 1 胆府象系统:(1)清净之府;(2)主决断。 2 胃府象系统:(1)水谷之海;(2)气宜降、主受纳。 3 小肠象系统:(1)受盛之府;(2)主化物。 4 大肠象系统:(1)传导之府;(2)主排泻。 5 膀胱象系统:(1)潴汇尿与水液;(2)司气化。 6 三焦象系统:(1)决渎之官;(2)主行水。 7 奇恒之府象大系统:脑象系统、髓象系统、骨象系统、脉象系统、胆象系统、女子胞象系统等。多为中空与府象相似,而贮藏精气则与五藏功能相似。 8 形体、五官、九窍:形体即身体;五官即眼、耳、鼻、口;九窍即五官加肛门、尿道等。 (三)经脉象管道大系统 中医认为内意识总系统象的“静态构件”,由五藏象主大系统、六府象大系统、奇恒之府象大系统、形体、五官、九窍等构成。而连接这些构件的管道则由经脉象大系统组成。它分:十二经脉象系统、十二经别象系统、十二经筋象系统、十五络脉象系统、奇经八脉系统等。 (四)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概念大系统 概念指人在离开事物的现场时,仍可以留下的印象、现象、形象等。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是由中国古贤人所发现的内意识概念现象,属意象科学(见上文),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内意识客观现象(见《解构》)。我们以上已经说过了“构件”与“管道”,现在来说一下存在并充满了这些“构件”与“管道”中的“静态”与“动态”的“概念物质现象”,即精神、气血、营卫与津液。 1 精神概念象组合系统:精神包括魂、魄、意、志等概念,为《全意识学》分组中医概念系统。它统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中医的神多指活跃于外在而表现出的活力,如神彩奕奕。精则为内在贮藏人体内部的完美与最好的能力与精神,如:精髓,比喻事物最好、最重要的部分。 (1)精概念象系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人体内在的能力与精华,有时指精子或人的遗传生育能力。广义指象数学(见本系列Ⅱ《中医象数学》)的精气学说(2的学说),用以说明事物或判断事物的运动与存在状态。 (2)神概念象系统:活跃而表现出来人的外在活力。 2 气血组合概念象系统:意象科学中的气血概念组合系统是一组中医生理学概念。其中气概念系统又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 (1)气概念象系统:广义的气概念有象数学“一”的元气说,“二”的精气说,泛指事物的“无形”存在与运动。狭义的指事物的存在,如:呼吸的空气。事物的功能,如:藏府之气。事物的运动,如:气机运转等。 (2)血概念象系统:意象科学中的中医血概念系统,并不单纯指西医人体解剖学血管中的血液,如: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等。 3 营卫组合概念象系统:中医意象科学生理学的营卫概念组合系统,并无物象依据(西医解剖学实据),是岐伯、雷公之类的《黄帝内经》的古贤人从中医实践中发现的意象科学现象。 (1)营概念象系统:营养并运行于中医血脉象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作用。 (2)卫概念象系统: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血脉象之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卸外邪、滋养腠理、开合汗孔等功能。 4 津液组合概念象系统:意象科学概念津液组合概念,是人体体液及其代谢物的总称。 (1)津概念象系统:中医生理学概念,是人存在的体液组成部分。源于饮食,清稀者为津,随三焦之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下于膀胱为尿。 (2)液概念象系统:中医生理学概念,人体体质的组成部分。由水谷化生,浊而稠者为液。液由三焦散布,濡养关节、脑髓、皮肤、五官、九窍等。 (五)中医人体内意识结构总系统现象运行图 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发现,当人的生命存在时,人体中存在有一种叫《藏象》的“藏府、经络”系统。这种现象经历代古中医家的不断验证、充实与确认,最后形成了今天中医的《藏象学说》。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
一气周流:五藏象阴阳、五行升降运行图
(图5-2) 此学说中“五藏象”如何依“阴阳、五行”进行升降运行,在元·李东垣《脾胃论》中叙述得非常明确。他在认识到“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基础上,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的《脾胃论》,并广征博引《内经》、《难经》、《伤寒论杂病论》,以及其它医学中关于脾胃的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以脾胃为中心的中医生理、病理实质与用此对疾病进行诊治的,“一气周流”运行观念。
|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
一气周流:五藏象精神、气血分布运行图
(图5-3) 持此相同观点的清同治年间黄元御作《四圣心源》,他在书中详述“枢轴运动”(圆运动),重述中医应着重中气(脾胃)并及四维(心、肺、肝、肾)的观点,而令人耳目一新。到近代更有民国的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当代李可、刘力红等也提倡此学说,还有李玉宾的《破解中医治疗密码》等,他们一致赞同以脾胃为中心的“一气周流”学术思想。 其实,“一气周流”现象,就是人体中的“内意识总系统结构现象”,属现代“意象科学”范畴,它与属西方“物象科学”西医的人体结构学──“解剖学”是一样科学的二个面,分属于截然不同的二种学问。当然对此将有不同看法与意见者大有人在,我们可以另案讨论!中医的“一气周流”现象示意图如下(图5-2、图5-3): 西医基础知识小结:中医人体结构学,无物象依据,因此是不科学的。 山人点评:中医人体结构学是人体生命存在时的生命科学现象,其根本依据是“意象科学”,这是一座已经打开了大门的“现代科学殿堂”。它以人为本,这种现代版本的“意象科学”人体结构的创立与出现,彻底打破了人体结构只有西医解剖学的西方神话,为中医抬起头、挺直腰而从此扬眉吐气,走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见《解构》)。 二 中医象数生理学(阴阳、五行等) 从约一万多年前的伏羲画《八卦》(8的学说);到约六千多年前的《河图、洛书》(9的学说);到约五千年前的夏、商、周的《连山》、《归藏》与《周易》(64的学说);到老子的“道”(1的学说);宋朱熹的“理一”(1的学说);现代的《唯物论》(1的学说)、《矛盾论》(2的学说)与《零点学说》(0的学说)。以及西方古希腊的《原子论》(1的学说);古印度的“梵”(1的学说)等。都有一个象(形象、现象、道理、原理)的内涵,与数(数字、数列)的涵义,分别体现出象(现象、形象)、数(数字、数列)、义(内容、意义)、理(道理、原理)的意义,这种学问就叫做象数学(见《中医象数学》)。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灵魂式人物,如伏羲、文王、孔子、老子、朱子、毛泽东等,从远古到现代而一脉相承,用其高度、深度与难度,而彻底地打破了哲学只源于西方的又一个神话,见本系列Ⅱ《中医象数学》。 (一)中医阴、阳象(象数哲学“2”的学说) 中医阴、阳象学说属《中华象数学》,是象数哲学中的关于“2”的哲学概念,分阳现象与阴现象两种。如图(图5-4) 表(1-1) 表(1-2) (图5-4)阴阳象图 (二)中医五行象(象数哲学“5”的学说) 中医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象学说,是《中华象数学》的组成部分,为象数哲学中“五”的哲学概念。分成金象、木象、水象、火象、土象等五种。如图(图5-5) (图5-5)中医五行象 西医基础知识小结:阴阳、五行重比类取象,显然不是科学而与迷信有关,因此应破除迷信,以免害人害己。 山人点评: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及其发展规律的最一般理论。它的发展根植于自然与科学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最抽象与高度的概括。自然科学以及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必须用哲学或某种哲学思想作为指导。而中医的真正优势就在于它的哲学的应用,西医属物象科学,属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未来的西医物象科学,必将统一在中医的意象科学与象数哲学的旗下,相信我们子孙将会看到这一天(见《中医象数学》)。事实证明中医因应用了《中华象数学》的阴阳、五行等而强大,因此要赶紧学习中医,学会了中医,你就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中华象数学》哲学家。 三 中医自然生理学(天人合一) 中医自然生理学,见本系列Ⅲ《中医生理学》,是中医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它与大自然之间相参相应关系的学问。自然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大自然,另一层是指人的自然状态。 中医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其中自然界是整体,人在其中,本身也是整体,包括人与大自然还是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不可能是孤立,而是相互影响而“天人相应”的。 这种整体观也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中,和恒动现象相持并论,相当于现在《矛盾论》的运动律与统一律,而成为中医理论的二大特点。 西医基础知识小结:西医的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等疾病,会和大自然变化等有密切联系与感应?西医的疾病流行学要不要修改! 山人点评:中医的统一整体观,在现代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中并没有见到。因此可以说是填补了现代医学的这方面空白。 第二节 中医当代病理学 中医病理学运用中医意象科学与象数哲学的各种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原因(病因)、机理(病机),揭示病人在各种致病因素(邪)的作用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明确疾病(邪)与人体(正)改变的过程,阐明其本质,从而为掌握与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找出一条系统具体的意象科学与象数哲学的疾病因果关系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医防病、治病,提供必要的可实际应用于临床的基础理论。 因此中医病理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地连接了中医基础学与中医临床科学,成为此二者间联系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桥梁。是研究疾病原因、机制、形态结构、功能机制;气血、津液等水液循环、代谢的多方面改变;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见本系列Ⅳ《中医病理学》。 一 中医病因病理学(病因) 疾病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生病的原因与因素(邪),使疾病得到缓解、痊愈的原因与机体的反应(正),都会发现各种变化与改变,观察与研究这些情况所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中医临床判断疾病实质状况的依据,和临床诊治疾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外因病理(疾病表现) 中医外因病理为意象科学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引人生病的六种疾病表现。 1 风的病理(疾病表现):风性上,多动善变,为百病之长,随气候、季节不同而流行最广。 2 寒的病理(疾病表现):寒为阴邪,性主收引。 3 暑的病理(疾病表现):暑为夏季产生疾病的表现。 4 湿的病理(疾病表现):湿为重浊之邪,粘滞难化。 5 燥的病理(疾病表现):燥为秋天主气,亦称秋燥。 6 火的病理(疾病表现):火为热邪,由风、寒、暑、燥、湿等五气所化。 (二)内因病理(疾病表现) 中医内因病理,指七种情绪变化,以及痰、饮、瘀、饮食、寄生虫等所引起的疾病与疾病表现。 1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化。《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 痰、饮、瘀的病理(疾病表现): (1)痰的病理(疾病表现):脾阳衰弱,水湿不化,稠粘者,凝结成痰,其主要症状为咳嗽。 (2)饮的病理(疾病表现):水湿不化,清而稀薄者为饮。凡呕吐清水、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者。 (3)瘀的病理(疾病表现):瘀、瘀积,通常由血运行的停滞形成。 3 伤食、寄生虫的病理 (1)伤食:多指胃肠疾病、消化不良等。 (2)寄生虫:以蛔虫、蛲虫等为常见。 (三)不属于内外因的其它病理: 1 房室伤:指色欲过度、精气受伤。 2 金刃拳剑伤:指刀剑、跌打损伤一类。 3 汤火伤:指汤水烫伤或火烧灼伤等。 4 猫、狗、蛇、鼠、虫、兽类伤:除体表受直接伤害外,还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5、中毒:指食物或药物等中毒。 二 中医病机病理学(病机) 中医病理学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具有独有的性质与权威性。是中医研究人的各种疾病以及病变特点,从而推理出中医疾病的机量,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医临床诊断、鉴别与防病、治病以及养生等。它让中医能从意象科学、象数哲学(病机十九条)等方面,在临床中去鉴定筛选,解释疾病的过程。所有中医临床行为,都需要也离不开中医病机病理学的应用。 以下为病机十九条:1凡是风病,振摇眩晕,都属于肝。2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属于肾。3凡是气病,喘急胸闷,都属于肺。4凡是湿病,浮肿胀满,都属于脾。5凡是热病,神志昏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6凡是疼痛,瘙痒的疮疡,都属于心。7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8凡是痿症,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9凡是口噤不开,鼓颌战抖,神志不安,都属于火。10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11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12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13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越常,都属于火。14凡是突然发生强直,都属于风。15凡是因病有声,叩之如鼓,都属于热。16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都属于火。17凡是转筋反折,排出的水液,都属于热。18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属于寒。19凡是呕吐酸水,急剧的下利,都属于热。 三 中医病候病理学(病候) 中医的病候,相当于西医的临床症状,包括:藏象病候;阴阳、五行等象数病候;病因、病机病候;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病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