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4|回复: 0

[方外杂谈] 对话潜意识之中医术数之和(之一)(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08: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中医养生益寿的科学纲领

号称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开章明义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不但强调了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决定人的健康。同时首先强调了决定人生命健康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技术性(或方法)因素,即:知‘道’、运用‘数字技术’调和生命阴阳平衡,促进生命阴阳自和,合于自然大道。

这就是中医《术数之和》。

在中国文化中,历代诸门各派对于“术数”的追逐求寻、推运衍生从未终止,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术数文化。

而在中医文化中,术数运用虽可觅见一些综迹,如子午流注,龟灵八法,经气十二时辰盛衰之类。但直接运用数字技术去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使之合于自然大道,达到生命神形和谐而尽终天年,却有些不解之迷。

对于以上这段文字的表述,在行家眼里,似不难理解。但对于其他知识人士看来,则又将是一头雾水,更生望洋兴叹,畏足不前之情。本文的理念是返本归原,施惠读者。因此,表达出来的道理,一是要乎合科学,二是要大家都看得懂,三是要人人都用得活。还原中华古代先民的本意。因此,不得不多花一些笔墨,深入浅出,力求通俗。

让我们还是回到前面提及的《黄帝内经》开篇的那一句话,并作一些注释: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中华医道养身益寿的理念说的一步到位,没有增减的余地。是中医养生益寿的科学纲领。叫你必须去做,必须去行。否则那就不是中医。

上古之人——指《黄帝内经》成书前的中华文明先民。道底是那个时代,那是历史学家关心的事。

其知道者——其中不乏有知“道”的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就是一个“道”字。这个“道”字,如果你没有一个淮确的理解,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也就不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更不能淮确解读中华医道。

中华“道”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手屈一指,人类独创。老子三千言《道德经》为释“道”的代表之作。通俗地讲:“道”就是解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道的第一个概念,它是始元的存在,是无名、无象、无态的‘非常道’的存在,同时又是化生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根本,又可以是有名的,这个名可以表达为万事万物的“母亲”。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的关键词是“道之为物”。“道”内含“象”、“物”、“精”、“信”。所以,“道”的第二个概念它是物质的(精)。

“道”的第三个概念是可以演变为一定结构(物)、象态(象)的。

而第四个概念就是可以以特殊的形式(信)表达的。

现在回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从“道学”上我们可以这样解释:首先,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决定了物种的选择和表达,或可用现代术语“基因”一词来表述(鸡-信)、(鸡-象)。这个阶段是“道”依据“信”“象”的聚生整合起始阶段,在中华古文化中表述为“无极”生“太极”(精)。“精”的整合产生(或化生)雌雄(或统称阴阳)一体含“信”的表达和“象”的刍形——卵,是谓“太极生两仪”。鸡卵因合于自然之道(适当的温度)而孵化为体现“信”、“象”具有构架形貌的生物实体鸡子(物),是谓“两仪生四象”。鸡子在大自然中顺应自然法则而生生灭灭,更易循环是谓“四象生八卦”。“八卦”所表达的即是活生生的大千世界。“道”贯穿于大千世界所有物种之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或许,人们要问第一只鸡是怎么产生的!?那就去看看试管婴儿是怎样产生的吧。中国人心目中的“道”理,你越想说清楚就越说不清楚。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

法于阴阳——初步认识了“道”理,也就能理解“阴阳”。阴阳代表存在的事物,存活的生命。对于人而言,阴阳表达的是有规律可遁的生命现象。这个规律就是自然法则。所以《黄帝内经》言:“夫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一切养身大法都得从阴阳之道衍生而来。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fqyg.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12-22 19:28 , Processed in 0.1158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