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7|回复: 1

[中药基础] 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0 1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子何以温阳,因其味辛性热也。阳虚寒证多凝滞,治以辛行散,以热温煦,即辛热合体以温阳散寒。如《本草经读》曰:“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共有39方,以“枚”作为计量单位的有34方,最少者用1枚,最多者用3枚。经实物考察折算,1枚附子约5克,可知仲景用附子量当在5~15克之间,用量不及则无济于病,太过则损伤阳气。然为医皆知附子温壮阳气,未有问津附子亡损阳气。

  附子何以温阳,因其味辛性热也。阳虚寒证多凝滞,治以辛行散,以热温煦,即辛热合体以温阳散寒。如《本草经读》曰:“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如《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附子何以亡阳,因其味辛性热也。味辛太过多耗散,性热太过多伤气,即辛热合体太过则亡损阳气。附子温阳为其常,亡阳为其变。治病因病变证机而选附子用量,药后病趋康复,为之常;治病未能因病变证机而择附子用量,药后因辛热而耗损阳气,为之变。

  用温热方法治疗寒证,本应寒去病除,理之常也;温热方法误治热证假寒,本应热加病甚,理之常也。温热太过能否引起亡阳,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29条中明确指出:“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112条:“伤寒,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火邪”何以伤阳亡阳?《金匮要略论注》注释为:“乃火劫亡阳致神明散乱。”《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火邪’是代表致病原因,而不是代表病变证机。同时也提示认识‘火邪’,仅仅是作为认识病因的一个方面,且不可认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能治疗“火邪”证机。”亦即用“火”法本以治病,但因用之太过则能亡损阳气。诚如张仲景云:“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

  温热药辨治阳虚寒证,用量贵在切中病变证机,才可药到病除;若用量太过,势必引起病证表现与热药相格拒,即热药不得入阴,阴寒更甚,更因温热太过不得入阴而伤气,以此加剧阳虚病变证机;温热药误治热证假寒,以热助热,势必导致邪热太盛而竭阴,阴竭无以涵阳,阳失阴化则亡,亦即热极生寒,物极必反也。

  《神经本草经》云:“附子,味辛、甘,性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选用附子辨治阳虚寒证,欲取得最佳预期治疗效果,用量不及则无济于病,太过则亡损阳气。验之临床,信之有征。如治李某,男,37岁。周身冰冷5年余,曾治疗1年余,不仅周身冰冷未除,又增困倦乏力、嗜睡,观其方中用附子为200克。笔者诊之辨为阳虚,拟方四逆加人参汤:生川乌(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5克,干姜5克,人参3克,炙甘草6克。3剂,以水浸泡30分钟,先以大火煎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10分钟,每天分3次煎煮,分早中晚3服。二诊:困倦略有减轻,又以前方6剂续进。三诊:四肢冰冷较前减轻,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证悉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07: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了!












痞子英雄电影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2 22:25 , Processed in 0.5072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