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5|回复: 0

(7)三焦病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8 1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三焦病候
《素问》23 .2.下焦溢为水……
《素问》62.13.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素问》62.14.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素问》62.15.……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素问》74.41.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
《素问》74.5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74.52.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灵枢》4.16.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
《灵枢》19 .15.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灵枢》35.3..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灵枢》36.1.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灵枢》36.2.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灵枢》80.7.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甲乙经》9/10.2.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伤寒论》1.5.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伤寒论》1.24.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嗢声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伤寒论》2.1.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纪,传与贤人。
《伤寒论》2.34.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伤寒论》6.98.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伤寒论》7.31.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论》8.6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11.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金匮》1.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金匮》9.1.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金匮》11.16.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金匮》11.18.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金匮》11.19.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金匮》13.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13.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获苓戎盐汤并主之。
《金匮》14.2.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脉经》2/3 .28.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
《脉经》9/4.5.问曰:有一妇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时时腹中痛,少食多厌,喜月真  胀,其脉阳微,关、尺小紧,形脉不相应,愿知所说?师曰:当问病者饮食如何?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饮食,闻谷气臭者,病为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少多为欲食,不食亦可,病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饮食如故,病在下焦。
《脉经》10.77.寸口迟,上焦有寒。
《脉经》10.78.关上迟,胃有寒。
《脉经》10.79.尺中迟,下焦有寒,背痛。
《中藏经》31.4.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胃;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起气之于肺也。
《病源》20.11.三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内,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主纳而不出也。
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5-1-5 07:48 , Processed in 0.0771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