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别人永远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那就是智慧。 ——摘自某名人日记 智力呈现为多种形式。但从生物学上讲,智力(在其任何一种外衣掩盖下)意味着什么,还不得而知。比如亿万个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合作,以操纵知识和模拟新颖的情况,并消除其中的无关紧要的信息?或是当两个概念“巧合”,这时你突然明白了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过程中大脑里会发生什么?或当你突然弄清某个问题,你大脑中又会发生什么?聪明的人们存储知识,是否采取一种比较精炼、彼此差异较大或者比较容易提取的方式? 在我们大家的成长时期,都相信一种高智能的机器人即将问世的前景。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比起扫地机器人Roomba来没有好到哪里去。是什么出了毛病?有两个阵营可以解释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很差的业绩:我们要么对大脑功能的基本原理没能充分了解,要么尚未对一起工作的神经细胞进行充分的模拟。如果情况是后者,就是好消息:计算的成本逐年下降,速度逐年加快,因此我们距离享受拥有科幻小说里所描写的、能够实际料理家务的机器人的生活,理应不是很遥远了。但大多数神经学家都认识到,我们距离这一梦想有多么遥远。目前,我们机器人的智力只有海参那么高。尽管进行了几十年的智能研究,机器人从背景中辨别出人物的能力仍没有达到婴儿的水平。 构成智力基础的可能不是单一的机制,或者单一的神经系统区域。无论智能是什么,它都处于人类特征的核心。其它物种只能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我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则使我们能够解决无尽的一系列问题。 上述智慧的各种能力,可由专业人员用来具体衡量人的聪明和智慧的程度。智力度可分:白痴、弱智、正常智力、聪明、天才五个层次。孙中山认为人有:“圣、贤、才、智、平、庸愚、劣”。当然,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事实上因各种内因和外因变化,而使人的意识智慧起巨大变化的例子屡见不鲜。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其智力也可能有极大的差别,绝对地固定某人属于某种智力度,客观上并不利于个人成长。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慧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2004年5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讲座,提出智能划分为8种:语音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下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