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9|回复: 0

[医理探讨] 浅说温病名著《温疫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09: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说温病名著《温疫论》

前面几讲给大家打打气,呵呵,希望大家在我的随笔中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一讲和大家说说明代医家的著作《温疫论》的主要内容,该书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温疫论》 明?吴有性--开创温病学历史纪元的划时代专著

独辟鸿蒙,融贯各家,辨温疫与伤寒之异,论温疫病因特点、发病特点、传变特点、辩证特点、论治特点,使急性热病、传染病独立于普通外感伤寒之外,首开温病理法方药之先河。



【古今评赞】

明末吴又可先生以温疫一证,旧无成法,亦鲜明文。著论二卷,谓温疫与伤寒相类而分途,条分缕析,详哉言之。……后见此论,反复玩味,知其灼有所见,可补前人之未逮。。――刘敞《温疫论.序》

温疫为病至重也,昔鲜成书,方治阙如。明末吴又可者,独能有见于此,著论二篇,汉复推明,谓与伤寒分途。……条分缕析,非凿空之谈,亦非孟浪之施也。――先著《温疫论.序》

是书成于崇祯壬午。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有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四库全书提要》

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清史稿》

又可之说,贯穿古今,融以心得,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戴北山《广温疫论》

自吴又可先生出,始分伤寒与瘟疫为两途,……则是有《伤寒论》于前,不可无《瘟疫论》于后。询堪方驾长沙,而鼎足卢扁,功垂万世,当为又可先生首屈一指也。余读是书有年,观其识见高明,议论精卓,其于治瘟症,诚无间然矣。――刘奎《温疫论类编?自序》

本书辨析了伤寒与温疫的异同,提出并阐述了戾气学说,对温疫病传染性与流行性有较深刻全面的论述,揭示了其传变特点,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有许多创见。该书的问世,才使温病学术逐步摆脱了伤寒学说的束缚,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历代名医名术》



【作者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人,古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生平不详,大约生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60年代(明末清初,约1582~1652年)。学术上富于创新,于疫病流行,古法少效,疫死众多之际,创立了温病学说,是历代推崇的温病学说开山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要学术著作《温疫论》成书于明崇祯壬午(1642)年。



【内容提要】



《温疫论》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列85个论题。从原序到上下卷诸篇,首次精辟地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初起症状、传变诸证、兼证、治法、以及妇人和小儿时疫的特点,温疫用药宜忌,调理方法等,并载有关于温疫质疑正误和疫疠证治的论辨文章,堪称当时最全面、最有新义的疫病专书。



【全书导读】



有关温病,尽管在古代早已提及,如《内经》、《伤寒》即已有温病之说,但又可先生之前,多与伤寒一例,并无对其特殊的病证特点专门论及,理法方药始终未脱出六淫外感的窠臼。本书认为温疫为大异于六淫外感病之特殊病证,开创性地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特点、发病特点、传变特点、辨证特点、用药特点等,创立了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体系。自本书问世,在急性热病、传染病方面的重大重现,中医学的医学体系方得以最终完善。



1.创“杂气”致病学说,论温病病因特点

论致病原由,自古以三因为说,而外感不出六淫范畴,从无专著论及温病致病的特殊。概其于六淫之内,施之以治六淫病之法,误治误死者,冤沉千余年而莫白。又可先生论疫病发病,方始谓其非为六气、六淫所感,致病因素系“杂气”、疠气”,是有别于六淫、饮食、外伤、劳倦的异样邪气,指出了温疫的特殊病因: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疫病之由,昔以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大寒,夏应热反大凉,秋应凉反大热,冬应寒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暑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刘河间作《原病式》,盖祖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无出此六为病者,实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专务六气,不言杂气,岂能包括天下之病欤!

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困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然。然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人恶得见知是气也……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

又可先生的惊世之笔在于,敢于避开历代前贤经典的定论,从临床温病的特点,概括出异气,或称杂气、疫气的致病面目,方得以让医学对病因的辨证又别开一生面。

杂气具有多样性,致病各具特点,致病的种类繁多。指出:

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其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或时众人头面浮肿,俗名大头瘟是也;或时众人咽痛,或时咽哑,俗名虾膜瘟是也;或时众人疟痢;或为痹气,或为痘疮,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疔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暴血而亡,俗名瓜瓤瘟、探头瘟是也;或时众人瘿氦,俗名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杂气不一也。

可见,正是由于杂气的多种多样,侵犯人体致病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病证,如大头瘟、虾螟瘟……等。

杂气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其在书中论述道:

至于无形之气,偏中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因其气各异也,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

杂气致病具有流行性、散发性、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表现。吴氏明确指出“时疫能传染于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又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大约病遍于一方,逐门阖户,众人相同”。确认杂气具有传染性,地区性。他在《杂气论》说:“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外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息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至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众人无有,断为非杂气也。”此因杂气的毒性弱,在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又不多,故疫病散在发生,但绝不可因其不流行而否定是传染病。同时认识到疫病的发生具有时间性,他说疫病“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为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同时吴氏明确指出杂气致病急重,变化多端。他说: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并告诫医者“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因其毒甚,传变亦速”。



2.疫病发病与人体正气相关

吴氏认为疫病的发病还与人体的正气密切相关杂气致病和人体正气有关。吴氏认为人体感染杂气之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疠气的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他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承之”、 “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同时指出疫病的临床表现、传变及预后均与患者体质有明显关系。在论述临床表现时说“凡客邪感邪之重者则病甚,其热亦盛;感邪之轻者,则病轻,其热亦微”,在讨论传变时云:“传导不常,皆因人而传”,“凡元气胜者毒易传也,元气虚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又云“素亏者易损,素实者易复”,“元气胜病为易治,病胜元气为难治”,说明疫病的预后与人体的正气密切相关。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3 04:54 , Processed in 0.0847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